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
上周内地第一家华润超市的故事看得过不过瘾!
想不想再看多一些华润的历史小故事
没问题!今天就能满足你的愿望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
是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故事
嗯?连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都跟华润有关系
那可不,关系大着呢!
▼
在故事开始前,先给大家来一波三来一补的科普。
什么是三来一补?
嗨皮科普:
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其中“三来”可简单理解为:由外商提供原料、技术、设备,由中国大陆企业按照外商要求的规格、质量和款式,进行加工、装配成产品交给外商,并收取加工劳务费的合作方式;补偿贸易则是分期付款,以货易物的涉外买卖关系。
还是有点不明白?
没关系,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时间:1978年7月29日晚
地点:东莞太平服装厂
人物:张政、张子弥、唐志平等
事件:复制一款女士手袋
1978年7月29日晚,东莞的太平服装厂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其中,有华润的副总张政,有一位叫张子弥的港商,还有东莞县第二轻工局的老总,他们连夜赶到了太平服装厂,准备做一件事。
为什么华润副总会来太平服装厂?原来,张子弥当时在香港的工厂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已被香港不断上涨的成本逼到濒临倒闭的边缘。刚好在半个月前,国务院刚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规定广东、福建可以实行来料加工试点,于是,张子弥找到了华润。
早在1975年,为解决外销国货货源供应不稳定、质量缺乏保障等问题,华润已经开始在深圳一带开展来料加工业务,为港商穿针引线、搭桥铺路。
华润有着多年的外贸经验,在香港和内地信誉都极高,张子弥希望华润能帮他解燃眉之急。于是,华润帮助张子弥找到了广东省轻工局,刚好当时省轻工局里有个东莞人,就介绍张子弥来到了东莞。
26岁的唐志平,当时在太平服装厂负责供销业务,他和厂里的领导们一起接待了这几位客人,而这位叫张子弥的港商,一来就给太平服装厂出了一道按版加工的考题。
张子弥带来了一个黑色的人造革女士手袋,还把制作手袋的毛料也一并带了过来,他要求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太平服装厂的厂长立刻安排了三名技术骨干,在熬了一个通宵后,第二天早晨,他们便交出了一个和样品一模一样的手袋。看到样品的张子弥惊讶万分,当即拍板要投资200万元港币,将手袋加工厂落户虎门。在华润的帮助下,他顺利开始了与太平服装厂的合作。
太平手袋厂刚建时,所有的原材料和设备都由张子弥从香港运来,手袋厂赚取其中的加工费,而加工费的20%要返还给张子弥,作为偿还设备的费用。
一个半月后,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牌照,编号为“粤字001”,成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东莞展览馆内模拟的当时太平手袋厂的产品
看完这个故事
你应该对“三来一补”有所了解了吧
其实“三来一补”的做法
最早也是来自于华润的探索
辣么 华润做了什么呢?
经验足,港澳和内地的中转站
70年代中期,为了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各级领导人纷纷出国参观学习,香港也是其中参观学习的重要一站。长期植根香港的华润,接待了非常多前来参观的代表团,并组织他们参观香港的工厂,帮助政府出谋划策。同时,华润也为港商穿针引线,为其介绍许多来料加工的业务。
实力派,华润初拟了“二十二条”
1978年,华润向国家提出推广港商在内地开展加工装配业务的做法的建议,很快,进出口委召开了会议,并让华润起草一份材料,在华润草拟的17条基础上,经过讨论、补充、修改,同年,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即后来常说的“二十二条”。
在当时, “三来一补”带来的效益是很明显的,它增加了外汇收入,带动了出口贸易,也加速了我国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且带动了一些地区从农村向城市转化,东莞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这真是太cool了有没有!
华润推动了“三来一补”的诞生
又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予以助力
可以说
华润在滚滚历史的浪潮中
投入了一块巨石
再次给你打call!
本文版权归“华润集团官方微信号”(CR_1938)所有,欢迎注明出处转载;现官微已开通投稿信箱crcsocial@crc.com.hk,欢迎踊跃投稿呦~
1.《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原来跟华润有这么深的渊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原来跟华润有这么深的渊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2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