很多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混。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混音的小技巧。很难说什么样的混合一定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混音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一首歌里的每一个乐器听起来都很好听很舒服。这就是你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混音。

混声的概念是一样的。每个人使用同样的工具后,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想法。希望以下小技巧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普通搅拌顺序-铺设基础

最常见的混音顺序是鼓组、低音、旋律乐器和人声。据他们说,有一种“盖房子”的感觉。

2.个人偏好混合序列-时间序列

因为音乐是一种时间行为,我觉得前面好,后面可以好。所以在混音的时候,个人从零开始,谁先出现谁先处理。

3.不要背谱表,因为同样的词汇量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

听觉上,“浊”和“唇齿音”对应的位置会因人而异。

比如也是阴天。有人认为30Hz有问题,有人认为50Hz有问题。

甚至实际上200Hz有太多的共鸣,所以问题是你在哪里听到声音出了问题。与其看谱表调情商,不如自己打造混音体验。

4.删除无贡献部分。

例如,人声最常见的均衡器处理是切断100赫兹以下的频率。

这个范围通常对听力贡献不大。

如果有太多“无贡献”的部分没有处理掉,不清楚堆起来会有什么影响。

5.无论混音的哪一部分被移动,都要能分辨出区别。

我经常做的就是尝试用AB检查的方式,看看自己能不能分辨出“变化前后”的区别。

首先将鼠标光标移动到效应器的开关位置,将视线放在一边避免看到效应器的开关状态,然后点击鼠标按钮触发效应器的开关,按几次使自己记不住效应器现在是关闭还是开启。然后用鼠标触发效应器开关,现在开始判断当前哪个声音增加这个效果,哪个增加。

6.对于单一乐器,不要在独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除了本段中乐器是独奏,只要同一段中同时出现两个乐器,混音就不应该只在独奏的情况下处理。虽然在Solo的条件下做混音意义不大。因为这款乐器与本段其他乐器同时出现,所以我们关注整体效果。

7.有时候问题不在于混合

比如在极端情况下,录音时如果嘴巴直接贴在麦克风上,喷麦或者频率过低肯定不是意料之外的。这时候就需要改进录制方式,而不是依靠后期混音来修复这些问题。

8.不要为了混而混

混音就是把声音调整到想要的状态。如果声音已经处于“好”的状态,就不需要添加不必要的处理。处理好问题或者想加强的领域就行了。这不是照本宣科,也没有标准流程。

9.对于一些动态不平衡的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于压缩机,而在于容积。

例如,主唱通常是由各种镜头编辑和合成的。

如果声音因为麦克风的接收距离上下波动而上下波动,应该首先调整音量。

10.休息会更好。

长时间混合会导致听觉麻痹。如果你继续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你可能得不到更好的结果。

让你的耳朵休息一下,然后听听修改后的结果是否接近我们最初的预期。

在一首音乐中,每种乐器的重要性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不同的定位会决定它们在听觉上是“显著”还是“隐藏”、“前”还是“后”。试图将这些细微的变化与差异区分开来,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些声音做出更细微的动作。

1.《混音 怎么混音?十个混音实用技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混音 怎么混音?十个混音实用技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9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