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276字,阅读需3分钟

媒体旧闻翻炒也不新鲜,但是像丹陛桥这件事儿这样翻炒都翻炒不出新鲜的来,也算是罕见了。

日前有梨视频发布了一段段视频,说北京天坛丹陛桥上有人躺卧,目的是为了治病。

第一眼看,我以为是以前的视频被梨视频翻新了,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新拍的。今天的“某京报”还进行了专门的评论。

说起天坛丹陛桥上有人躺卧,这恐怕有很多年历史了,而如果谈到媒体报道,最初应该是我的老东家《法制晚报》。

2006年也是11年前,我们有个社区版,我的同事采写了《丹陛桥变"理疗床”》的报道。

这件事当时还因为了媒体的追逐,《北京晨报》马上跟了一篇《丹陛桥变"理疗床"说法不妥》,试图从科普的角度说明这个方法不科学,同时也不太文明。总之现在能翻炒的,当年也都翻炒过一遍了。

想不到隔了这么就才在“某京报”上看到追踪报道,反射弧好长啊。

而现在从梨视频到“某京报”的这一组报道,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这么多人咀嚼着我们吐掉的渣子,还如此津津有味,品出了各种味道,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了。

但如果说梨视频当时的人还都在上海混日子而不知道,那么“某京报”的人是不可能不知道的,是不是他们也跟踪报道了我不记得,但当时“某京报”见天的跟踪法晚报道,甚至连文字行文和照片都模仿,比如当时我采写的“廉租户李文才”的报道,“某京报”林姓女记者就来个依样画葫芦。

所以,要说他们没看见法晚当时的报道,我是不信的。

而现在,不知道的是“某京报”的人不知道是老员工全都流失干净了呢?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竟然发出了这么一篇报道。

其实媒体之间互相借鉴也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经常借鉴他们的报道,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但是这次“某京报”的评论,就让我觉得有点存心不良了。

这篇文章说“昔日的皇帝和今天的治病者对天坛的使用是同一性质——迷信。皇帝以为每年祭两回天,就能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了。今人以为到石头上躺一躺,就能包治百病、平安康泰了。”

但是就我所知,去那里的老百姓还没听说哪个是奔着“包治百病”去的,无非就是乘凉的乘凉,热敷的热敷,说是治病,不如说是好玩。

要知道,通常去这里玩耍的游客,很多都是用公园年票进入,而且往往就住在附近,人家到公园来玩,不否认有些人的姿态不够优雅,惊诧到了“某京报”的编辑,但其实远不像文章说的那般愚昧。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并非北京独有,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摸了某块石头、喝了某条溪水就能长命百岁的传说,也自然有乡里百姓前往。北京虽然是首都,但是从普通百姓的层面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情况还略好一些,至少他们还没有去抢占年轻人的篮球场。

而“某京报”的文章,声称“此前还有著名的老人撸天坛的厕纸,后来随着天坛公厕硬件升级,厕纸没法撸了,而在丹陛桥上躺着治病的人又多了起来”,姑且不论这个时间逻辑不对,而这还等于将天坛附近的老人一概污名化起来,似乎这里人素质就全都这样。

当然,我本人也是反对那些有碍观瞻的行为的,但我同样反对将这种简单的陋习进行妖魔化,甚至扣上愚昧的帽子,与旧时的“迷信”等同起来。

但正如我前文所说,“某京报”应当是知道11年前的媒体报道的,如果小编辑不知道,部门主任应该知道,部门主任不知道,副总、总编应该知道。他们非但不靠采访去破出对这种形象的误解,反而用“不文明”的帽子来加剧这种误解,这就不得不说是真的“有病”了。

对于这种“病”,在我看来很多外省的媒体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就是总想妖魔化北京人,动辄将问题上纲上线,最后闹到外地人集中骂北京方能快意。

这种做法要说是“文明”,恐怕也就是“伪文明”,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去真正了解北京人的想法,而是看到一个现象就从居高临下的视角来尝试批判,其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榨出皮袍下边那个“小”来了。

有人管“某京报”叫“黑京报”,也不是完全没有缘故的。

作者:梁千里

原创文章转载需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请在后台留言联系转载

1.《揣着明白装糊涂?黑京媒体得先治自己的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揣着明白装糊涂?黑京媒体得先治自己的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