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嘉禄 编辑丨小船上的小伙伴
1970年代末,上海的饭店
正儿八经地恢复结婚喜宴了,
每桌也就几十元而已。
当时的喜宴有约定俗成的套路:
一只什锦大冷盆,八道热菜,
一道汤,两道点心,
老百姓称之为“十二道金牌”。
进入新世纪后,喜宴也与时俱进了,
“十二道金牌”被新模式所取代,
饭店的帮派特色渐渐清晰起来,
成了核心竞争力。
美食小故事
19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在尼克松总统率领大批人马历史性地访问中国时,坊间流传起许多传说,其中一个是关于吃的:总统与他的随行人员想在上海吃一顿具有民间风味的中国菜,随手扔出相当10000人民币的美元。这个价位是极具挑战性的。没想到他们来到锦江饭店,还没吃饱,筵席就收场了,而且一分钱的找零也没有。总统随行人员不相信10000元就这么哗哗地流走了,厨师就将他领进厨房,拉开冰箱,请他看一箱子龙虾,只只一般长,一般粗,只是都被剪去了虾须。
“先生,刚才你们是否吃到一盆叫作炒龙须的菜?”美国人回答:是的。“这道菜就是1000只龙虾的须炒的,剪去了须的龙虾就成了厨余垃圾,所以这道菜成本非常高。还有一道菜——绿豆芽嵌肉丝,吃了没有?”美国人回答:吃了。“那么一根细细的绿豆芽里嵌进肉丝,得花多少人工?告诉你们,我们是好客的,所以才收你们10000元,如果照实收的话,20000元也打不住。”
继尼克松之后,不少美国政治家和企业家相继访华,上海也是他们选择的站点之一。有一回,上海来了一个美国参议员代表团,正好10个人,到新雅饭店(当时叫广州饭店)吃饭,席间上了一道清炒虾仁,90元。这个价钱已经将上海的老百姓吓坏了,但是美国人吃了认为非常值得。
我钩沉这个“当代掌故”的动机,是为了向读者强调一个事实:当时的物价是低的,但老百姓的工资收入也低,一盆清炒虾仁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
火夹鳜鱼
→
油爆虾
1970年代末,上海的饭店正儿八经地恢复结婚喜宴了,每桌也就几十元而已。记得我二哥在新雅饭店办喜宴,每桌40元。我有个朋友在和平饭店办喜宴,通过熟人安排,每桌才收35元。我当时也在饭店工作,我们店里的喜宴开出3种规格:25元、35元、45元。老师傅在制定45元一桌的菜单时简直将头皮也挠破了,当时人老实,绝对没有宰客的动机,只知道让顾客吃到位。喜宴的价格如此,亲朋好友送贺礼也是5元、10元的,用红纸袋一包,相当体面啦,这笔开支相当于当时工资的10%—20%。不过一到国庆、春节两大节日前后,“红色罚款单”一多,也真叫人“一夜变白头”的。
当时的喜宴有约定俗成的套路:
一只什锦大冷盆,八道热菜,
一道汤,两道点心,
老百姓称之为“十二道金牌”。
什锦大冷盆以辣白菜打底,上面放射状地铺排油爆虾、熏鱼、肚子、红肠、皮蛋、酱牛肉、白斩鸡、酱鸭等。有一回我看冷菜师傅正急得团团转——皮蛋断档了!我建议他用白煮蛋,他眼睛一瞪 :小赤佬,你不懂别来添乱,白煮蛋是办丧事用的。
热菜一般是清炒虾仁、鱼香肉丝、蚝油牛肉、宫爆鸡丁、茄汁鲳鱼、椒盐排骨,这都是看家品种,标准高一点的喜宴配糖醋黄鱼,差一点的就上一条了无生趣的清蒸鳊鱼。全鸡全鸭是必备的,全鸡一般是葱油鸡或油淋鸡,全鸭多为香酥鸭,本帮饭店则上八宝鸭。在乱哄哄的热菜被大家一扫而光后,这一对黄金搭档才姗姗来迟。而此时,食客差不多已经吃到八九成饱了,冲势锐减。按不成文的规矩,全鸡全鸭一般就让办喜宴的主人带回家慢慢享用,这也体现了上海人的实在和人情味。但倘若喜宴质量太差,鸡鸭就难保全身而退了。
喜宴上还有一道大戏:蹄髈。如果蹄髈以走油或红烧的形式作为压轴大戏出场,则全鸡入汤成为“落汤鸡”。反之,蹄髈也可在大汤盆里以贵妃出浴的形态取悦于人。那么在操作上,如果食客实在挡不住香酥鸭的诱惑,分而食之,就将蹄髈留下。反正,厚道的食客要为主人留下两道大菜,至少一道吧。最后一道汤,开始是喜感十足的什锦砂锅,后来慢慢变成三鲜汤,再后来凤爪汤也上来了。规格高一点的则上砂锅鸭馄饨或海鲜发菜羹。点心,一般是三丝春卷搭八宝饭,或者两面黄搭银耳羹。反正是一甜一咸,一干一湿。现在有些饭店居然上了葱油饼,放在过去肯定要被“老上海”骂的:当阿拉是拉黄包车的吗?
↑
松鼠鳜鱼
→
八宝鸭
中国人讲究“吃剩有余”,
在今天环保理念的指导下,
则表达为吃不完打包。
也因此,这温暖的一幕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喜宴散后,新郎新娘与双方父母在饭店门口以夸张的表情与客人握手道别,双方亲戚则围绕圆台面忙着“打扫战场”,将剩菜残羹有条不紊地倒进钢精锅里。事前还有约定,比如男方打扫4桌,女方负责6桌,双方不得“越界筑路”。有一回,我看到男家的一帮男女端着钢精锅来收拾残局,而全鸡全鸭只剩下两具躯壳,一老兄冲着不远处正在频频握手、互道珍重的亲朋好友愤然吼道:“吃头势真结棍!像饿狼一样。”
等到我与太太结婚那会儿,喜宴的价格有点蠢蠢欲动了,但也不过60元左右一桌。我们的喜宴订在南京西路的华山饭店,水晶大吊灯的场面。进入1990年代,喜宴价格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一两年之内蹿至10倍。新郎新娘依旧笑春风,双方父母则压力重重。同时水涨船高,贺礼也不断加码,沾亲带故的没个八百上千,休想过关。
进入新世纪后,喜宴也与时俱进了,“十二道金牌”被新模式所取代,饭店的帮派特色渐渐清晰起来,成了核心竞争力,哪家饭店要是再上什锦大冷盆或全鸡全鸭,可能被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取笑。而面对新颖格局,“九斤老太”们不免撇起嘴巴抱怨一番:“大家看呀,现在的年轻人没进洞房就睡一只被头洞,今朝成了家,明朝就拜拜。啥原因?看看酒水台上端上来是啥个菜?没有全鸡也没有全鸭,所以结婚后两个人的心思碰不到一道,小日脚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了呀!”
“十二道金牌”里的
部分菜肴
三丝春卷
上海人家的喜宴上,春卷是老少咸宜的美点,好吃之外也有讨口彩的用意。春卷,那油锅里炸成黄金色的样子,不就是“金条”吗?有些人家在春卷里还包进粉条炒菜丝、肉丝,好比金条里包银线,那就更讨口彩了。
精扣三丝
精扣三丝是本帮饭店喜宴上的必备大菜,此菜不仅美观,而且费工费时,很考验厨师的功力。旧时三林塘有个习俗,每逢女儿出嫁,娘家就会请厨师到家做这道菜,每桌一盆。因为扣三丝上桌后一经筷子抖开,会越抖越多,最后是满满一大碗,故也称“抖乱三丝”。此时乡贤就会翘着白花花的胡子说:“看,新娘子嫁了一户好人家,男人本事大,女人有旺夫运,他家的财富一定会越来越多!”
糖年糕
以前上海郊区办喜宴,最后会上一道油煎糖年糕,大约是取“节节高升”的意思,也有高高兴兴的祈愿在里头。现在喜宴上偶尔也会上一道粢饭糕,切成一条条,叠成“井”字形,金光闪闪,喜感强烈,也寓意“节节高升”。
什锦砂锅
一只大砂锅热气腾腾地上了桌,一下子就将喜宴推向高潮。它可以是一只笨拙的砂锅,也可以是金光闪闪的紫铜暖锅,也可以是一只青花大海碗,反正料要足,汤水要大。鱼圆、肉圆、贡圆、爆鱼、猪脚、肚片、鱿鱼卷、水发肉皮、还有黄澄澄的蛋饺(这叫金元宝)等等,排得整整齐齐,下面垫一些碧绿的菠菜和白亮的粉丝,人见人爱的喜庆模式。
虾子大乌参
如果在城隍庙的上海老饭店摆喜宴,少不了虾子大乌参这道经典名菜。虾子大乌参营养丰富,又有糯软滑柔的口感和鲜香浓醇的滋味,令人百吃不厌,老少咸宜,一直是本帮菜的金字招牌。海参有很多品种,老饭店采购大的乌绉参,色乌、肉厚、体大,一般500克干品有5头—6头。其次,当每年六七月间籽虾上市,他们就专门去太湖选购个头大的青虾,自行剥制虾子,烘干后置于冷库供全年备用。这种河虾子有芳香味,鲜味也足,是形成特色风味的重要因素。海参本身并无鲜味,故而要将辅料的滋味烧进去,烹调一环就显得相当重要。老饭店的厨师先将干乌参置于炉火上烘焦外皮,用小刀刮净后放入清水中涨发10余小时,然后洗净用清水煮沸,反复3次,以洗净消腥,肉质柔软,浸于清水待用。烹制时,先将备用的大乌参放入8成热的油锅中炸爆,使参体形成空隙,便于入味,然后捞出乌参滤油;再用猪大排、草鸡等原料加红酱油煮的红高汤卤作调料,配以河虾子以及黄酒白糖,在加盖的锅中煮10分钟后,加适量的水淀粉勾芡再加入滚热葱油,盛于长圆形瓷盘中,色、香、味俱佳。
图:部分来自网络
第二篇推文的获奖名单出炉啦!
一共8位小伙伴,快来我们后台私信留言,
发奖啦发奖啦~
没有获奖的小伙伴们,继续努力,
本周所有推文留言都有机会获得电影票啊!
还有机会哦!
1.《喜宴上的 “十二道金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喜宴上的 “十二道金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