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范围:高二高三期末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
注意:必须做最后一次实时练习。做题巩固知识点很重要。
——孔方兄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一个
百家形成的背景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没落,群臣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从“在政府中学习”到“在民间学习”。私立学校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
百家争鸣的原因
(百家争鸣,始于春秋,盛于战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社会变迁和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立学校的兴起,教育的相对普及,大量人才的培养;
(4)诸侯国为了充实强兵,争光争光,重用人才。
三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面临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旧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观念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和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的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迁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4.政治条件,皇室没落,王侯纷争,没有统一的思想形态。基于霸权战争和政治需要,各国都有网络人才和培养出来的学者。宽松的形势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立学校的兴起,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的阶级壮大,变得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为古代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提供思想资料。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基础。
四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儒家思想:
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哲学思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克己)
政治思想——①崇尚政治和美德(包括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的主张;
在教育上:“教学无课”,“因材施教”。成立私立学校,总结一些教学方法。
经典:编六经。
【附】孔子重要言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因材施教。
评估:
(1)在当时被忽视,转化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尊为“圣人”
(2)孟子的主张:人性本善,民为贵,君为轻,仁政。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重君”。
哲学思想——“性善”,人性本善——仁政理论的理论基础;重民轻王的民本思想;培养崇高精神、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道德思想——利前正义,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势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附】孟子重要言论:人最重要,国次之,君最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估:
①孟子在唐代被奉为经典,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2)建立系统的“仁政”政治理论,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创始人。
(3)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被尊为“亚洲圣人”,对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3)荀子的命题:人性本恶,学“礼”可以改变;自然法则可以用来造福人类。
荀子思想的特点:百家杂选
哲学思想:
(1)“天有其规律性”和“造化弄人”(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命题——以礼为主,礼法并用(礼法结合王霸治国思想;水军的舟思。)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周俊也,人之水也,水可以载舟而倾覆之。天有其规律性......利用它。
评估: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思想。
(2)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道家形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改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造人治的理论武器。因此,百家争鸣对推断当时及以后的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争鸣背景:社会巨变。包括: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崩溃,战乱频繁,私立学校兴起。
(2)争议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以及人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3)论争的影响: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
百家争鸣
(1)儒家治国主张“仁政”、“德治”,反对重刑;法家崇尚法治,强调严惩;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荀子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控制命运”,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乎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崇尚“洒脱”的人生态度,避世,强调“超脱”。
(5)墨家在看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时,主张“兼爱”、“互不侵犯”。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七
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知识解释以下历史现象
(1)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有多种解释,如“爱人”、“克己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示:孔子强调“以德治国”是“仁”的政治体现;孔子主张“教学无类”,这是“仁”在教育中的体现;提倡“克己”,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保证“仁”。
(2)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发表宣言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的孔子寻求智慧。”
认为战争灾难、道德沦丧等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问题和弊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孔子倡导的“仁”、“中庸”等人文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有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支持者,墨子是新的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有人认为孔子诞生于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竭力维护李周,希望统治者“自律”,提倡德治。墨子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互爱互利”。他代表小生产阶级的利益,对抗儒家,追求新的社会秩序。
展开:
问题1:百家争鸣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答案】(1)随着奴隶制的崩溃,代表没落奴隶主和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们纷纷为挽救统治发表意见和见解。老庄提倡“无为”,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出衰落和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和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A.文人被诸侯国重用
B.学者鄙视名利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对君主忠诚的观念已经形成
分析:根据《史记·魏》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暴发户”和“学者”致敬,这与常规行为不同,体现了魏对田子方的尊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的不礼貌行为时的论调——“随时被他国利用”则从侧面反映了关注学者不是个别国家所对待的
“暴发户”的身份和对他未来可能工作的期待——“他国之庭”不能表现出对名利的轻视,所以B项是错的;
王子带头进贡,“穷人和穷人”没有回头,理直气壮地解释。这些关键信息无法证明等级严格,所以C项错了;
对君主忠诚的观念没有体现在材料中,所以D项是错误的。
答:答
2.有学者说:“虽然每个家庭采取的一些措施看似残酷,有些看似温和,但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求的理想而殉道。孔子一生追求,至今未被采纳;吴起、商鞅殉国;墨子为天下庶人奔走。”对以上材料的不正确理解是()
A.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是百家的坚持、毅力和执着追求
B.百家争鸣使百家学说具有鲜明的特色
C.百家争鸣的目的是希望他的理论被当权者采纳
D.当时没有采纳百家争鸣的思想
答案D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坚持宣传自己的观点,批驳他人的观点,使各种理论各具特色,形成了思想纷争的局面。他们之所以苦苦追求,是希望统治者重用,以便更好的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A、B、C都是正确的。在百家争鸣期间,法家思想尤其受到统治者的尊重,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强调()
A.礼仪和社会责任
B.“以德治国”与“重民轻王”
C.“仁”与“仁政”
D.“教学无类”和“师古”
答一
从“儒家首先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践道德体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实践功能。b和C主要讲政治统治,D讲教育。因此,选择了项目a。
4.《尚书·酒》说:“人不在水监(照镜子),而在人监。”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A.爱尚贤
B.主权属于人民
C.以人为本
D.道是自然的
答案C
对“被人民监督”的分析是以人民为镜子,体现尊重民意、以人民为基础的思想,所以C项符合问题的含义。“兼爱”就是消除亲和与自卑的区别,平等地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理念,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是自然的”强调顺应自然。a,b,d都和题的意思不符。
5.“以治天下为己任的圣贤,必从观乱入手。混乱开始的时候?不谈恋爱。”以下选项与材料观点一致()
A.用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变得善良
B.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C.消除亲密关系,平等地爱所有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好好相处]
答案C
分析主体,审视墨家思想。材料提倡一视同仁的爱所有人,所以C项是正确的;A项为儒家命题,题目不反映礼乐制度;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也是儒家命题。
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大力提倡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上来说,孔子所谓的仁者君子,不仅要关心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还要有忠孝克己、礼义、好学、勇力、仁爱、宽仁的美德,还要怀抱“老人安,朋友信,少怀”,“修身为安”,“修身为民”的情怀
——林存光《孔子新论》
在材料中,孔子应该把什么样的人物想成“仁者君子”?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回答:注重个人修养;有帮助世人的情怀。改变春秋混乱的政局,提倡“克己”,纠正社会秩序。
分析:这个问题,第一个小问题可以概括为“不仅注重个人的自我道德品质培养...而且还抱着帮助人民的感情”;第二个问题可以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来回答。
|声明:本文摘自高考历史(id: gkls100)。转载请提前联系协商授权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重要考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重要考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3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