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阳光下长大的中国人来说,课本上的鲁迅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句鲁迅的金句。但是,最近几年,学生们似乎很讨厌鲁迅。所谓中学生怕“一个怕文言文,一个怕写作,三个怕周树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个玩笑。现在几乎每年都有传闻说鲁迅的作品被中小学语文课本删了。根据教育部2015年的说法,那么,中学生还需要读鲁迅吗?如果有必要,读鲁迅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今天,孔先生的旧杂文被推了出来。他认为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是突破语文读写的关键。
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论鲁迅的作品(节选)
正文/孔
现在的人都知道鲁迅,都知道鲁迅是一种正统教育,是政府灌输的。但是,效果变得更差,人们也不接近鲁迅。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2001年底和2002年初从韩国回国。回来后发现中国改革的呼声已经胜利了。在全社会多年的呼吁和众多学生、老师、家长的要求下,中央也意识到语文必须改革。改革开始了。所有的反改革者一夜之间变成了改革者。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咸,改革。就像鲁迅写的辛亥革命,大家都是来改革的,一夜之间改了招牌。但就在这个时候,问题真的出现了,暴露了。
鲁迅先生在鲁迅公园的画像
如何改变中国的改革?选文应该遵循哪个标准?那些短信以前是坏的吗?也是老一辈中国工人辛辛苦苦选出来的,怎么能一下子说出来呢?鲁迅的《故乡》不好吗?鲁迅《故乡》自1923年入选教科书至今已有80多年。无论是在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在国民党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时期,这段文字都是一部永恒的经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好吗?正文没有罪,正文好。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讲,怎么讲一篇好的课文。为什么非要拖进“4·12”惨案?学生不喜欢这样。最重要的是不符合事实。是否可以说某年发生了一件政治事件,每个人的张文都与那件事件有关?语文课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说什么。我觉得没必要大面积改文字。现在每一套教材都在挖掘空,不断寻找新的书名,以为新的书名可以拯救中文,但我不这么认为。题目没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语文老师怎么说。
记得我在二中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全市的公开课。我说的是《祝福》。我像往常一样去上公开课,从来不做特别的准备。有上课的老师问我们学生:你们平时都这样教吗?同学们说孔老师平时也这么说,同学们觉得我可以和他们形成对话。一般语文老师说《祝福》讲的都是压在女人身上的四根绳子,即父权制、夫权、神权、族权。这是毛主席的最后结论。我很尊重毛主席,但我认为毛主席说的不正确。为什么一定要从四条绳子分辨出《祝福》?我想有所突破,所以我告诉你是谁杀了祥林嫂。91年,我第一个这么说。我讲的是《祝福》一文中由儒、释、道三家构成的儒家伦理,而不是从任何一个有意识地伤害祥林嫂的特定的人。包括刘妈,我们今天已经分析过了。刘妈很讨厌。要知道,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迫害也是很严重的,但是刘妈真的是无意识的,她还是觉得自己对祥林嫂好。由儒、释、道构成的儒家伦理在民国后退化。儒家伦理本来是好东西,但是好东西会消散,能量耗尽了就会变成黑洞,就像天文学的黑洞一样,变成吞噬人的坏东西。我从这个角度来讲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礼教的黑洞吞噬的。
80、90后课本内容熟悉
我讲每一篇课文,就像在学校里做一篇论文,寻找我能找到的所有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材料,然后找到适合我说话的方式,然后写一个提纲,根据提纲,与学生互动讨论。反正高考不考怎么讲课文,我就要自由讲课文。正是这种说话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了真正的鲁迅。我从来没说过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我从来没说过鲁迅是什么东西让学生评价。你觉得鲁迅是高还是低?可以对比一下自己。你能自己说这些话吗?你觉得还有哪些作家能追到他,说出他那深刻的话?90年代初,学生崇拜王朔。那一代学生特别喜欢王朔。虽然他们也看着琼瑶,但他们并不看好琼瑶。我说王朔虽然有反鲁迅的一面,但还是有点鲁迅精神的。我们找找看,把王朔和鲁迅比较一下。这将有助于他更好地理解鲁迅。这种教学方法真的很有效。这种思维让我觉得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可能都认同鲁迅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但我觉得他还是一把金钥匙。鲁迅一旦被拿下,学生就过了鲁迅的关。他不能嫌弃语文,文言文,作文。也就是说,如果鲁迅先生赢得了这个水平,将会提高和促进整个语文教学。
钱理群老师曾经说过,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作文。他说社会上很多作文课都是扯淡。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读鲁迅,他能应付所有的考试和作文。其实我也这么认为。在这里,我第一次宣布这个秘密,告诉大家鲁迅是可以应付所有作文的。如果让学生认真学习鲁迅的文章,你就知道鲁迅首先是不会跑题的,其次绝对是独一无二的。鲁迅的文章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说满分,都是57分以上(高考作文满分60)。你只要打开一本鲁迅杂文集,看题目。你不知道下面怎么写,但是看了下面,你只佩服,不能怪他。你不能说他跑题了。他写的很中肯,没有做不到的题目。古今中外他都是赢家。鲁迅是中国第一位作文大师。这就是鲁迅文章的魅力。多读鲁迅,思维自然开阔。我们的一些老师总是建议学生阅读大量精选的作文和范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那不行,因为不是高手。学习大师才能达到中等水平,所以学习鲁迅是最好的方法。
范曾鲁迅小说原画(十)
如今,许多年轻作家喜欢写杂文,自称在研究鲁迅。但是,他们对散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认为自己有正义感,对社会不满,看到什么就骂什么是写文章,这是完全错误的。鲁迅最早是从大学问的,有过大爱。有大学问题才能写论文。散文容易偏激。因为你只谈一个人,这种事情很可能是片面的。你一定要有全局观,你有写小说的天赋,然后你就能写一千字,比轻举重高一个层次。在金庸小说中,30岁独自求败的状态是举重若轻。当时他力气很大,能举起重物。但到了40岁步入更高境界的时候,他轻抬了重量,像写小说一样写了几千个人物。所以每次读鲁迅的文章都有黄酒的味道,很浓,很深刻。鲁迅的文笔感觉也很好。读鲁迅的杂文或小说,你会觉得一个字都改不了。试着换一个词。!你就是改不了,但也改不了。我也在其他场合说过,鲁迅在用词的时候经常用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用那个词的本义。这是为了尽可能地发挥汉语的魅力,让字与字之间流淌的无形灵魂与作品的灵魂融为一体。
比如我们说的“孔乙己”。看完《孔乙己》,有一种久久徘徊的感觉。不是特别深,也不是特别弱,或者只是那种能量。那到底是什么实力?孔乙己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感受?我们总想总结,但一旦总结了,就可能错了。感应有问题。鲁迅读《二十四史》怎么会读“吃人”二字?这绝不是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出来的,而是他建立了一种感觉。他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完的时候,食人这个词就出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孔乙己里面一个很不重要的细节。泰米尔男孩被推荐到一家酒店,但是泰米尔男孩很笨,但是他负责一份非常不重要的工作,因为他的脸很大,而且他被解雇了。为什么?因为他不能喝水,这家酒店经常把水喝成酒。酒里泡水的形象好重要啊!虽然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对整篇文章的氛围有影响。喝水入酒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凉瘦和凉瘦,而《孔乙己》整篇文章讲的是凉瘦。我们总结《孔乙己》中封建礼教的弊端,批判科举制度等等,都是从我们的教育和政治观念强加给孔乙己的一个观念和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不能说是对是错,但不是根本。为什么一个外国人读孔乙己很难?他对科举制度一无所知。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无所知,但读完孔乙己之后,他很难过。因为《孔乙己》描写的是具有普世人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种痛苦的凉薄。孔乙己在场的时候,大家都那么开心,孔乙己不在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的生活。这是小说《孔乙己》最感人的部分。这个人给大家带来欢笑,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没有灵魂,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关心他是死是活,只有老板记得他还欠19便士,这只是一种荒凉的世界。鲁迅能本能地把握这种东西。
再比如《故乡》。看完《故乡》,有一种味道。有一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觉。这是什么味道能让人久久流连?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学的是《故乡》。我的一个同学喜欢画画,但是他画得不好。他拿了一张白纸,用圆珠笔画了一片蓝色,代表深蓝色的天空空,然后画了一轮大黄和月亮,上面用黄色笔画,在底部画了两片小叶子。这么差的画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想读过《故乡》的同学可能忘不了老师总结的主旨,但却忘不了小说里画的那副图:一轮金月亮挂在深蓝的天空空,一个少年在海边的沙滩上戴着银项圈。这幅画永远不会被忘记。其实如果是写在别的小说里,也没那么刻骨铭心。为什么《故乡》中的这段话如此难忘?因为我觉得这一段是“故乡”的灵魂,就像诗歌有诗一般的眼睛,这才是主题。为什么说是关键?因为故乡讲希望,希望的本义是什么?“王”字的本义恰恰是满月。农历十五叫王,初一叫朔,末一叫回。鲁迅先生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使用了“王”一词。他写了一个满月。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当我们随便看到一个汉字时,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积淀就会发挥作用。当中国人看到“春天”这个词时,他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冬天过去的季节。不,中国人看到“春”字,有很多说不出的感觉,可以影响自己,也可以影响别人。比如有一种酒叫五粮春,给人一种感觉,叫文化。这里是另一个话题。
“故乡”其实是关于有没有希望,超越了我们。有一次我在鲁迅的课上,一个留学生说他觉得《故乡》的结局不好。他说《故乡》结尾,地上没有路,没必要多带人走。有了这句话,话就断了。你说的有道理。有这句话我也说不难听,但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因为这个张文的含义太深,没有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不会理解,所以鲁迅应该写这句话。如果他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人,即使没有后一句,“故乡”也足以达到思考的效果,让人思考希望是什么。到底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这个希望更靠谱,还是闰土拿的偶像更靠谱?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在天上月亮的照耀下是统一的。鲁迅就是这样用王这个词的。这样用的方法是鲁迅年轻时练的,章太炎教的。章太炎在日本每周给周树人、周作人上一节写作课,所以鲁迅早年在张文写的词很多我们不知道,他用的是当时特别古的词。
鲁迅是完整的,他的才华、学识和学识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任何张文都可以写得中肯而独特。很多人说鲁迅晚年写杂文写了很久,他好像觉得很对不起鲁迅。但这也是一项技能。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本事。无论发生什么新闻或事件,张每天都很难写好并做出好的评价。金庸先生主管明报的时候,每天都写社论。但今天翻出金庸的文章,比不上鲁迅,比不上李敖。作为一个杂文,金庸和鲁迅不是一个班的。看鲁迅后期的杂文,确实每篇杂文都像一把匕首。有人会说鲁迅是不是虐。不是,鲁迅什么时候用过骂人的话?甚至人身攻击的辱骂性话语,他都没有。
他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对人们造成任何实际的人身威胁或伤害。鲁迅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说缺少走狗并没有伤害梁实秋,他承认自己是走狗。重点是梁实秋在此之前建议鲁迅拿俄共卢布。你建议一个人拿卢布的时候不骂人,但比骂人还要低,因为会危及鲁迅的生命。这种做法很卑微,很犯规。知识分子不能制定这样的规则。就算他们再讨厌对方,也不能把别人推上这条路。鲁迅这辈子并没有对别人造成什么实际伤害,只是经常处于实际伤害中,被打得鼻青脸肿。幸运的是,因为皮肤粗糙,他一直站着,最终耗尽了生命。在这一点上,别人比不上他,因为他没有欲望。
我们现在大城市的孩子很多都离生活很远,但是鲁迅这辈子从来没有离过生活很远。虽然过得很好,但他住的是三层楼,过的是当时最奢侈的生活,靠自己挣,靠自己的劳动挣。但他总是和各个层次的人打交道,革命者、达官显贵、外国人、穷青年。当时上海的萧红和萧军没钱。那些小文学里的年轻人没事就想杀鲁迅,还写信给鲁迅说我们有话跟你说。我们能在餐馆里谈谈吗?鲁迅不是说要杀我吗?鲁迅说,想去小饭馆,就去大饭馆,好好吃饭。这是鲁迅的态度。
鲁迅选择了生命的伟大飞翔,所以他在《死火》中表达了与其冻死还不如烧掉的思想。他的痛苦是深刻的痛苦。当我们意识到他的痛苦时,就能看清自己的痛苦,不会因为一些小麻烦而自杀。比如我尊重自杀,但是现在我感觉有些学生自杀是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非常抱歉。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这些痛苦是体验不到的。有点失恋,可能对方不真诚,他跳楼了;从小考第一,考北大52考受不了就跳楼。我觉得不值得。考虑到鲁迅这一代人的痛苦,真的没什么。年轻人必须向他学习他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来说,如果鲁迅能被记下来,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促进整个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注:根据孔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二中学对语文老师的讲话,原文发表于搜狐新闻】
-版权信息-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搜狐新闻
信息来自网络
好书推荐
范曾笔下的鲁迅小说
鲁迅
范曾插图
高旭东和涛哥的笔记
长按图片中的二维码进行识别和关注
点击本文底部的“阅读原文”。
可以直接在北大社官方微店下单!
1.《羼水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真让学生这么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羼水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真让学生这么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80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