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黎族采香图解读海南采香业的兴衰
1.“采香图”的发现
傅桂华的画册《清代黎族风俗图》(1)共三卷共收49幅彩图,即《琼州风俗图》(原由河南新乡博物馆收藏,后转至海南博物馆)、《琼州海图》(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李琼概观图》(广东中山图书馆收藏),虽然是不同的画家所写,但题材和题材不同。他们都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描述历史上黎族社会的风土人情。它们是现存最早以图文形式反映黎族传统生产生活的图画,是研究黎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珍贵文物。
据原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李元茂先生考证,清代乾隆中期,朝廷发起绘制清代贡图,引发了绘制国画的潮流。这三个地图集应该起源于这种气候。若按《李琼风俗图》的题跋及题字确定画家及年代,则本卷应为明初邓(亭序)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巡抚身份签订征服李叛乱的契约时所作,每条记录均以诗文呈现将军的工作建议材料。他初步断定:“邓廷毅在明洪武二十八年反叛李时确实画了一张黎族民风的画册,但不是这张画册。这本书是在邓本的基础上临摹的。仿制时间大概在清初,然后在干家组装成书。”(2)总结。可以确定,三卷画册所表达的黎族风俗的年代是明清时期。《李琼风俗图》共15页,其中15幅图的内容是:生活、择偶唱歌、聘娶、会吃、渔猎、犁地、采香、运木、摘藤、编织、交易、穿越、切鸡跳鬼、过箭、打架;琼州海电联15页,15张图都有文字描述。它们的内容如下:海南岛最早的地理古地图,居住、择偶、结婚、婚礼、聚会饮食、狩猎、捕鱼、犁地、收割、采香、运木、编织、战斗、战斗;《李琼概览》有19页,都有文字描述。它们的内容如下:居住、招租、结婚、择偶、会吃、狩猎、捕鱼、犁地、收割、采香、运木、摘藤、编织、交易、穿越、跳鬼切鸡、递箭、战斗、战斗。
图集三卷均有“采香”的文字和图片,转载如下:
1.明《李琼风俗图》
正文:“浸水而香,怀古树,生深山,隐或现,其灵深不可测,似不可知。懂香的叫香仔,几十个一组。他们在山谷中筑巢,为山神祈祷,从不同的树枝上购买货物,对老虎和豹子犯罪,触摸蛇。而香树,在根里在枝里,在外面是看不到的。祥子用斧头敲它的根,听它的话,就是知道它的结在哪里,知道它把树弄断了怎么办。其诀不可得而传之,生而如此,不可使香终葬。但是,一棵树百年后开始结果,百年后开始成型。天地虽不爱其宝,却取之不尽,生而易穷。香味难得是有原因的。百年岩根深,叩根听水沉:太平神岳怀怀久,敬名相公九义。”
图1中的说明文提到“知香的人叫香仔,几十个是群”。与清代《李琼列传》中的文字相比,黎族人没有被称为“祥子”。可以推测,当时熏香业的投资经营者是官商或汉人货商,如张长青在《李奇文姬》中所指的“外地人”。
2.清《琼州海电联》
正文:“沉香常怀于古树腹,灵不明显。采集者有几十个群体。它们首先在山谷中筑巢,无论如何都要向山神祈祷,然后在每个树枝上收集它们。虽然他们对老虎和豹子有罪,但他们接触蛇和昆虫。香味有飞散和下沉之分。他们的品质是坚定的和彩色的,他们是潮湿和芬芳的。叫它们角特别少见。”
从图2的图片可以看出,山上有十个人在忙着砍沉香。山脊上有一间小屋,说明伐木者不是临时上山,而是驻扎下来谋生的。
3.清除“李琼概述”
正文:“浸于水,怀于古树腹,生于深山,隐或现,其灵不可测,似不可知;一个了解李翔的人。几十个是一个个群体,在山谷里筑巢,每时每刻都在为山神祈福,在树枝上购买,对老虎和豹子犯罪,摸蛇和蛇,找到香树,这些香树在根里看不到,在千里,在树枝上看不到,在外面也看不到,而黎族人用斧头敲树根来听,就是知道在哪里打结,如何砍树。其诀不可得而传之,生而如此,终不使香沉。不过这棵树一百年后就开始结果了,再过一百年就开始结子了。天地虽不爱其宝,取之不尽,生而易穷。此外,李每个聪明人都害怕他的疲劳,并保持回来,他的傻瓜错误地把它作为一个翅膀。香气扑鼻的时候,就成了焦木。香难是有原因的。”
此图为四人在山林中采香,作息姿势与邓铭亭所宣相似。不同的是地上有两个篮子,篮子里装满了收获的芳香物质。
第二,海南沉香“天下第一”
海南白木香生长在瑞香科的白木香中。是受伤的树干根部流出的果汁,或者是昆虫和蚂蚁的分泌物,日积月累凝结成棕黄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黄变黑,由轻变重,持续数千年。树腐香壮,心固沉,色暗味辛。一般结块成块需要很多年,如果块块在根部下堆积沉降很多年就更好了,尤其是沉入水中的时候。
古人对香材使用价值的认识,最初是作为治病的药物。中医称“沉香”为这种热带瑞香树的分泌物,加工成治疗寒滞呕吐、气逆、大肠虚损、尿淋腹痛的药物。到了汉代,随着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大地的日益兴盛,人们把这种生长在香木心材上的深褐色树脂聚合体神秘化,或者经常在宫殿、寺庙、宅邸的烟灶里点燃,或者做成辟邪的东西随身佩戴。所谓“烧了它”,天空感觉好,房子感觉怪怪的。小孩子拿着它辟邪。“直到唐代,中医对沉香的功效有了很深的认识和应用,认为沉香“味香冲任,性辛,性温无毒,能降气补肾,调中平肝”。
宋人有记载,海南岛在汉代有“肉搏战”。渡海采香...因为和它联姻,子孙众多,只有大山才能长出粮食。(3)宋朝时期,宫廷官房、寺庙宅邸焚香,香药需求激增。于是,中央政府成立了香药医院,从南方进口的各种香料被政府垄断。海南岛是著名的白木香等香料产地。从宋代史籍笔记可以看出,海南相公产品演变成商品和药品后,名声远播,引起了消费者的喜爱和国内外市场的热切关注。
在《竹繁志》中,赵评价海南土特产“沉水蓬莱香,香谱第一”。"这些货物大部分来自黎瑶,当地人用盐、铁、鱼和大米与商人进行贸易。"(4)范成大在《桂于海智恒之香》开头写道:“人间有云,但粤香是舶来品。广油香产于海北,但海南最好。没倒过南方的人,未必什么都懂,就说出来。”(5)可见,香草料已经成为海南最特色的产品。
周曲飞在《灵外待大》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海南香的种类、质量、产地:“海南莉姆山洞又名白木香,大块少,如栗角,如乌头,如知军,如毛竹叶,都是好的;薄如纸,沉入水中。万安军,岛东,钟朝阳之气,借了清远,如莲花,梅营,烧了不少钱,大气香,四面香,直到煤烧了,气不焦。这也是海南香的区别。" ; "蓬莱是海南产的香,像沉香,但入水就飘。气体稍微轻一点,更清晰一点,价格不如沉香。如果去掉绑带木,会沉的更多。" ; "鹧鸪香,也是从海南蓬莱的好清香里出来的。是棕黑色带白斑的,像鹧鸪翅上的毛,空气特别清新。" ; "如果香味是从海南出来的,比如鱿鱼、鱼的形状,广东上生的、熟的、快结的香味都在海南的香味之下。" (6)
周曲飞还专门提到了当时海南沉香的交易情况:“(沉香)海南很少见,外省人在易立项伯带着一头牛回来,选择沉水,十两,还有香和铂金的价格(我注意:银币叫铂金),所以客户不卖,游客也买不到更多。”(6)此外,蔡太云:“李耀与万安李牧山东姚也是天下第一,号称海南沈,一块钱。【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朱楚平想起来了:“沉香每两个价格一致,下一个七八百。”【引用李导《续子·同治建昌编》(卷三一○)可知,海南沉香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当时名贵。
第三,明清兴亡
明代科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结合前人的经验,对沉香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鉴于前人的沉香与檀香难以区分,沉香因产地、称谓、药性而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海南阳光灿烂,一树清香”,李时珍勘误更正:“据李柱海本草记载,沉香为沉香,漂浮物为檀香;梁元帝五楼,一树香:根为檀香,结重,花为鸡舌,胶为熏地,叶为香。同样也是错误的。所谓五香木,即前苏公所言,沉、叠、青桂、马蹄、鸡骨,令人尴尬。”他总结道:“沉香的种类相当详细。.....香芝等。三样都是:重的,堆着的,黄熟的。”(7)他着重从医疗效用的角度将白木香分为三个等级,可按其长短、形制、香气进行细分,并列记其功效、主治、副作用。从此海南沉香名正言顺,弥足珍贵,正如屈大均所说:“要名料香片,必在南海。”
据《录》卷五十五,“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已过”,记载琼州海商带香货赴南京途中溺亡,有时司检其货,拟征什一税。太祖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让同行业的海商出售死者的货物,并将货款返还家属。这件事说明,京都出售海南沉香,其实引起了太祖朱元璋皇帝的注意。
明末至清代的《广东新语》、《广东中央新闻》、《李奇新闻》、《岭南杂记》等古籍笔记,对海南香树的生长和沉香的购买都有详细的描述。学者们编纂的岳琼地方志中有赞美和宣传海南沉香的栏目,从中可以知道势利小人是如何深入山区和老森林采香的。
屈大均写道:“山中生香树,旧山者老香,新山者劣。它的树,像冬青,大小不同。做香的人不算少。香者在枝或根类植物,犹太人有痈之症,或上或下半身。病害人,貌枯贫瘠;遭受熏香的树有黄色的枝叶。或者被风雨破坏,药膏撒在其他树上,如果及时传播疾病,会长时间变香。黎族人每次看黄叶,都知道自己的树变香了,就砍树砍路去捡。.....竹香最早叫亚洲,是腾桥人得来的。”(8)
屈大均不仅对海南香的生长有很好的了解,而且对人们买香的情节也有很清晰的认识:“凡采香者必在山中。几十人一组过去。或者一两天就拿到,或者半个月就用手退回。”;“买香者先祭山神,再收李昌。它是第一座山,周围是藤蔓。跟李的人约好了:一月还是二月。从祥子抓香的那一天开始。香的也熟悉能分辨香味的李。是指它的树有香味,或者树的周围有香味,那么就砍它。香和二分法值得。”;而且“香是山里产的,也就是李的人不知道。想卖的外地人,一开始就成交,什么牛啊酒啊什么都付钱,然后代表客户开山。黎族人得多香无悔。没有山,客人就不能主张它的价值。黎族人长得香,饮食是他们的本钱。。他在书中还提到了所谓的“活结”,即“黎族人在香树上,削其曲茎斜枝,斧口承雨露,长香”;还有“死结,树在地上,三四十年香老。”至于对海南沉香质量、油速、加南等香料的分析,屈大均振振有词,斩钉截铁,深有体会。
张长青在《李奇·文姬》中写道:“会挑香的叫香童,外宾用银米安家,雇他们进山,犯雾露,摸恶兽,在里面待了很久,偶尔得到,虽然不幸的人很久没有得到了。”(9)方震在《岭南杂记》中提到:“(李耀)其风俗是妇女采香,...腰间带着一把锋利的小刀,而且是一组。偷香,必被杀。”
从屈大均等人的笔记中可以证实,从[1]到明清时期,海南香业的发展规模比宋元时期要差。在“香价等于白金”“百万美元”的巨大商业利益驱动下,不仅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伐木机构,而且每次采香都是进驻山林,工作时间是“十天半月之后”。山虽高,林虽深,病虽毒,连黎族人反目成仇;[2]很多生活在山区的黎族人都有“食为资本”,靠香业为生,就像大君说的:“算上社天收的火、粳、灰豆,不足以满足女性,有香,但日夜靠香是必须的。天道之所以养黎民也。”;【3】采香业的繁荣直接导致毁林、砍树、伐木,不仅使香枝干枯残废,还人为破坏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态,危害山地植物群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田地和家园。
此外,海南花梨木和紫檀作为热带雨林的高档木材,由于商业利益和封建统治者的超经济掠夺,也在空前后被砍伐。地方政府衙门除了强制征缴和摊派钱粮之外,还对普通百姓征收。"琼县每年都向梨和沉香致敬,并检查人们的山和树."(10)在琼山县,康熙时期,当地“文武百官奉李、藤、梨、紫檀等物”(吴振芳:《岭南杂记》)在亚洲,驻扎在车站的官兵“每年需要二三十辆牛车来装运华乐。”为了对付这种敲诈勒索,老百姓“怕把我累着,看梨都砍了,所以老人渐渐看少了”。(9)史料普遍认为,李叛乱的“导火索”是由切香料和梨之争引发的,证明海南民族关系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其重要原因与官兵和土匪对山地资源和特产的过度贪欲有关。政治不好会糟蹋脆弱的自然生态,这也是历史教训之一。
早在宋代,苏东坡充军琼时,就目睹海南沉香厌名,追兵贪利。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讽刺这种“精疲力尽、钓鱼”的愚蠢行为:“沉香有所作为,贾健如履薄冰。如果你注意到轻微的火灾,你就会错过烟雾,发出清晰的歌声。贪婪的人需要的胡椒比饥饿多。朱刘的两个疯狂的儿子(大众自述:朱楚平和刘一想随水下沉)像风一样飘落。我想把鱼榨干,明年会怎么样?”(11)
宋天盛元年(1023年),宋丞相丁伟被流放到睢州,得以“夜听孤猿啼远树”,见“麋总去县衙”;卢多逊住在海边的水南村,也常见“鹦鹉筑巢椰子结果,鹧鸪啼叫竹子生太阳”。可见,亚洲城附近的鸟兽与当时的居民和睦相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也去过亚洲的广东官员发了财,感慨地写了一组诗,题目是《本杰明·徐莉》:
海南没有老虎。还有驼鹿和驼鹿。
宣雅出产名贵木材,被称为独一无二。
东西都是舶来品,中国挺推的。
为了重新索回,本顿筋疲力尽。
在贫穷的岁月里,你应该打猎,充当正式的饲养者。
苦云快寿终正寝了,扛不住。
直欲诉真宰,铲此苏敏油脂。
物理是真的,但是恒常性让人思考。"
【作者注:当时钱是清军驻粤副使,因亚洲巡抚辱骂李福,引起黎民叛乱。明太祖欧阳修率领十余万官兵,从各条道路进行镇压,钱()跟随。]
455年前,海南岛有识之士能够发自内心地说“物理是肯定的,恒心是发人深省的”。更何况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在地球村的物种?!
第四,对香料行业的思考
海南岛有自己的人类活动,应该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的宝岛。然而,几千年来,海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以热带森林的变化为代价的。随着移民的迁移、人口的增长、工具的进步、土地的开发、商业利益、生产生活等,海南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对于各种功利主义,人们刻意索取森林,导致岛上最富有神秘壮观的原始森林。人类的任意征服是很难招架的。
海南沉香自古闻名,远销大陆和海外。由于山区自然香味少,砍伐森林导致大量白木香树在人类干预下加速消失。另外,过去采香的人往往赢得十分之一的香火,破坏十分之九的香火资源,导致白木香的产量和质量日益下降,甚至难以买卖。需要承认的是,海南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法律法规薄弱,是造成岛上白木香资源枯竭不可忽视的因素。
毫无疑问,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从而对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当这种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以至于无法有效消除这种破坏性的压力时,在一定时间内就会是灾难性的空。几千年来,海南岛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
康熙七年(1668年),当时在亚洲周知的张起石认识到购买沉香的困难,解决了朝贡征收的弊端。他敢上书朝廷,要求免供香。他的话很真诚,也不乏真知灼见,不怕丢了黑帽子,值得一读。
“琼县生于黎巴嫩,山深林深,盛产香料。福思沉香是天地之灵,结婚几千年...自康熙七年文采买来,三州十郡,各取末速为考仙寺。滑入其中,狡猾贾入其中,奸淫百姓入其中,就是朱力也知道香时可得寸金,所以沉香种子尽。如果等再生再结,需要几千年,很难指望珍贵的东西复种。.....最近因为采购困难,催了很多。今年春夏之初,银香重,强行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有加倍香,加倍银重的...况琼属十三郡,崖上只有十三筋。啧啧!绝壁荒凉贫瘠苦,以其极边而近李也。而且越香成本越高。你说你出香,是不是又出银了?如果年复一年这样,我们会担心皇家供给不足,我们会疲惫不堪,身体残疾,区里收不到最后的官员。”(12)
光绪十三年(1887年),胡传(胡适之之父)“客游广东”。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委托,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调查李在李居住地区的情况,并撰写了《(琼州李洞游记》)。他在11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从南丰到涡阳,共305里,是李居住的地方,也是山最深、林最密的地方。其中没有大片的荒地,没有大片的森林,两者之间的区域比较密集,山外的裸露也比较浅。它的木材是鸡木、胭脂木、油蕨、青蕨,每次都很少见,它那种容易出山的人都被裁掉了。如今山沟中间只有一两株植物和几株植物。”写到这里,胡传先生肝肠寸断:“凡李与中国富庶之地、富庶之木之言,皆为耳闻”(13)
近年来,沉香资源因自然繁殖率低、虫害和人为掠夺性砍伐而濒临灭绝。自1987年起,白木香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国际贸易公约保护。
森林是岛屿面积最广、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它不仅能适应生物繁殖的多样性,还能很好地抵御台风袭击,减缓暴雨危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庇护农田作物,馈赠居民和游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它是维持全岛自然生态平衡的晴雨表和调节器,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善待森林。
通过对海南历史上砍伐香木的反思,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人类相对于自然的主导地位,而且要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客观制约和依赖,要意识到我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绝不能超过自然客观规律允许的限度。196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西双版纳时。曾庆红以极大的热情指出:“西双版纳素有美丽富饶的土地之称。如果森林被破坏了,将来就会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后人会骂我们。”(14)周总理虽然在《云南记》中提问,《海南记》难道不应该反思吗?!今天重温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对于我们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进一步认识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杨,,广东工业师范学院民族学专业研究生
-
【香道培训】中国香文化研讨会10月14-17日
1.《中香 香文化(863)《琼黎风俗图》中香仔古法采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香 香文化(863)《琼黎风俗图》中香仔古法采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85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