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当年的 铁道兵
华叔 《白浪情》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撤销建制,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在铁道兵官士摘下了军人的领章和帽徽,向军旗告别三十四周年之际,编辑此片,追忆铁道兵战士的芳华。
毛主席接见铁道兵指战员
1953年12月,毛主席为铁道兵报报头题词
我们是当年的铁道兵
词:姚尚明(铁二团) 曲:唐舰
我们是当年的铁道兵 前身是东北护路军 战火中锤炼出钢筋铁骨 风雨中铸就大海胸襟 我们是当年的铁道兵 和平年代再立功勋 中国铁建创造辉煌成就 四海战友 把光荣的传统继承 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 我们赴汤蹈火 不辱光荣使命 为了富强 为了幸福 我们志在四方 挥洒万丈豪情 我们是当年的铁道兵 永远牢记昔日友情 今天的团聚不问名和姓 咱铁道兵 永远都是一家人 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 我们赴汤蹈火 不辱光荣使命 为了富强 为了幸福 我们志在四方 挥洒万丈豪情 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 我们赴汤蹈火 不辱光荣使命 向着未来 向着光明 我们牵手连心 一路高歌远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铁道工程技术部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期,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1日,铁道兵正式归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从组建铁道纵队到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为适应形势任务变化的需要,其体制编制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总体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编制定员最多时达43万人,兵部辖3个指挥部、15个师、4个独立团、2所院校、1个科研所、5个办事处、9个仓库、3所野战医院、15个工厂、1个农场,形成了正规化、现代化工程技术兵种的完整体系。
铁道兵,从组建到撤销35年间,先后有300多万官兵转业退伍。他们脱下军装,有的奔赴东北和新疆建设兵团,成为开发建设祖国边陲的骨干;有的转业分配到各级政府部门,走向不同的领导岗位;有的继续深造学有专长,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搏击商海创业有成,成为发展经济回报社会的企业家;还有更多的同志回到原籍,在城镇基层,在乡村田间,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光和热。 如今,这些当年的老兵无论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铁道兵的军旅生涯,永远是心中难忘的岁月,铁道兵的精神和文化,永远是激励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告别军旗
《最后的军礼》 作者:刘金忠(《白浪情》群友)
这不是老兵退役时的依恋 这不是游子远行前的别离 铁道兵退出军队序列 是几十万官兵含泪接受的事实 从此,火红的军旗不再属于我们 响亮的军号不再属于我们 血汗浸染的军衣不再属于我们 领章和帽徽不再属于我们 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再属于我们 而属于我们的 只有昨日战斗过的山水间 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记忆 历史之笔,记下了这一天 1984年1月1日 铁道兵集体向军旗告别 从昆仑山下到渤海之滨 从澜沧江畔到科尔沁草原 从北京总部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几十万铁道兵在向军旗敬最后的军礼 一个个绿色的方队抬起右臂 一张张沧桑的面孔飘飞泪雨 从白发苍苍的将军 到刚刚入伍的新兵 何曾预计这样的场面 何曾想过这样的问题 举起的右手久久不肯落下 这是最后一次拥有的权利呀 这是最后一次凝望军旗 当一片片饮泣声随风飘远 当一副副铁肩搐动不止 有谁能理解此刻战友们的心 这是最后的军礼 这曾经无数次重复的动作 在往日并没有过多留意 可在此时此刻 却成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这是最后的军礼 敬给面前这熟悉的军旗 也敬给长眠在群山中的战友 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消息 假如他们九泉有知 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 如何向他们解释 这场全建制的“转移” 这是最后的军礼 在手臂起落之间 掀过了一页凝重的历史 这虽是一个兵种悲壮的谢幕 但我们创造的不朽功绩 列车不会忘记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军旗不会忘记 三十五年的烽火历程 曾噎下多少想象不到的苦涩 惟有这颗苦果最难吞食 沉重的心, 沉重的情 找不到下落的位置 无声的泪, 无声的话 只有心灵彼此感知 多希望这是一场梦啊 醒来时满腔阴郁随风而去 军旗仍飞扬,歌声仍嘹亮 你还去打你的风枪 我还开我的推土机 尽管苦点,累点 尽管流汗,流血 我们心里塌实 我们生死相依 清早出操的脚步还在耳边回响 夜晚上哨的口令还在心里铭记 露出水面的桥墩正在节节拔高 刚刚接轨的新线正在响过汽笛 抗震抢修的场面犹在眼前闪现 引滦入津的清流尚在梦里逶迤 这支从来没打过败仗的部队 这些从来没掉过眼泪的军人 摘下领章和帽徽的时候 心灵的创痛难以言喻 神圣的军旗啊,绿色的军衣 鲜血凝成的战友情谊 深深的眷恋,无奈的诀别 在这告别军旗的时刻 酿造出永远的悲凉 凝固成感伤的泪滴 这是空前肃穆的现场 这是没有掌声的仪式 别了,军营 别了,军旗 我们把赤诚和理想留在这里 我们把热血和汗水留在这里 留给红旗的经纬 留给军队的历史 当我们最后的军礼 定格为难忘的镜头 面对亲爱的军旗 我们揣着说不尽的千言万语 缓缓转过身去 “背起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雄赳赳的队伍浩浩荡荡````````” 歌声在远方响起 (铁道兵歌声) 那支钢铸铁打的队伍 越走越远 而他们的背影 在历史的天幕上 越来越清晰
告别军旗的时刻 作者:赵友发
“送军旗……”主持人的声音哽咽了。 两位战士缓缓走上前去,慢慢地将鲜艳的军旗慢慢取下,对折,再对折,军旗被放入一只预先备好的木盒里。 就在1984年1月1日,我们正式由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也就在那一天,我们正式向军旗告别,摘下了军人的领章和帽徽,结束了一段至今难忘的军旅生涯。那天上午,我们集合在青海省徳令哈连湖军供站的礼堂里,气氛庄严而神圣,除了因紧张而急促的鼻息,没有一个人说话,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眼泪只能在眼眶里反复打转,生怕一不小心滴落下来。 礼堂的主席台正面挂着一面“八一”军旗,映红了每一位战士的脸。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顿时奏响,那旋律在平日里只觉催人奋进,但在那一刻却更似海潮汹涌、如军号嘹亮、如铁骑驰骋、如万炮齐鸣…… “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 马参谋长哽咽的声音,让所有的情绪在空气中凝结 …… “向军旗——敬礼——”。口令一出,齐刷刷的一片手指举上眉梢,几百双眼睛深情地凝视着军旗,这是一个军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面对自己的旗帜了。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入伍时在村口告别慈母的情景,这情这景是如此的相似。 在一片泪雨中,战士们轻轻地、郑重地摘下了军帽上的红五星和军衣上的领章。礼毕,所有的过往被永久地珍藏。 军乐再次奏响,这次是《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是启程的号角,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共和国神圣的使命。 时间开启了另一种职责,伴随着我们踏上新的征程。从大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处处洒下了我们铁建男儿的鲜血和汗水,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尽管告别了军旗,离别了父母妻儿,但每一次的离别都为更多的相聚搭建了桥梁,缩短了更多人相思的距离。 是的,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名军人,尽管历史的舞台已不再需要我去演绎,但这磨灭不了我曾是一名铁道兵的光荣。我的战友早已长埋他乡,而我依旧辗转各地,奔波在施工一线,奉献着我仅存的余热。我知道,那是一颗不甘落寞的心,一种那个年代养成的停不下来的习惯,以及最初面对军旗时许下的庄重承诺。 那高高飘扬的壮丽画面定格为过去,那血染的风采成为了回忆,但每年的“八一”,我都会陷入一种阶段性回忆。作为曾经的一名铁道兵战士,现在的一名中铁建员工,沿着这30年来走过的路回首追忆,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想,那些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或已经退休的战友们也一定与我一样——虽告别了军旗,但这面旗帜每天都在我心里灿然升起,鲜红招展!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一公司
宋广兴,铁十师四十七团勤务连通讯排,1969年入伍。
铁七师~师直307分队新兵连2排合影(铁七师门广禄提供)
铁七师~师直307分队新兵连2排5班合影。 前排从左至右:赵华光,蒋兴玉,王根芝,刘云国,丁小平,牟培林,陈文福班长(70年入伍,福州);后排从左至右:刘恩友(病故),宋子山,吕昕剑,门广禄,辛普建,吕宪军,刘忠效,李荃。(吕宪军提供)
铁七师306分队新兵连2排全体新兵合影(铁七师机械营白玉景提供)
铁七师306分队新兵连2排6班全体合影。 左起 第一排:迟小宾,司建华,徐惠,杜宪军,陈钢城,白玉景; 第二排:朱建军,马鸣; 第三排:杨和起,金忠仁,刘庆喜,藏永利,魏利华,刘鹤生。 (铁七师机械营白玉景提供)
铁七师~师直306分队新兵连四排,四川大竹清河新训留念(铁七师特务连郭宝华提供)
铁七师~师直306分队新兵连二排七班合影 (铁七师给水发电营五连吕兴顺提供)
铁七师~师直新兵连306分队4排14班。 前排:左起:葛建华,于本荣,何历生,马士光,郭宝华。 第二排左起:王维杰,郭排付,李兴定排长,周炳士班长,李传军。 后排左起;戴玉敏,宛建军,陈全福,赵小驹,张淑凯,付志刚,王均安。 (铁七师特务连郭宝华提供)
铁七师~师直306分队新兵连一排四班合影。 前排左起:王舒拉,郑建钢,顾德云,李开山,张文; 第二排左起:李卫东,杨昌山,刘班长,毕庶军,腾洪超; 后排左起:刘玉江,王宝泉,彭荫凯,李树星,梅勇。 (铁七师给水发电营四连李开山提供)
铁七师35团球队宣传队战友合影。左起:球队唐石林 球队丘炎敦 宣传队白贵泉 宣传队缪世聪 球队赵文一。 (赵文一提供)
1974年7月,铁七师三十五团篮球队乒乓球队战友合影(赵文一提供)
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新兵连留念(铁西指门诊部杨敏利提供)
铁十师战友合影。 后排左起:郑浩,军医李明,党伟;前排左起:排长藏巍、陈雅新(北京兵)。1978年拍于格尔木照。 (铁十师政治部电影队党伟提供)
左起:陈萍(78年入伍),党伟(铁十师政治部电影队)
铁七师宣传队,从左至右:李连武,王好月,迟小宾,黄和楼,白学河,舒金褔,吳晓峰。(刊登在七六年的解放军画报,李连武提供)
铁七师给水发电营一连战友施工照。 左起:胡恭仁、毕庶军、徐惠、方永宾、赵玉宝、韩春利。 (徐惠提供)
铁七师宣传队演出的"杜鹃山"剧照。 从前至后:严寿南饰罗成虎,李连武饰田大江,金钟仁饰郑老万,杨靜饰柯湘。 (李连武提供)
铁十师政治部电影队 党伟
铁七师篮球队 王念武
铁七师医院王志勇
铁七师医院王志勇
铁七师医院王志勇
铁七师特务连王春丽(左)
铁道兵西南指挥部通信站 郑浩
铁七师医院薛平
铁七师特务连郭宝华
铁七师仓库赵华光
铁七师三十三团球队吕昕剑(球队解散后分到汽车一连)
铁道兵西南指挥部门诊部杨敏利
铁七师特务连李萍
铁道兵西南指挥部通信站 韩向阳
铁七师宣传队杨静(右)
站着左边:缪世聪 铁道兵三汇水泥厂的二成 唐石林 白贵泉 铁道兵三汇水泥厂的大成 ;坐着左起:35团球队的小彭 丘炎敦 赵文一 张玉庆 韩烁成 宣传队易凯(赵文一提供)
铁二师六团司令部 向德容
铁十师医院王志海
铁四师十七团汽车二连吕延鹏
铁道兵第一师1948年7月组建。1950年11月6日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一师,辖第1、第11桥梁团和第21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一师,辖第1、第2、第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团—第5团。1979年7月,修建襄渝铁路。1981年5月迁往山东兖州,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1工程局。1999年更名为中铁第11工程局。
铁道兵第二师前身为回民支队。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7日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二师,辖第2、第12桥梁团和第22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二师,辖第4、第5、第6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团—第1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2工程局,1998年7月改制组建为企业集团。
铁道兵第三师前身为1948年8月成立的东北铁道纵队,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三师,辖第3、第13桥梁团和第23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三师,辖第7、第8、第9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第15团。1984年1月改名铁道部第13工程局,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更名中铁13局;2001年改制成立中铁13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四师1951年6月20日成立,由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1953年11月回国。1951年6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铁道兵团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四师,下辖第4、第14桥梁团和第24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四师,辖第10、第11、第12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第2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4工程局。1999年12月变更为中铁14局。
铁道兵第五师由步兵第19师改编。1954年3月24日从朝鲜回国。1957年,修筑贵昆铁路。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第2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为铁道兵第五师。1984年1月,铁道兵第五师与第6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
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六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6团—第30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番号撤消,与铁道兵第5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
铁七师三十三团战友聚会留念(吕昕剑提供)
铁道兵第七师1952年在苏州寒山寺组建,由第96师与第86师合编。1953年1月赴朝,11月回国。1964年9月28日进入贵州水城,修建贵昆线水城至树舍段。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七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1团—第35团。1976年6月进驻青海格尔木,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7工程局并迁往山西太原,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2001年9月16日成立中铁17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八师1958年组建。1965年,修建成昆铁路。 1958年10月,铁道兵第一军军部撤消后,以军部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八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6团—第4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8工程局。2001年8月改制为中铁18局集团有限公司。
道兵第九师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九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1团—第45团。1955年2月21日从朝鲜回国。1973年,修建沙(河)通(辽)铁路。1984年1月1日改编为铁道部第19工程局。2001年9月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1月成立,由农业建设第3师(前身为警备第五旅、步兵第101师兼烟台警备司令部)改编。1953年11月21日从朝鲜回国。1953年1月,以农建第三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辖第28、第29、第30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师,辖第28、第29、第30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6团—第50团。1984年1月,铁道兵第十师改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
铁道兵第十一师1952年2月组建,由农业建设第5师改编。1954年6月24日从朝鲜回国。后与铁道兵第13师合编。1953年1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1团—第5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与第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一师。1984年1月改称铁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称中铁第16工程局。
铁道兵第十二师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二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6团—第60团。1975年12月,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二师改为基建工程兵。
铁道兵第十三师1973年5月进驻北京密云,1979年7月撤出。后与铁道兵第11师合编。铁道兵第14师:1981年3月5日,与在赤峰沈阳部队一些工程兵、炮兵、装甲部队合编为81580部队。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三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1团—第6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番号撤消。
铁道兵第十四师1965年7月,组建铁道兵第十四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6团—第70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四师师部移交沈阳军区,部队合编到铁道兵第八师。
铁道兵第十五师1969年3月,组建铁道兵第十五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71团—第75团。197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五师改为基建工程兵。
铁道兵独立舟桥团1964年8月组建,1977年5月改称铁道兵舟桥团。1984年1月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舟桥工程处。1987年9月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战备舟桥处。1990年10月更名为铁道战备舟桥处,隶属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机械团和汽车团,是在1964年9月组建的。为把建设物资及时运到工地,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独立汽车团建团十二年,共有60多名官兵因事故牺牲,有上百人负伤。1976年底,汽车团奉命撤编,改成两个独立汽车营,既铁道兵独立汽车一营,隶属铁道兵第一指挥部(青藏线),驻地青海乌兰县;铁道兵独立汽车第二营,隶属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南疆线),驻地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鱼儿沟。80年,铁道兵独立机械团撤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点院校;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
铁道兵第一指挥部 1969年6月,成立铁道兵西南指挥部。1976年10月,中央军委批复将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改称第一指挥部。1980年11月后铁道兵精简整编,撤消第一指挥部。
铁道兵第二指挥部 1965年3月,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工程部改为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1970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改为东北指挥部。1975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电令东北指挥部调驻新疆改称第二指挥部。1980年11月后铁道兵精简整编,撤消第二指挥部。
铁道兵第三指挥部 1979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沙通线指挥所扩编为铁道兵第三指挥部。1980年11月后铁道兵精简整编,撤消第三指挥部。
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 1970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组建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197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北京地铁工程指挥部和铁道兵十二师、十五师移交北京市后改为基建工程兵。
难忘铁道兵精神 王开忠
建军九十周年纪念的时候,看到纪录片《难忘铁道兵》,那个永不忘怀的场景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1983年12月31日,上午9时,某机关广场军旗飘扬,团部和附近单位全体官兵肃穆挺立。团政委面对涕泪纵横的队伍宣读铁道兵集体转业的命令,头一句“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念了两遍,都哽咽在喉念不下去。团长在会议结束时要求大家打起精神,穿军装最后唱一次《铁道兵志在四方》。这可是官兵们天天高唱的歌曲啊,可那一刻,一千多名官兵都没能将滚瓜烂熟的第一句“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唱完…… 我当时在铁道兵宣传部工作。那天到团里办事,见证了这场特殊的仪式。这个场景永世难忘。后来得知,这种情况为数不少。铁道兵部队多时四十余万,几经精减之后,当时尚存十七万。虽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建制、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的命令此前已下达,新时期走强军精兵之路、铁道兵转业直接参加国家建设的意义也人人皆知,但在这个重要的路口,官兵们还是分外动情。即便是转业后立即成为正式工人,本应该高兴的许多农村户籍战士也泪水涟涟……
英雄不言,山河作证。官兵们对军队的依念,是铁与血熔铸的情感。这支部队历史光荣,自1948年组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铺就“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和平建设时期移山填海、顽强拼搏,留下鹰厦、包兰、成昆、嫩林、襄渝、京原等五十二条钢铁大道和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建成铁路总长达一万两千多公里,约占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这期间,很多国家重点、难点工程都曾交给铁道兵。先后有八千多名官兵壮烈献身、五万九千多名官兵负伤致残。成昆、襄渝等地形极其险峻、地质罕见复杂的“筑路禁区”,官兵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关的豪情斗志感天动地、彪炳史册。铁道兵的壮丽业绩,灿烂于历史长河……这样,我们当能理解,当初他们面临脱掉军装、摘下红星、离开那光荣而神圣的军绿色的时刻,心中的眷恋之情。 那一刻,是沉重的。一个存在三十五年的兵种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十七万官兵像威武整齐的雁阵,带着忠诚飞离军绿色的滩头,奔赴新的天地。时过多年,这支队伍的精神风貌早已从“兵改工”时的沉重、迷茫中转变过来。铁道兵“兵改工”仪式永不再有,但被官兵们称为铁道兵“兵歌”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依然传唱:每逢“八一”,很多“兵改工”队伍都要高唱起这首歌;每逢完成一项任务转向新的施工场地,很多“兵改工”队伍都要高唱起这首歌;离退休的铁道兵战友相聚,也经常唱起这首歌…… 熬过历史转折的阵痛,必将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兵改工”不久,我调到中央机关工作,离开铁路建设工地,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但我仍时刻牵挂这支队伍,不断从媒体的报道、从战友的交谈、从上报的事迹材料中得知,他们改工后保持和发扬了铁道兵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从大兴安岭到金沙江畔,从内蒙古草原到五指山下,从黄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到处都有他们劈山斩水的身影。他们不仅参与我国铁路和其他很多国字号的重大工程建设,还走出国门,工程范围扩展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引滦工程中发扬“为民造福、顽强拼搏、严肃认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大秦铁路施工中发扬“能吃苦敢拼搏、讲科学争一流、少投入多产出”的精神,在青藏铁路施工中发扬“不畏艰险、爱国奉献、依靠科技、以人为本、珍爱自然、争创一流”的精神。他们把对国家的无限忠诚镌刻在祖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平原。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多年来,他们还在施工中获得数百项国家级奖项,多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每当得知他们交付一条新的铁路,我都由衷感到高兴;每当得知他们创造一项新的纪录,我都激动地为他们点赞。 前些天我到一些“兵改工”单位采访。当年修路架桥依靠人拉肩扛的场面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机械化、电子化作业。他们身后那些凌空飞架的大桥、晶莹光洁的隧道、新颖别致的车站,使我油然而生敬意。在山中一个刚刚完工的工地上,我看到一些清理现场的职工。望着那些微黑透红的脸膛、紧张忙碌的身影,又像见到了当年施工中的铁道兵战士。他们虽然脱去了军装多年,身上依然溢荡着军人的气息。他们说自己是改工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参加多条铁路干、支线和一些国字号重点工程的建设,参与建设的项目还获得过“鲁班奖”。“在我们手上从未出现过‘返工活’,眼前这项工程验收情况和以前一样——一次过关,可能还要得奖呢。”从一位年轻职工兴奋而坚定的言语中,看得出他们是那样自信与自豪。 走进一个工程队的“学习教育园地”,看到毛泽东主席为《铁道兵》报题写的“铁道兵”三个字的报头,看到周恩来总理赞赏并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的史料,看到朱德委员长书写“人民铁军”、叶剑英元帅书写“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题词。尽管那些纸已泛黄,但在我看来还是那样闪闪发光。我还看到这支队伍穿军装时参加抗美援朝、修建成昆铁路的图片,脱军装后参加大秦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字号重点工程建设时多次获得国家荣誉奖的事迹,还有上级颁发的一个个奖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一位老职工介绍说,他们在改工前就建立了“学习教育园地”,改工后一直保持下来。转战八九个省市、十多个地方,行程数万里,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住地如何窄小,这个“园地”从未被“精简”掉,从未停办过。许多兄弟单位也是。“这个‘园地’是我们的‘传家宝’!” “传家宝”!多么陌生又多么熟悉的名词!我终于明白,这支队伍改工后之所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不就是因为不忘初心、不忘老一辈革命家的鼓励和鞭策,将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踏实传承吗?使命与责任,注定他们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以青山为伍,与艰苦为伴。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些施工队伍仍常像过去那样经常钻山沟、住帐篷、住简易活动板房。往往一住就是两年,吃水需要从几十里外运进,无线信号不好,没法看到电视,有时打个电话也困难。我问一位三十出头的职工苦不苦。你道他怎么说:“苦是苦一点,但我们习惯了。老同志讲,这比朝鲜战场和成昆、襄渝线上的条件好多了!” 我住在他们对面半山腰上一个临时招待所。那天清晨,山区极静,我隐隐听到山下传来令我魂牵梦萦的歌声——那是一个兵种一茬一茬热唱几十年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啊: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铺上那铁路网,今天汗水洒下地,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向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一位知情的同志告诉我:“这些施工人员又接受了新的紧急任务,他们和当年铁道兵一样,奔向新战场时又在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这已成为我们队伍的习惯……”多少年未听到队伍唱这支歌了,我一阵激动,爬上山顶眺望:山下歌歇人去,板房不见踪影,很多车辆有序驶出驻地,沿着盘山便道蜿蜒驶向远方;远处,山峦起伏,莽莽苍苍,朝霞涂红天际,群峰若隐若现……我心潮激荡——不管队伍如何更新,《铁道兵志在四方》永远嘹亮;无论人员如何变动,不怕牺牲、勇于攻坚、吃苦奉献、志在四方的精神一直不变。它薪火传承的精神,经过岁月,历久弥新,像眼前群山云海绵延不绝…… 瑟瑟秋风,把我的思绪召唤回来。定眼前方,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施工队伍的先头车辆已穿越云层,翻过第一座山岗。我目送这支钢铁队伍远去,心头想到: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各行各业不正需要这种志在四方、攻坚克难的铁道兵精神吗?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6日 12 版)
推荐:魏启科
责编:严京平 《白浪情》公众号
1.《我们是当年的铁道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们是当年的铁道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2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