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废话的来源是通传媒一号(ID:zcfhsy)
广电行业对于产播分离有一个绝妙的初衷:产播分离可以实现广电内因和产业的分离。事业归事业,继续发挥党和国家的喉舌作用,行业归行业,节目以市场化运作模式运作。
但是,真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自2012年残星出品并在浙江卫视平台播出的《中国好声音》诞生以来,中国广电行业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五年制播分离热潮。截至今年,制作播出分离已经成为电视频道节目内容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能看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而真正的现象层面却越来越难以产生。同时,电视平台的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
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我们有理由认为,制播分离已经到了拐点。
《中国好声音》是国内广播电视行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播分离的节目
制播分离:从节目多元化到平台空集中化
从电视台的角度来看,产播分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电视台内部来看,很多电视频道在节目编排上已经占据了主流,周末时间的综艺节目重叠播出逐渐成为常态,导致传统电视频道的节目承载能力突然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内部力量几乎不可能使电视平台继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只能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从外部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面对日益激烈的视频网站竞争,只有将制作和播出分开,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同时迫使内部机制改革,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文化娱乐视听产品。可见,制播分离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
制作播出分离的初衷是借助市场力量完善和激活广播行业的原创内容制作机制,通过节目制作的多样化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娱乐产品。但现在的情况是,电视台越来越成为只播不出节目的管道运营商。
通过纵向比较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率,我们发现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的绝对值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电视综艺节目来看,与2016年相比,2017年十大收视率绝对值大幅下降。2016年7个节目收视率破2%,而2017年只有2个节目破2%。
注:蓝色部分是电视平台引进社会生产力量制作的节目(数据来源:CSM52城市收视率)
相比不同媒体,电视综艺节目仍然有很强的话题创造能力,但节目的收视率显然与相应的人气不匹配。
最典型的例子是《演员的诞生》。这个节目几乎每一期都会有演技的问题,引起网友的热议。但仅从收视数据来看,徘徊在1%左右,与去年浙江卫视各种节目轻松破1%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与电视综艺收视率逐渐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合成的影响力正在上升。
注:蓝色为大规模网络合奏,时长60分钟以上,白色为脱口秀或解说小规模合奏,时长不到20分钟(数据来源:伊恩视频智库)
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众网络合成的性能越来越好。2016年,除了《爸爸去哪里?4”,从台湾接入,依然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大部分网络合成器的播放量都没有超过10亿大关。2017年《中国Hip Hop》《明日之子》《2017快乐男声》引爆全网,播出量实现了飞跃。一些没有进入前10但仍然有很大影响力的节目,比如土考大会、脱口秀大会,已经达到了十几亿的水平。
今夏《嘻哈在中国》的成功引发了对嘻哈文化的狂热追求
制作播出分离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节目多样化。目前,现有的制播分离制度确实丰富了节目的多样性,但在实现多样性的同时,也给广播行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很多渠道逐渐成为播出平台,大量的人才流失加剧了“空心态”的恶果。
与此同时,就连一线电视台在买买中购买综艺节目和IP剧,也感受到了运营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如今,制作与播出的分离不仅导致广电行业内容制作的核心竞争力淡化,还导致电视平台内容和频道价值的异化。
在制作播出产业链中,谁是受益者,谁是输家?
以省级卫星电视频道为代表的传统广电行业,无疑是产播分离的最大输家。这种挫败感不仅表现在“人和钱空”上,还表现在话语权的丧失和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消退上。
人才流失首当其冲。在产播分离的浪潮下,电视台往往“只出不进”。制作与播出的盲目分离和大量人才流失构成了广播行业的恶性循环。
过去,在支撑电视台内容的“综艺、电视剧、新闻”三驾马车中,电视剧制作早在21世纪初的最后一轮产播分离中就与电视台分离了。在这种产播分离的趋势下,综艺团队的离职成为重灾区。从主持人到制作人,从前期到后期,从个人到团队,广电行业经历的人才流失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与此同时,“中国式”制作播出分离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电视台过于依赖制作公司为其提供节目内容,而忽视了内部自制团队力量的培养,使得唯一的自制团队处于无事可做的境地。这无疑是目前电视平台上以导演为代表的制作团队的尴尬写照。同时,内部自控力的下降又反过来使得电视平台的决策者选择购买,简单粗暴地解决节目制作问题。
制作播出分离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近年来随着资本的介入,综艺、电视剧的商业价值得到了释放。但是,制播分离使得卫星电视这个仅仅是一个播出平台,只能买到昂贵的大IP电视剧和包含众多明星的综艺节目。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和电视剧的购买成本大幅增加。由于大量的购买行为,电视平台丰富的“买中买”难以维持,导致频道内运营成本大幅上升。
在当今“一剧两星”的时代,很多二三线电视台已经买不到有影响力的首轮剧,甚至更强大的二线电视平台也暴露出“银行贷款买剧”的悲惨局面。就连看起来不错的一线电视,近几年也在增加广告收入。但是高额的投资成本使得他们的情况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买买买一线电视平台运营成本大幅上升
随着运营成本的上升,议价能力也随之上升。这一点在大卫每年的招商会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招商局展会上呈现的很多节目,目前往往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和框架,却有大量的广告标题和为“金爸爸”植入的广告。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消耗了平台的价值和质量。
“人力财力结合空”的必然结果是电视平台作为主流媒体失去话语权,影响力消退。广电行业对于产播分离有一个绝妙的初衷:产播分离可以实现广电内因和产业的分离。事业归事业,继续发挥党和国家的喉舌作用,行业归行业,节目以市场化运作模式运作。
但是,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工商业相辅相成。当行业发展陷入巨大压力和困境时,如何有效发挥业务功能,展示主流媒体公信力,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不得不大幅降低。
罗振宇表示,电视媒体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但真正的问题是,在制播分离的现实下,目前围绕电视媒体的内容制作机制已经不能展现电视应有的价值。
罗振宇:电视媒体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就视频网站而言,虽然要支付综艺和电视剧的高额费用,但因为依靠BAT,所以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参与竞争。同时,视频网站也开始高度重视自制力的培养,从产业链上游逐渐形成生态闭环,在用户周围创造更好的内容。因此,产播分离成为视频网站提升商业模式的主要动力。
对于社会生产公司来说,他们的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公司往往来自原系统内部。在生产和播种分离的开始,他们往往得到一份行动。然而,随着视频网站平台的强大,社交制作公司正在经历激烈的分化。那些只想赚快钱的公司会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那些真正了解用户,熟悉网络综合套路的公司会成为未来生产力量的中坚力量。
在这个产播分离、资本追逐IP的时代,最受益的是以“小鲜肉”、“小花”为代表的“流量明星”。是广大观众要为这些“辣眼”的演技和很多无聊的综艺节目买单。
流量明星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赢家
生态化是回归制作与播出一体化,还是一条新的制作与播出之路?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阿里巴巴娱乐集团轮值主席和大有库总裁共同认为,网络视听产业新时代有三个突出特点,从受众到用户,从制作到购买到共生,从单体到生态。
内容产品的制作和购买只是制作播出分离的初级阶段,此时制作人与平台的关系是由制作和购买行为构成的纯利益关系。但以内容为主要消费的产品形式并不具有垄断性,所以讨论“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是一个伪命题。
制作人与平台的共生,是制作与播出分离的高级阶段。所谓共生强调的是,在付费会员成为主流商业模式,针对用户运营的内容发布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平台对内容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参与到内容制作过程中,与内容方的关系从单一的制作与购买逐渐延伸到制作、发布与开发、用户运营与商业实现的长期深度协作”。
在共生关系下,视频网站作为平台方,基于用户构建内容生态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相反,在买买中还处于购买阶段的电视平台,只会继续陷入恶性循环。无论是花大价钱买IP剧,还是买流量明星的综艺,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实上,即使作为一个早期的产播分离的实践者,国外广电行业对产播分离的理解并不意味着电视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是分离的,节目完全由市场上的公司制作。事实上,英美等国的节目制作公司(或独立电影制作人)都隶属于广播机构。
由此可见,国内广电行业的产播分离,症结不在于不改革,而在于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后,感觉像是“弄巧成拙的武侠”。好在一些一线电视台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制作播出分离的策略,开始更加注重自制团队实力的培养。
但是,这种重构并不意味着回到最初的“制播合一”时代。而是在现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以自己为中心,逐步构建自己的构建或参与生态的能力。通过重新获得内容质量和渠道品牌效应,可以扭转话语权的劣势。
至少在当前OTT和IPTV发展前景良好,电视作为大屏幕家庭产业核心入口的价值凸显的时代,广电媒体还是有机会的。
-完毕-
1.《制播分离 “自废武功”之后,制播分离能在2018年迎来拐点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制播分离 “自废武功”之后,制播分离能在2018年迎来拐点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3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