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隆43年(1778年)9月,清高宗干隆帝就历代帝王如何选择轴心国的做法批评了“因为爱母亲而想立儿子”的做法,义正辞严地说:“本朝家法什么都没有。”

至于朕现在之诸皇子,皆已无所生妃母,宁复有爱憎之见参其中乎?”

意思是自己不是这种人,不会因为对于皇子之母的感情好坏,来进行择储,不过话虽然说得漂亮,但乾隆帝却没有这么公平,有着很明显的私心,竟然还批评这种行为,属于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这点通过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弃之能力强,还是嫡长子的第十二皇子永璂,反而选择能力相对平庸的十五皇子永琰为储,就可以看出一二,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一、何为“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

所谓“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就是皇帝太过宠爱某位妃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时候不只是想要立其为后,还爱屋及乌的想要立与这位宠妃所生的儿子为储君。

这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周幽王,周幽王因为太宠爱妃子褒姒,所以想要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结果是导致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终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

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并不罕见,再往后也出现过不少这种情况。像汉光武帝刘秀,先娶了阴丽华为原配,后来打天下过程中,因为利益结合,又娶了出身显赫的郭圣通,建国后立郭圣通为后,立郭圣通之子刘彊为太子,等到坐稳皇位以后,废了郭圣通的后位,立阴丽华为后,下一步就是立与阴丽华所生长子刘庄为太子,太子刘彊也懂得进退之道,主动辞让了太子之位,后来刘庄成为太子。

还有明朝万历年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争国本”事件,就是因为明神宗万历帝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生母王氏,进而不喜欢朱常洛,而万历帝宠爱郑贵妃,自然也喜欢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想要立之为太子,在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明朝,没有嫡子,想要跳过皇长子立其他皇子,大臣们自然不同意,因此万历帝和群臣争论15年之久,最后不得不妥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可以说“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的做法,整体上是弊大于利,因为这种做法的直接影响就是决定了一国之储君人选,不看能力,不看嫡长顺序,就因为喜欢某位妃子,就要立其子为储君,这是典型的下半身思考问题,即使偶有因宠爱其母立其子为太子,在登基以后有着一番大作为,但这只是偶然事件,这种方式还是不可取的。

二、乾隆帝是典型的“因恶其母而弃其子”,并且立嘉庆帝也有“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成分在内。

在乾隆四十三年批评“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的五年之前,乾隆帝秘定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为储君。嘉庆帝的作为,大家是有目共睹,亲政以后,除了除掉和珅干得干净利索,之后就让人没什么印象,其作为也是一般般,在清朝走向中衰的道路上,别说使其再度中兴,就连刹住下滑的势头都没有,是一位很平庸的守成之君。

乾隆帝为什么会选择能力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呢,是老花眼了?还是没有别的选择了?

其实都不是,乾隆帝并非老花眼,也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了,而是有其他选择,却因为这样那样原因放弃,最终只能选择相对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帝虽有17子,但是早夭和早逝的不少,有的活不到成年,有的活到了成年,却年纪轻轻二十多岁就早逝,所以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只剩下7个儿子,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以排除法来说,皇四子永珹被乾隆帝过继给自己的十二叔履亲王胤裪为嗣孙,降袭为履郡王;皇六子永瑢被乾隆帝过继给自己的十一叔慎郡王胤禧为嗣孙,这2个皇子已经早早出局。

剩下5个皇子,以能力来说,皇八子和皇十一子这两个一母同胞的兄弟,老八是举止轻浮,出了名的不靠谱。譬如乾隆帝曾让他去黑龙潭祈雨,没想到他竟然提前擅自离开,为乾隆帝所不喜。

老十一是个书法大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也曾得到乾隆帝的另眼相看,但也仅限于此了,因为他只是书法有成就,人品却并不好,而且还很吝啬,与他同时代的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道他是”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

至于与皇十五子永琰一母同胞的皇十七子永璘,当时年龄太小,才8岁而已,乾隆帝早夭孩子不少,害怕他早夭,加之读书和骑射都不行,所以自然也没有选择他。

至此就剩下两个皇子能力不错,分别是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五子永琰。

先说说胜利者皇十五子永琰,虽然他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也是有两把刷子,毕竟在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能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太少太少了,能勉强守成,其实已经算可以了。

当时的皇十五子永琰被评价是“聪明力学,颇有人望”,有一定能力,而且看看他的“仁宗”庙号,就知道这位是仁厚之人,换个角度理解来说,强势霸道的乾隆帝就喜欢这种中规中矩,孝顺听话的老实儿子。

永琰还有一个优势在于,母亲魏佳氏在世之时就是皇贵妃,在当时中宫长期空悬,没有皇后的情况下,皇贵妃实际上就是后宫之主,由此可见乾隆帝对魏佳氏的宠爱,自然爱屋及乌的对永琰也是有所区别对待的。

当然乾隆帝对他的能力也不是太满意,在将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的决定祷告上天时,在祷词里说道:“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

这时候再来看看皇十二子永璂,以能力来说,永璂的能力很不错。像乾隆帝不同于祖父康熙帝那般纵容溺爱诸子,以至于酿出九子夺嫡,可能也因为有这个前车之鉴,所以他对诸子是极其严厉,甚至可说是苛刻的,像什么皇子擅自离开书房,还有自取别号这类小事,乾隆帝都不会轻易放过,都要训斥一顿。

甚至像乾隆帝发妻富察氏皇后病逝以后,皇长子和皇三子,可能因为不是自己生母,表现不悲伤,加之不懂礼数,结果乾隆帝将其是狠狠地训斥一顿,还说道他们不能继承大统,吓得皇长子不久忧惧而死。

但是面对这样严厉的父亲,永璂做事始终是沉稳,可说是滴水不漏,并没有被乾隆帝训斥过。同时代的钱大昕评价他是:“天资淳粹,至性过人”。

永璂还有一个优势,他是乾隆帝嫡子,甚至可说是嫡长子,因为在乾隆帝发妻富察氏皇后所生的永琏和永琮先后早夭情况下,他身为乾隆帝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所生长子,的确可说是嫡长子。

而且他的名字也大有深意,乾隆帝的第一个嫡子永琏,“琏”字为承宗器之意;第二个嫡子永琮,“琮”字取宗社之意;永璂身为第三个嫡子,“璂”字有着永固基业之意。

乾隆帝虽然批评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是批评归批评,他本人还是很倾向于嫡长子继承制,是一门心思想立嫡子为储君。

可以说永璂的优势更大,要能力有能力,要身份更有身份,是嫡长子,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也是早早出局,被乾隆帝冷落,根本没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问题就出在永璂母亲皇后那拉氏身上,乾隆三十年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皇后那拉氏应该是因为私自剪发问题,惹怒了乾隆帝,自此等于是不废而废,死后也只是以皇贵妃级别礼葬。

母亲皇后那拉氏被不废而废,永璂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被父亲乾隆帝所不喜欢,在那种情况下,永璂还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以这个来看,其实比之皇十五子永琰还要更胜一筹。

乾隆四十一年,年仅25岁的永璂英年早逝,乾隆帝对他的冷落,生母皇后那拉氏的遭遇,对于他的英年早逝也是有着一定关系,死后也无爵位,更没有赐谥号,这可是个反常情况,因为乾隆帝的儿子之中,已成年却无封爵早逝者,都被追赠王爵,甚至还有赐谥号的,但永璂什么都没有,直到23年之后,亲政的嘉庆帝才追封自己苦命的十二哥永璂为贝勒。

永璂之所以被如此对待,很明显就是被生母那拉氏皇后不废而废以后所牵连,由此可见乾隆帝其实挺小心眼,而且比较厚脸皮的,他选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虽然不能说是“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但也有宠爱魏佳氏而爱屋及乌的成分在内。

至于永璂,则是典型的“因恶其母而弃其子”,本来能力强,可以做为继承人选,结果因为乾隆帝厌恶他母亲那拉氏皇后,被直接冷落出局,更可悲的是,永璂早逝以后,乾隆帝对他依旧是最低待遇,像乾隆帝这种行为,其实真没资格批评“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1.《乾隆帝批评“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乾隆帝批评“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208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