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限延伸的三角形
资料来源:曾其峰工作室(zqfxlgzs)
01 #父母说了最伤人的话#
在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演员张蒙们进行了亲子对话。
有一次,女儿因为炎热按下了所有的车窗。
风一直吹进来,特别的冷。她因为身体抱恙对两岁多的女儿说,“你能不能把车窗关上。”她跟女儿说自己很冷,很难受,女儿仍说不。后来她就说,“你就是个自私的人。”这时候女儿哭着说自己不是自私的人。
她对女儿说,不关窗就不跟她说话。过了一会儿女儿就把窗关上了。
节目中,张萌坦白原本以为这样的处理方法很科学,直到后面才意识到,这样的责怪其实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感。
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言语是有点“过头了”。
但其实,生活当中父母和子女之间这样“过头”的言语并不少见,比如网友们这样分享:
“我爸说,养你这么大,你就算卖身养我也不为过吧~”
“我跟我妈因一件事而意见相左时,我不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说几句她就会特别生气,说‘你就知道怼你妈,你还是人吗’ ‘你是个什么东西’ ‘我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就这么不懂事?’,大庭广众之下就这么骂我。”
言语如利刃,刀刀扎人心。
孩子们直至长大了,这些场景也许还留存在记忆深处,在每个被触发的时刻独自舐伤……
这让人颇为费解,明明是血缘至亲,为何偏偏不能好好说话?
02 为何亲人间不能好好说话?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
一是边界不清
在身边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一个“雷区”,那就是学习。
比如,同事秋天忧心忡忡地跟我说起女儿,初三之后这孩子成绩就一直往下掉,她觉得是女儿玩手机时间太长的缘故。
她尝试把女儿的手机收回来,但女儿却对手机十分上瘾,无论怎么劝都不听。
有一次剧烈冲突之下,她脱口而出,“我养你有什么用,这么不听话,还不如养一条狗。”
秋天很快意识到自己说的话过分了,伤害到女儿。
但话已出口,却是覆水难收。
“我平时跟任何人都不会说这么过分的话,怎么偏偏对女儿这样?”和我吃饭时,秋天一脸的后悔、内疚。
而在我看来,这里面有着典型的边界不清。
学习,其实这个主体是孩子。也就是说,为学习负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会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过度焦虑、过度参与、过度期待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边界的入侵。
一个经典的比喻,就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父母把孩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在学习这个领域过度干预。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当然会感到不舒服。
因为谁都不希望被当做傀儡,接受“垂帘听政”的干预。
同时,如果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也会让他有一种融合感,分不清别人和自己。
所以,孩子越发地抗拒,而父母觉得孩子更加的不听话,就越是收紧缰绳“教育”。
于是,冲突不断地恶性升级,蓝色,黄色,橙色,直到最后演变成红色。
在这样的暴风雨漩涡中,他们彼此边界融合,认知混乱,情绪卷入,行为纠缠,直到越陷越深,拔不出来。
在这样的过程中,脱口而出伤人的话也是在预料之中了。
说到底,是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的消弭带来的伤害。
二是分离焦虑
家长说伤人的话,还可能跟自身人格中的分离焦虑有关。
鼓励和支持,其实是非常积极的力量。
我记得读小学时,一次数学老师看了我的解题思路后对我说,“你真的很聪明,这是你的天分,别人不一定有的。”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直到它陪着我考上大学、读完研究生、又鼓起勇气出国。
所以,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师长真诚地赞美和支持时,孩子的人格结构就拥有了足够多的温暖和养料,就像浸泡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开足暖气的房间里。
在这样的房间里待久了,我们也更扛得住房间外零下负十度的寒冷。
如果说,这是鼓励和支持所带来的力量。那么相对的,家长的责骂和伤人则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力,只不过这样的影响是摧枯拉朽的破坏性。
被言语伤过的孩子们这样说:
“每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不知道是麻木了还是看开了,就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糟糕透的人。”
“小时候被骂着长大,一直都很自卑,当年也写过绝笔……”
“反正到现在为止,一直觉得自己可能出生就是一个BUG吧。”
家长伤人言语所带来的攻击性,会比任何一个人都具有穿透性地进入到孩子的自尊体系,拉低他们的自我价值,并内化成一个个暗黑的声音,“你好差劲”“你不配”“你就是个失败者”,最终折断他们飞翔于天空的翅膀。
所以,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复杂。
在意识层面,家长也许秉持着“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敲打孩子助力他们前程似锦。
在潜意识层面,他们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伤人言语,来摧毁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能力,让他们永远没有能力离开自己。
这样,父母也就不用面临和孩子分离,可能带来和激活的“被抛弃感”“缺失感”“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这是父母人格层面的分离焦虑,也是他们自己所需要面对的人生议题。
越是能够深入察觉这方面的动力,越是能够穿越黑暗的隧道,获得更加整合的力量和自由。
三是物化功能
有个丁克的朋友S说,“这辈子我不想要孩子,因为不想让我的孩子出来受苦。这份罪,我自己承受就够了。”
言语悲愤、苍凉,底层盘亘着一个碗口粗大的创伤。
S是一个在言语暴力中成长的姑娘,在她的回忆里,那个在外“怂的要死”的父亲一旦心情不好,或者是工作有什么不适,回家就会“毫无保留”地痛骂她。
“说到底就是窝里横,外面受了气就欺负自己的孩子,欺软怕硬。”
在家庭中,孩子成了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工具”。
因为他们纯良、弱小、依恋着父母的养育而生,所以不得不做一个默默无声、任人辱骂的受气包。
这样的父母,人格中可能是带有比较夸大的自恋成分的。
他们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有生命、有情感、有尊严的人,而是以自己为中心,视孩子为工具,利用他们提供各种功能“哺育”自己。
他们有的要孩子做一个“受气包假人”,供自己发泄情绪,并且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一旦孩子反抗,就会变本加厉地道德压制,“你怼父母还是人吗?”
有的要孩子做一个“无条件付出的支付宝”,就像文中开头那位网友的爸爸对孩子说,“养你这么大,你就算卖身养我也不为过吧~”
还有的,在家庭里面充当父母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坏自我”的投射载体,那些父母无法接受的懒惰的,丑陋的,不上进的,弱小的自我部分,都可以丢给孩子。
并通过责骂孩子,来维持一种“我很好”的错觉。
孩子在这里面,简直成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药品“含笑半步癫”,不须冷藏,也没有防腐剂,除了功能好用之外,维护成本还非常低呢。
真正令人心痛不已。
03 你拥有被好好说话和对待的权利
纪伯伦有一首很美的诗,叫做《孩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
每每读到这首诗,我都有一种很深的共振和触动。
在里面,我体验到为人父母的一种谦卑,一种臣服,一种宽宏。也许,你会想如果自己也拥有这样的父母,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但很多时候,那可能是理想化。
现实当中,我们的父母也许会不经意间出口伤人;而自己为人父母时,一个不小心也如张萌那般对女儿说了“过头”的话。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有两个方向,可以准备。
一是对父母一定程度的理解。
除了有些人格过于自恋、暴力倾向的父母,很多家长的出口伤人是在一种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且很快就能对此感到内疚和自责,并企图补偿。
如果我们可以去用一种成年人的视角看待他们,也许你会了解到眼前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体验过“被支持”“被肯定”等体验,所以他们的人格脆弱而自卑。
也许物质上他们丰厚优渥,但在内心世界,他们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
他们给不起真诚的支持、鼓励这么美好的礼物。说到底,人不可能给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而这样的理解,不是去消弭和抵消他们伤人的言语带来的结果。而是,可以让我们在痛苦、愤怒、缠绕的过程中,给自己一点松动的空间。
二是为自己的内心做点什么。
比如,去一点一点划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边界。
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父母的事情?
这些情绪到底是你自己的,还是父母的?
这是你的看法,还是父母的看法?
在认知、情绪、行为上一一地做出区分和澄清。
比如,去修复那些拉低的自我价值。
当你意识到父母利刃般的言语后,躺着的是他们无法面临的分离焦虑时,也许你也会更加地具有力量,去放下对那些“我不好”“我不配”的声音的认同。
重新找到一面清晰的镜子,镜映出自我美好的样貌。
再比如,坚定地对工具化说不。
没有任何自上而下的道德和法律特权,允许你或者你的孩子被他人支使。
你拥有被好好说话和对待的权利。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愿一路飞翔的箭,无比稳定的弓,都能被好好地爱和对待。
你的飞翔,从这里出发吧
巾帼新力量 慧创赢未来
2021年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开始报名啦!
为落实“六稳”“六保”,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激发女大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女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典型,搭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展示、交流、服务的平台,以丰硕的她创成果庆祝建党100周年,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2021年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一、大赛时间
2021年9月-11月
二、大赛内容
(一)参赛方式和对象
本市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女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2年以内的女大学生(即 2019 年之后的毕业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均可组队报名。本次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
(二)参赛组别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创业组:参赛项目在2021年8月31日前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且公司注册年限不超过5年(2016年8月1日后注册)。参赛项目团队负责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合计不得少于1/3。
三、奖项设置
创意组和创业组各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每个组别另设单项奖若干。
大赛设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
四、大赛安排
(一)校内选拔(10月上旬)
各区妇联、各高校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女大学生团队报名参赛,并组织校内选拔。校内选拔的方式等由各校自行决定。
(二)市级复赛报名(10月中旬)
各高校选拔赛后,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市级复赛。
参加市级复赛项目
可进入“上海女性”公众号
点开菜单“趣活动”—“活动O2O”
找到活动报名链接
点开即可下载报名表
也可在“上海女性”官网(www.)“通知公告”栏内下载大赛报名表。
报名表、项目商业计划书(word或pdf)和相关材料于2021年10月20日前发送至邮箱ndxscxcy@126.com。
(三)复赛(10月中下旬)
复赛采用材料评审的方式,组委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参赛项目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审,评出晋级市级决赛的项目。
(四)决赛项目赛前训练营(10月下旬)
决赛前,大赛组委会将为晋级市级决赛的项目,提供集中培训和赛前一对一精准辅导,通过创新思维开发、市场分析、创业案例与商业模式等内容深入挖掘项目创新点,帮助参赛项目优化商业模式,提升项目竞争力。
(五)决赛(11月上旬)
市级决赛以现场路演和答辩的形式进行,决赛项目路演5分钟,答辩5分钟。参加现场路演、答辩的须为项目团队中的女性成员。组委会组织专家委员会依据项目的创新性、商业性、团队情况、社会效益、带动就业等指标进行现场评审。
五、大赛扶持措施
1. 获奖选手可以申请获得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专家的结对帮扶,推荐入孵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符合政策条件的还能获得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初创期创业组织社保费补贴等政策资助,以及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
2.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给予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项目绿色直通车,凡符合申请对象条件,可免复审获得天使基金“雏鹰计划”或“雄鹰计划”资助,金额30-50万;三等奖项目凡符合申请对象条件,可免初审进入复审,优先获得“雏鹰计划”或“雄鹰计划”资助,金额20-30万。对获奖项目提供天使基金资助、资助后创业服务,提供公共创业者实训基地办公场地,对接投融资平台等延伸服务。
3. 建行上海市分行为获奖项目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包括开户、结算等基础性金融服务;条件成熟的项目可获得科技云贷、云税贷等全线上自助办理最高500万元信用贷款,以及以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等为支撑的最高2000万元的线下信贷产品;创业孵化、智能撮合等增值服务。
4. 表现突出的一等奖创业团队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纳入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选树范围。
5. 一等奖项目可获得市女企业家协会成员“一对一”带教指导,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持续性的跟踪辅导。
6. 获奖项目有机会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创业主题活动、中国工博会文创展示和学生创业路演环节上展览展示,参与宣传报道、投融资对接等重点活动。
7. 大赛将在媒体和“上海女性”“海纳百创”“上海学生事务”“创业基金会”等网络宣传平台上对获奖项目及其团队进行宣传,提升项目及团队的社会影响力。
8. 获奖团队可免费获得海蕴女性创业能力测评等服务。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我们期待你的到来!
作者:无限延伸的三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研究生、新西兰间隔年实践者、痴迷心理学16年,公号:无限延伸的三角。本文内容已获曾奇峰工作室(ID:zqfxlgzs)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19岁买房贷款为什么要家人担保看这里!明明是家人,为何一说话就有“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岁买房贷款为什么要家人担保看这里!明明是家人,为何一说话就有“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217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