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是中国教师报的经典专栏。我们邀请老师们整理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并结合教育实践进行解读。通过这样的文章,我们常常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老师的成长过程——他不断地翻阅书籍,而这些书籍一遍又一遍地走过他的一生。阅读体验与教育观的形成、人生的发展和命运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推送徐翔老师推荐的十本书,分享他的阅读生活和成长。
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面对着学校图书馆里一排排的书柜,我许了一个大愿:从先秦开始,从古希腊开始,读历史上各个领域最伟大人物的重要著作。我很好奇。他们比我先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怎么想,怎么说?这个愿望当然是幼稚的: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我的前半生,我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在书籍的黑森林深处摸索。高大茂密的树木吸引我跑过去。无论我走到哪里,每一片草地,每一朵花,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海湾和小溪都可能让我驻足流连。我终于在这片森林里迷路了。有时候,抬头看树会因为玩草而延迟。我因为树的高度而回到过去,但我被它无数的枝叶所吸引。
遇见红楼是我的幸运
我一直记得我第一次遇见红楼梦。我8岁的时候,是197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在同学家偶然发现的。有灰蓝色封面和皱纹的书。红楼梦,这三个字我听过,我也知道是曹雪芹写的,就是贾宝玉的故事。于是,我借了那本《红楼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在举办:以程一本为底本,气功注释,沈题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印刷,传统竖排,四卷本《红楼梦》第三卷。当然,我不能全部理解。话还不多,但好像懂了一点。晴雯死了,我流着泪,难过了好多天。我喜欢宝玉,喜欢宝玉喜欢的人。到目前为止,我对红楼人物的喜恶还是一样的。贾宝玉的“三观”和性格影响了我?有可能。因为文学的力量,也因为他的秉性,宝玉的“为博而爱,为心而作”的确是“心亦有忧”。至于晴雯的形象和性格——美丽、热情、率真、任性、顽皮、生命的活力、时不时的恶作剧,“欺负”你——它确立了我的女性美观念,这当然是《红楼梦》对我的影响。
当时十几本《想爷爷》、《革命故事》,加上几本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画册,都是我的课外读物。70年代的苏北农村,挣微薄工资的父亲和挣工作分的母亲,以及我在外婆家的寄居生活,都是敏感而内向的,让我带着恐惧和困惑逃离现实,同时面对文字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哪怕是一张小纸片,只要有文字,我都会被吸引去看。文字世界给我的是皈依般的信任,安全,温暖,安静。
1982年在淮安师范学校读书后,终于有机会把《红楼梦》完整读了120遍。现在回想起来,《红楼梦》是我的避难所,还是教科书。人生的命题和概念,我在读《红楼梦》时一点一点树立起来的。之后,面对现实世界,我学会了慢慢睁开眼睛。
我看到的红楼里的人物都是“这个”,像星星一样丰富,而文字真实自然,如树叶的质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全息网络。简直耗尽了世界,所有的人和事,所有的场景,所有的问题和人生的选择,似乎都在《红楼梦》里找到了他,她和它。在《红楼梦》中,虚假被写成真实,写得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自然。
彩云易散,琉璃酥。曹雪芹、贾宝玉和我们的读者,看到了一个开得像夏花一样的姑娘的生命被毁灭。现实的红楼梦,诗意的红楼梦,神性的红楼梦——很幸运能遇见你,能这么早遇见你。自从遇见你,我的生活就散发出一缕饱含爱意的读书和思考。这条射线通向生命、人性、宇宙的深邃而广阔的世界,无限延伸,永无止境。
人是历史的细节
《白洋淀年谱》、《鲁迅全集》、《战争与和平》是曾经“成为我的一部分”的三本书。
《白洋淀年谱》是孙犁的小说和散文集,大多写于1949年以前。孙犁更注重“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写抗日战争和土改的作家很多。因为孙俪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我对他情有独钟。
《白洋淀纪事报》帮我半朦胧半清晰地确立了国家、民族、政治、战争、人民、家园等概念。
白洋淀编年史教会我发现自然之美。少年时有油菜田芦苇之类的公园,也有采菜割草捡粪敲枣的经历。孙犁的小说和散文教会我特别注意草的颜色、花的香味和树的形状。黎明,夕阳,月光,月光下所有物体的剪影,总是丢失;“我看到青山是多么迷人”来面对大自然。这种自我意识和温暖是孙犁在沈从文之前获得的。
孙俪也教会了我:文字干净简洁;对于文学来说,与其说“文学比质量好”,不如说“质量比文学好”。孙犁作品的题材、人物、对象、景物、感情、文字都是干净的。晚年孙犁开拓新世界,老成精。翟赟小说,亦舒鲁文,旧村新闻,更堂读书秘书都是枕边书,厕所书,好酒,教材。
1986年,我工作的第二年,邮寄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16卷本《鲁迅全集》。我在师范学校的时候,只看了全部的小说3篇,散文2篇,一半的散文;现在,你终于可以玩得开心了。如果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偶像和崇拜者,那么鲁迅对我来说就是。“无限远方,无数人,都与我有关”,“真诚,粉饰,少矫情,不炫耀”,“躲在小楼里成统一体系”,“我用血荐轩辕”,“扛起黑暗之门”,“冷眼看着千万根手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有过人的深刻。宇宙之大,范畴之盛。鲁迅的眼睛是没问题的。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塑造了我精神品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语文的极致之美,语文表现力的极致可能性,都是鲁迅的文字呈现给我的。“灯光已经渐渐收窄,预报里没多少油;油不是老牌子了,灯罩越早越黑。”“在十几代人之后的灰孙子时代,人们如何遥控世界的休闲与潇洒?”“我敢吐槽一个在旧道德新不道德中长大,以新艺术的名义演了自己原创角色的不道德老少年的脸”。在这里,我看到了鲁迅的感觉和认知的力量,智慧和教育的力量,以及逻辑和思想的力量。
有人说鲁迅冷酷刻薄。从鲁迅的话里我看到的是热,是热的心,是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爱,是对底层人民的爱,是对“母爱”的爱。鲁迅“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的思想,鲁迅对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陈垣的看法,自然影响了我。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花了很多时间读19世纪的英、法、德、俄小说。这几十本书里,《战争与和平》据说是受影响的,或者说是最喜欢的一本。第一次,我读了董的译本;这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后来看了高智、曹颖、刘燎一的译本;去年,我读了娄·梁紫的翻译。战争与和平代表了历史、人类、战争与和平的伟大主题。这部100多万字的巨著,只读,是一个项目。面对这么伟大的书,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就是看完就写。
托尔斯泰是书法的颜真卿,是音乐的巴赫,是文学的。《战争与和平》是叙事文学的典范,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不要自作聪明,知小”。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深深吸引了我。他们曾经是我的伙伴和“模特”。我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和皮埃尔很像,比如笨拙、懦弱、犹豫、不合适。我十七八岁,徘徊在人生的边缘。面对人群,我很尴尬,不敢靠近;如果非要走近,希望大家忽略我的存在。幸运的是,上了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之后,我一直有一个像安德烈这样的坚强的朋友。皮埃尔走向了更大的世界,变得坚定、坚强、自信,我感到踏实。《战争与和平》让我同时阅读和生活。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向读者描绘生活的蓝图,读小说也不一定非要坐以待毙;但《战争与和平》对我的意义在于,它给了我很大的审美享受和很大的精神力量。人要自立,行动,为他人而活,融入群众,做历史的细节。《战争与和平》把这些都讲清楚了。
反对庸俗
契诃夫是另一位我深爱和尊敬的俄罗斯作家。
由茹龙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契诃夫选集》是我的宝贝。阅读契诃夫曾经是我的日常课程。契诃夫是医生。“弃医从文”的契诃夫,至今仍是医生,是人类灵魂的医生。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看到人们的痛苦。他比任何人都更急于告诉人们你过着错误的生活。他爱每一个人,能看清世间的不幸。他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对庸俗。契诃夫的粗鄙无处不在。契诃夫为了揭示社会的不公正和人们的不幸,为了发现、展示、创造和捍卫真善美,努力工作,在44岁时悲惨地死去。
真诚、纯洁、善良、温柔、谦逊、优雅、安静...你能想到的所有褒义词都可以用在契诃夫身上,只有不完整,没有不准确。在这个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这样一个人——想想就会觉得温暖,就会郑重地咀嚼着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责任的命题,就会希望自己能越来越好。
契诃夫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和戏剧场景就像是利未人的油画;他作品中的人物就像秦飞的素描。契诃夫的艺术力量震惊了伟大的托尔斯泰和杰出的高尔基。中国画家何多苓根据契诃夫的小说《阁楼上的房子》创作的连环画,获得了原作的灵魂:圣洁、深刻、宁静、悲凉。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铁凝是受契诃夫影响的中国作家。这些都是我热爱和尊敬的人,沐浴在契诃夫的光芒中。
《写给年轻诗人的十封信》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1903年至1908年间写给军官兼诗人卡布斯的。通信开始的时候,里尔克28岁,卡布斯20岁。25岁的诗人冯至于1931年将它引入中国。1994年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28岁。当时我在县师范学校教书,那种有名无名的迷茫和孤独时常困扰着我。
我希望我在18岁的时候读过这本书。28岁有点晚了。深入你的内心,找到立足点,找到“根”;像一棵树,根深蒂固,拥抱着土地,阳光,风,霜,雨,雪。里尔克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了荷尔德林“不要在突出的地方坚持,而要在微妙的地方坚持,这是神圣的”的含义。这十封信给了我温暖、安慰、鼓励和启迪,给了我教训,给了我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
几十年过去了,我不再是一个青年。但我感受到了与它和心爱的诗人的相遇。
一阵强风吹走了烟尘
教了20年,跑了20年,忍不住看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值得一谈并愿意推荐的是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阅读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自传》先于《什么是教育》。阅读西方哲学,柏拉图、尼采、叔本华、萨特、海德格尔先于雅斯贝尔斯。因为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我去了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是让我体验形而上思考的思想家。起初,我不相信什么是教育是亚里士多德提出轴心理论的书。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愿意写出这样一部主题如此明确的教育著作。他为什么来?
“人在自我生成中需要用全部人性去突破的阻力有几种:第一,绝对的阻力本质上是每个人的不变性,只是表象上的变化;其次,内在可塑性;第三种反抗是人类最初的自我存在。”所谓教育,无非是人类主体之间的精神和肉体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对生命内涵的理解,意志和行为的规范,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把文化遗产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他们自由生成,启迪他们的自由本性。“每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每一个副词,都值得你用你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把它拆开来细细咀嚼;这本书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话。
论点深刻,视野开阔。这是一本很大很薄的书,帮助你了解教育和人的道理。不办学不教书不搞教育也值得一读。
经过16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叶圣陶的《语文教育随笔》一直是我的好老师。这是另一本影响我教育的书。
中小学校园的日常场景,中小学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需求和志向,语文课本、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迫使我们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噪音。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在今天更有价值。它曾经被惯常的、浮躁的、令人不安的烟雾侵入和遮蔽;一股强风吹散了烟尘,扬起一轮朝日as 空阳光,让语文教育阳光空,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洗心革面,重见光明。可以预期吗?
接下来是《爱因斯坦选集》。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我看不懂文集第二卷的物理著作。第一卷和第三卷几乎可读,应该读。
爱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如果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学到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应该让学生接受他们提供的宝贵礼物,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些思想深刻的句子甚至被“老百姓”引用。
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文主义者,他一直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生活。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因为他的胸怀和智慧,他的所思所言触动了春天。甚至几行留言和一张纸条都充满了情趣:他简直就是“洋气”的苏东坡,带给人太多惊喜。
我校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爱因斯坦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具有“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意义。爱因斯坦并不次于夸美纽斯、约翰·杜威和保罗·弗莱雷。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说:“一流的人物,就其道德品质而言,比就其纯粹的智力成就而言,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更大。即使在后者,它们也取决于性格的程度,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程度。”爱因斯坦当然是这样一个一流的人物。
沐浴在星辰的光辉中
影响我的十本书,第十本是志安的《种花地小册子》。
因为读书,关于读书的读书,关于读书的书,自然要遇到安智。志安是一个学者,也许是这个时代最纯粹最“标准”的学者。志安曾说:“我有一个人生经验:能做或不能做的事,一定要认真做,但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能做。”读书属于前者,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所以读了就要认真选择读什么,认真对待作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志安希望成为伍尔夫作品中的“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学习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观点。"
《种花地小册子》讲的是志安的读书史。有很多关于中外小说、诗词、散文的诙谐评论,让人拍手称快。志安把读书当成日常生活,读得多,读得深。他的书评常常是我的灵感、索引和指南。有时候,他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价和选择,和区里一直隐晦持有的那点小知识,有着一个相同的趋势:他会情不自禁地沾沾自喜。
影响我的,或者说我希望被影响的,是我对待读书和世界的态度,安静而简单,专注而深刻,轻松而温柔。
读了半辈子书,说爱,一点都不夸张。但是当你又懒又累的时候,当你痴迷于共同事务的时候,你能读多少书呢?想到点击。读书的兴趣主要是文学,包括艺术,历史,哲学,仅此而已。什么“书有其本”,对我来说,是用齐邦远语引用的,意思是“自己的世界”。惠特曼有一首诗,写的是一个“每天向前走”的孩子。“当他第一次看到某物时,他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孩子,希望以后能“天天向上”。
当然,这十本书并不是唯一影响到我的。切中要害,从第十一本就放弃了。
影响一个人的书不需要和他喜欢的书或者他认为最重要或者最值得读的书一样。关于这十本书,这里写的不是推荐,不是评论,不是研究,只是一个有幸沐浴在这种光彩中的人的个人感受。我收到的只是这种辉光的一小部分,可能是折射或者反射的。因此,断章取义地用黄中泽的“看了很久像一周”来形容这种阅读。
徐翔,1966年3月出生于江苏响水。先后在淮安师范学校、淮阴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就读,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2001年辞职,在江苏省灌南县创办新知双语学校
十本书列表:
红楼梦
曹雪芹和高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白洋淀纪年
孙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鲁迅全集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
董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契诃夫选集
[俄罗斯]契诃夫
如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年6月至1999年版
给一位年轻诗人的十封信
[奥地利]里尔克
冯至译
生活、阅读和新知识联合出版公司,1994年版
什么是教育
[德国]雅斯贝尔斯
邹瑾翻译
生活、阅读和新知识联合出版公司,1991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随笔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爱因斯坦选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许等编
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花卉种植地宣传册
智朱安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1.《我们的少年时代之安苓 徐翔:在书籍这幽深的黑森林里摸索蜗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们的少年时代之安苓 徐翔:在书籍这幽深的黑森林里摸索蜗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64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