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四个月前央视《百家讲坛》上,分别以《闻说双溪春尚好》、《池塘生春草》、《春风拂槛露华浓》、《两翅驾东风》、《群芳过后西湖好》、《竹杖芒鞋轻胜马》为题,连续六天为大众讲李清照、谢灵运、李白、王和卿、欧阳修、苏轼等,带领大家步入浪漫春日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彭玉平教授吗?

彭玉平,江苏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词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研究,学术重点是中国词学史、唐宋词、王国维等研究。著有《诗文评的体性》《中国词学史》(上/下)《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人间词话疏证》《唐宋词举要》等,发表论文150多篇,先后荣获教育部、广东省科研奖多次。

6月20日开始,彭玉平教授将再次登上百家讲坛,连续九天为大家讲述王国维先生的经典著作《人间词话》及静静流淌在诗词背后的情愫与哲理。

【节目预告】CCTV-10 《百家讲坛》之《人间词话》

6月20-28日,九集连播

首播每日中午12:10,重播当晚23:29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一)《三种境界》

6月20日播出

七八百年前,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位大词人,在动荡不安的人生旅途中,面对如烟的往事和世事的艰辛,心绪难平,有感而发,各自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动人小词,岁月流传,在二十世纪初,它们却因为一个人一本书,神奇地被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人们耳熟能详、广为传诵的经典话语,这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若想成就大事,人生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先生著名的“三种境界说”,自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了世人心中为了高远的理想,越挫越勇,执着追求,成就大事业的名言佳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让我们回到大宋王朝,在那命运波折、纷争不断的沧桑岁月里,三位大词人究竟经历了什么?而《人间词话》又是怎样的一部神奇巨著呢?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二)《无我之境》

6月21日播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饮酒》诗自诞生之日起,便远播八方、传唱千载。透过那优美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身着布衣的陶渊明,在豁然天地之间,潇洒地演绎着高洁飘逸的雅士风流。而800多年后,即将离乡赴任的元好问,伫立于颍亭之下,望着远处的皑皑飞雪,留下了“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千古名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位相隔久远的文坛巨匠,却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被“无我之境”四个字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无我之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诗词创作境界?在王国维的眼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究竟有何相通之处呢?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三)《有我之境》

6月22日播出

岁月流转,春去秋来,那些曾经明媚娇艳的簇簇鲜花,在凌厉的秋风中逐渐枯萎、随风而逝,混入泥土碾作尘埃。其实,花开本无情,花落亦无怨,在花开花落之间,生命的轮回原本就是世间常态,然而古往今来,面对萧瑟秋风、满地落花,有多少文人墨客被触动愁肠,忧思神伤,用自己满腔炽热的情感,将喜怒哀乐赋予山水自然。

得意时风景如画、草木含笑,悲伤时天地失色、鸟鸣惊心。这种心境正如南唐词人冯延巳所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孤寂落寞的词人笔下,连美丽的花朵也飘落枝头飞过秋千,狠心弃他而去。亦如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漂泊异乡的游子眼中,残阳如血、杜鹃悲啼,处处凄凉。此二者,皆被王国维称为“有我之境”。

那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到底在何处?冯延巳与秦观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了如此动人心魄的美妙词句?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四)《赤子之心》

6月23日播出

至高无上的皇权充满了诱惑力,为了它,多少王公贵族倾其所有甚至赔上了性命,多少帝王后裔明争暗斗甚至骨肉相残。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两位幸运儿,他们阴差阳错、毫不费力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受到了世人的无尽艳羡。然而令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特殊身份却成了他们不幸人生的开始,他们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没错,李煜的词很美,他那一首首感动人心的美丽诗篇,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永恒美名,然而谁又能想到,在这一首首凄美哀婉的词句背后,却饱含着他那化解不开的浓郁哀愁和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书画皇帝宋徽宗,为了他毕生的爱好,做了太多太多的“荒唐事”,虽然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件又一件的书画珍宝,却最终输掉了大好江山。

不同的岁月,相似的命运,作为帝王的反面典型,李煜和赵佶受尽了当代人的质疑和后世人的嘲笑。然而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却赢得了长久的尊重。在王国维眼中,这两位皇帝都是弥足珍贵的“至宝”,他们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那么究竟什么是“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又给他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帮助呢?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五)《自然之眼》

6月24日播出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蝶恋花》· 纳兰性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描写西湖的神来之笔,虽然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但是至今诵读起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字字句句传递出来的诗情画意和无穷魅力。一首小诗,彰显了苏东坡的高妙才华,令人钦佩不已。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而纳兰性德的一首《蝶恋花》,则迥异于苏轼词的豪迈大气,在字句之间流淌出了浓郁的哀婉与惆怅。纳兰写词用情极深,那发自内心的泣血文字,令人不忍卒读。

苏轼和纳兰性德虽然 活年代不同,性格相差万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么苏轼、纳兰的词究竟好在哪里?在王国维眼中,一个人要想真正写出好的诗词来,他需要具备怎样特殊的才华和能力呢?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六)《词品人品》

6月25日播出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既漫过了大唐的盛世辉煌,也湮没了宋代的繁华烟云,而吟哦咏叹的诗词歌赋,则在凌厉的岁月风霜中静静地潜留下来,并在这无涯的时间里,磨砺成了珠玉。

字句顿挫之间,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风姿摇曳的美丽画卷,或缠绵悱恻、或疏意旷达,或浪漫潇洒、或空灵飘逸。然而在这美丽画卷背后,执笔之人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是词品人品浑然一体的如玉君子,还是词品人品表里不一的虚伪小人?那么,对于诗词作者的词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独特的解读呢?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七)《忧生忧世》

6月26日播出

宋朝著名词人晏殊,年少得志,一度深受皇帝青睐,官拜宰相,位极人臣,仕途之路坦荡顺畅。然而他却挥笔写下了惆怅满怀的千古佳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独居于山林之间,整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快活日子。然而在他的笔下,也有“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的忧愤与感伤。

隔着千年的历史长河回眸遥望,有多少传颂千古的诗词,都满溢着浓郁的化不开的忧愁。字里行间,遥远的叹息声似乎还依稀可闻。在王国维看来,这就是他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忧生”和“忧世”。那么古往今来的诗词大家们,究竟留下了哪些传唱不朽的“忧生”“忧世”之作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又对“忧生”与“忧世”做出了怎样独特的解读?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八)《隔与不隔》

6月27日播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少年游》· 欧阳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王国维眼里,陶渊明的这首《饮酒》诗,简直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可谓妙笔生花,浑然天成。然而另外一首词,却遭到了王国维的质疑,它就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写的《少年游》。

“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那是一个温暖和煦的春日里,欧阳修远行千里之外,因为放不下心爱之人,有感而发,随性创作了这首《少年游》,这首词一诞生,就因为文辞优美、情绪饱满而深受世人的好评。

那么什么这首在他人眼中的好作品,在王国维看来却有着重大的缺憾和不足?事情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秘呢?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九)《境界之美》

6月28日播出

宋祁,这位在北宋前期的政坛、文坛、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的大家,博学多才,诗词文兼通,“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首脍炙人口的《玉楼春》,更是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美名。与他同时期的词人张先,也因为名句而有“张三影”的雅称。宋祁与张先,二人在当时不仅是好友,更是因为王国维对二人词作名句的欣赏,在数百年后,也使得他们二人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开头便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格”?而在王国维看来,宋祁、张先的经典词作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意境呢?

--- iSYSU ---

来源:央视网

部分图文来自往期推送

制图、编辑:董文森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1.《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再登《百家讲坛》,讲述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经典之作《人间词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再登《百家讲坛》,讲述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经典之作《人间词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