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去武汉战场
1938年9月以后,中国抗日战争撤退进入最紧张、最关键的阶段。
此时,中国已尽可能放弃机动作战,不惜代价在武汉外围采购日军,并尽最大努力转移军民能力,确保抗战大撤退。
于是,武汉抗日民族军的作战难度大大增加。
武汉会战中后期,随着日军向西入侵,武汉会战战场纵深削弱,机动空间缩小。为了防止日军突围、渗透、进攻后方、破坏抗战大撤退,国军不得不放弃机动作战,开始防御作战。
现在忽略这一点,有很多网络军迷指责武汉在战斗防御上机械呆板。这也是无知者无畏的遗憾。
在战役后期,由于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之间的地域供应差距,广州的物资到达长沙进行再分配。第九战区还能得到一点物资支援作战,第五战区又被长江切断,物资供应特别困难。
九战区集中的人、财、物在万家岭打败日军后,九战区的物资处于绝望的边缘。在同一时期,早在9月底,各部就已经出现粮食和弹药短缺。
这就是武汉会战外围第五战区苦苦支撑,逐渐导致豫南江北战线和大别山北麓崩溃的客观原因。
当时的宋希濂、张自忠、孙连忠、胡宗南等。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伤亡惨重,得不到额外的兵力,谷物炸弹更是令人绝望。每日血战,战力渐疲。
武汉会战中的巷战。
抗战史目前流行的是李宗仁关于五战区武汉会战的两个说法。第一,物资供应欠地方部队。第二,蒋介石自己的胡宗南带头退走。
但当时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物资供应不同还有一个原因,胡宗南的撤退是无奈的。
豫南战场,胡宗南轮番进攻日军两个师,近几个月各师激战。
但由于缺乏物资保障,配备轻型机械化作战装备的邱清泉突击军第一纵队,以及胡宗南部组建的八门150毫米榴弹炮,苦于无法从广州获得油料和炮弹,成为战场摆设。
日军西侵武汉。
当时战区司令李宗仁命令胡宗南部继续南下,在武汉以北的桐柏山、平经关山组织防御。
但胡宗南为了保住突击军的第一纵队和抗战民族唯一的现代属地榴弹炮,违抗重庆命令,李宗仁退守南阳。
鉴于中日两军战斗力的差异和当时的战场形势,在第五战区许多主力作战部队已经枯竭的情况下,把同样弹药耗尽的胡宗南部投入武汉以北的外围,是不可能扭转江北战局的。同时可想而知,日军第一纵队的突击部队和榴弹炮处于绝境。
所以我每次读历史,往往不把客户的回忆录当回事。特别是李宗仁的回忆录,要以人物、地点、时代为中心。
武汉会战后期,中国军队利用沿途有利地形,接连发起顽强阻击。江北黄梅、广济、田家镇有苦战,江南南浔路有大捷。日军后面,唐、、李、等部门也频频发动围堵袭击。
武汉会战的战场庞大而混乱,血战日复一日,互相消耗,这是日本没有想到的。
日军虽然不知道5、9战区作战物资几乎耗尽的情况。但武汉的战况不仅超出了日军在武汉决战中的预期,也标志着甲午战争卷入中国腹地,甲午战争迅速扩大。
日军西侵武汉。
这样,日本天皇明白了武汉会战旷日持久,日本的急功近利战略必然会告吹。
无奈之下,日方不得不重新调整侵华政策和战略,以求早日结束战斗。
日本修改武汉会战战略意图后,蒋政权沦为地方政权是荒谬而明显的。
为此,日本不得不从本土和满洲抽调兵力和物资,补充武汉前线。在战役后期,为了应付迅速扩大的侵华战争,日本几乎抽调了国内军队的1空人,储存武器支援武汉作战,但警卫师除外。
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向武汉战场派出近十万兵力。
与此同时,日本急于速战速决,不得不冒险践踏英美列强的利益红线,实施侵华战争的扩大作战计划:
只要攻占汉口、广东,就能称霸中国。
于是,日军在中国广州开辟了战场。
9月7日,日本天皇指挥会议决定组建第21军,陆海军合作指导广州。9月19日,大本营下达了进攻广州的大陆令、海上令和陆海作战序列。
10月初,日军第21军第5、18、104师从驻扎的青岛、上海、大连出发,集结在台湾澎湖,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三个航母战斗群的配合下,登陆大亚湾进攻广州。
毫无疑问,日本人想进攻广州,遏制汉越线,切断中国武汉的大动脉。威胁中国寻求和平,以实现其迅速结束战争的国策。
广东人向来武勇。但是,当时广东和全国各地一样,把主力部队集中在武汉战场上。剩下的主力只有义务警员和匆忙武装的年轻人。
毫无疑问,广东不顾国军第四战区的血腥抵抗和日军的优势,于10月初完成了广州战略。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入侵广州市政府,广州沦陷。
从1937年8月淞沪之战开始,日军开始进攻空。截至广州失陷,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非人的狂轰滥炸,其规模和密度仅次于后来的重庆轰炸。广州近两万平民伤亡。
现在重庆的爆炸事件越来越为人所知,但广州的爆炸事件似乎很少有人知道。
广州失守后,中国在武汉战场失去了极其有限的物质支援。所以,中国选择了结束武汉会战。
当时国军5、9战区每次都在武汉作战,敌人现代化了,立体的日军也不会随着现代化步伐在血战中崩溃,实现了抗战以来消耗日军的战略目标。
最重要的是,中国在武汉和宜昌成功完成了抗日战争大撤退。
而且在整个武汉会战中,在持久战中积极运用实战,没有被日军破坏,也没有打乱五九战中南北分裂长江钳制武汉的战略地位。
1938年11月1日,日军冈村宁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武汉。
但中国五、九战区各部早已迅速将战事撇在武汉之外,日军苦战远征,损失惨重。他所期待的武汉决战计划失败了。
此前,中国进行了焦土抗日战争,摧毁了一切可能被敌军使用的设施。未能搬迁的材料将在两三天内烧掉一空。
当时,即使是日本的酋长冈村宁次,当他环视自己的总部时,也不得不发出悲叹。
1938年10月25日,来自江北的日军入侵汉口,武汉沦陷。
武汉失陷谁赢谁输?
现在看,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实在无力发动如此规模的攻势。这也是武汉会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从防御阶段走向相持阶段的主要依据。
在这场战役中,无论战术还是战役水平,日军都是靠军事优势。但是,日军为国军进行了坚决而勇敢的抵抗,非但没有与中国军队打一场歼灭战,反而遭到了中国的几次反攻。
国军伤亡远超日军是不争的事实。
但鉴于中日之间在战斗力和物质保障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武汉会战后中日武装在长江中游的对峙,很难说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不过策略一目了然。
战略分析,比如日军兵力不足,战线拉长,经费不足,中国幅员辽阔,深不可测的无底洞,认为日军犯了错误,这些都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
日军在武汉的最大战略失误无疑有两个:
第一,日军初步引入武汉,考虑到武汉更有决战如沪宁之战,一举击败中国,然后争取速战速决。
然而,日军忽视了中日战争与当时国际关系和大国利益的相互和必然的巨大影响。
自从上海战役后日军冒险越过指挥线进攻南京以来,英美德意苏都相当重视中日战争。
武汉会战在中国武汉腹地和长江中游发动时,日军没有达到在武汉决战的战略目标,然后长期作战,最后占领武汉,几乎耗尽了军事潜力,但对列强的影响更大。
武汉会战期间,苏俄对中国的军事和物资援助,德国顾问团对中国的援助,列强在舆论上对日本侵华的谴责,既强烈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又掩盖了其后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陆海交通封锁变得非常困难。英美两国共同建立的滇缅线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动脉。
其次,武汉会战持续时间长,日军花费巨资,冒险在广州开辟战场,对英美列强全面吞并中国、威胁东南亚是潜在威胁。
武汉会战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任何人都难以想象。
武汉会战和广州失陷后,美国迅速与中国达成抗战时期的第一笔贷款协议,即通邮贷款。
根据桐油贷款协议,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预购中国桐油。贷款主要用于购买汽车,改善滇缅公路交通。
很明显,日本切断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广州血管,而美国和中国正准备在滇缅公路上修建新的抗日血管。
通优的贷款额度又小又少,不足以解决我的困难。然而,同友贷是抗战艰苦岁月里的一缕曙光。
美国、中国、日本对桐油贷款都没有疑问,这是一笔政治目的非常明确的贷款。
为此,蒋介石代表中国军民十分感慨地感谢美国:
大量的美国贷款将立即增强我们人民的信心,使我们能够更有力、更有效地抵抗日本的疯狂进攻。
不只是美国。
英国立即表态支持中国抗战,宣布向中国贷款50万英镑,支持中国购买英国卡车,并追加贷款500万英镑作为中国法币平准基金。
同样的,中国、日本和世界强国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是中日战争中英国的一次并列选举。
英国不仅提供卡车为中国抗战开辟新血管,还通过追加贷款直接参与为中国造血管。
英国的选择显然是对日军在广州悍然开辟新战场的强烈反弹。
毫无疑问,正是国军在武汉浴血奋战的努力,刺激了日本恼羞成怒,不得不寄希望于在广州开辟战场,以宏大的战略切断中国的战略后勤线,寻求武汉的决定性胜利。
但是,日本虽然占领了武汉,却没有打赢武汉决战。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人袭击美国珍珠港。
战线一旦打开,日本的长战线不仅威胁远东,还直接威胁东南亚。于是,虽然日本和苏联很快媾和。
但由于中日战争长期得不到解决,英美列强与日本的矛盾迅速变得明朗而激烈。
无疑,这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争埋下了第一个伏笔。
半夜里,我轻声写着,终于完成了这次武汉会战的战略分析。之后我会写一系列自己演绎武汉会战的随笔。我的朋友们一直鼓励和支持我。谢谢你。
1.《武汉会战 橡树 | 中日大决战:武汉会战战略解读(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汉会战 橡树 | 中日大决战:武汉会战战略解读(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7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