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肖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大乘和萨摩在基本教义上几乎没有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菩萨的理解。大乘认为学佛在于成佛,上座部认为成佛是解脱的三大菩提之一,另外两个菩提是皮之佛(圆觉生)和阿罗汉(圣文成)。这三种圣人都是开悟的人,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都是领导涅槃。
上佐与大乘佛教的区别
罗厚洛大师博士
梁国雄居士译
我们来讨论一个很多人经常问的问题:大乘佛教和萨摩佛教有什么区别?
为了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佛教的历史,追溯一下大乘佛教和萨摩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佛陀(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从35岁到80岁的一生,用来教导众生。他花了45年日夜教导众生佛法,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左右。他的能量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佛说的对象包括各类人,如国王、王子、贵族、婆罗门、农民、乞丐、学者、平民等等。每次授课都是根据当时观众的体验、理解和心智水平量身定做的。他的教学被称为“佛瓦卡那”,当时没有主治部门或大乘佛教。
僧团成立后,佛祖定了一些规矩叫“维尼亚”,供僧人遵守,他的另一个教导叫“佛法”,是他与僧人、僧人和家中其他人的谈话、讲话和教导。
第一次大会(第一届理事会)
佛陀涅槃三个月后,他的直接弟子在王蛇市举行了一次会议。最年长最受尊敬的如来是主持人,两位最熟悉法度戒律的重要人物也在场。一个是阿难,做了25年佛的侍者。他记忆力惊人,能背诵佛陀所说的一切教义;另一个是乌帕利,他记得佛陀所说的所有戒律。
在这里的第一次聚会上,只背诵了法律和戒律。虽然当时对法律没有不同意见(当时也没有提到Abhidhamma),但是对“戒律”有一些讨论。
在佛陀涅槃之前,他告诉尊者阿难,如果僧伽想修改一些小规则,那是可以的。佛陀死时,尊者阿难伤心欲绝,没有醒来问佛陀二级戒律是什么。因此,参加集会的僧侣们未能一致同意那些次要戒律。于是,尊者如来做了最后的决定,既不改变也不增加佛陀所定的戒律。
对此,释迦牟尼的佛陀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理由,而是说了以下的话:
“如果我们改变戒律,人们会说,尊者约坦摩(佛陀)的弟子在他的葬礼上柴火熄灭之前改变了戒律。」
在这次集会中,佛法被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位长老和他的弟子背诵并记录在大脑中。于是,佛法开始由长辈和老师传给弟子。
同时,他们每组每天都要背诵佛陀的教诲,互相校对,确保没有人在加减法上出错。历史学家也一致认为,口头背诵的传承比几年后依靠某人的记忆来报道更可靠。
第二次大会(第二届理事会)
佛陀死后一百年,佛陀的弟子们举行了第二次集会,讨论戒律。佛祖去世后的三个月内没有必要改变戒律,因为在那短短的时间内,政治、经济、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然而,一百年后,一些比丘发现有必要改变一些小规则。但是正统的比丘(指佛陀的直接弟子)认为没有必要改变戒律。因为他们无法妥协,最后一群比丘离开了大会,成了当时虽然有群众部,但还是没有叫大乘的。在第二次议会会议上,除了关于戒律的一些争议之外,没有关于法律的有争议的报告。
第三次大会(第三理事会)
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阿育王时期,佛教弟子举行了第三次聚会,讨论不同部委和学校之间的意见分歧。在这次大会上,意见分歧不仅限于戒律,还包括法律。收藏后,主持人莫加里普塔·提萨编辑了《卡萨瓦蒂图》一书,驳斥了一些教派所持的错误观点、理论和异端邪说。在这次会议上被接受和确认的教义叫做小乘。另外,关于藏语(阿拜佛法,
第三次大会结束后,Ven。阿育王的儿子马欣达把三藏的佛经(包括三会杂文)带到斯里兰卡。带到斯里兰卡的藏经原文至今保存完好。
这些藏经是用巴利文写成的,巴利文来源于佛陀使用的马加迪语。当时还没有大乘名。
大乘的出现(大乘的来临)
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大乘和小乘这两个术语出现在Saddharma Pundarika佛经中。
大约在公元二世纪,大乘的定义变得清晰。纳加尔诸那在大乘哲学中发展了空(Sunyata)的概念。在一篇简短的中观-卡里卡经文中,他证明了所有的法律都是空(虚空)。
公元4世纪前后,出现了阿桑加和瓦苏班杜两位理论家,他们写了大量关于大乘的著作。所以可以推测,公元一世纪以后,大乘佛教者立场明确,于是大乘和小乘这两个术语就在当时被引进了。
我们一定不能把小乘误解为小乘,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萨摩佛教是公元前3世纪传入斯里兰卡的,当时还不知道大乘佛教。小乘教派在印度发展,与佛教在斯里兰卡传播无关。今天,恐怕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小乘。
因此,1950年在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开幕式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一致同意放弃小乘佛教一词,给存在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佛教贴上标签。
这是上座、大乘、小乘的简单历史。
目前,主要流行地区分布图在西藏的金刚乘、汉大乘和川南
大乘和小乘(大乘和小乘)
现在,我们来说说大乘和上座的区别。我学了很多年大乘,越学越发现大乘和萨摩的基本教义几乎没有区别。
——两个学校都以释迦牟尼佛为导师。
——两派所言四圣谛,一模一样。
——两派所描述的八条直道完全一样。
-pat icca-Samuppada或dependent origin与这两个学校相同。
-两派都拒绝接受世界是由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和治理的说法。
——两个学派都接受无常(Anicca)、苦(Dukkha)、非我(Anatta)三印,以及戒(Sila)、定(三昧)、智(Panna)三学,没有区别。
这些都是佛陀的重要教诲,毫无疑问都为两派所接受。
两者也有一些不同,最明显的就是菩萨理想。很多人说大乘的目的是成就菩萨,上座的目的是成就阿罗汉。这里必须指出,佛也是阿罗汉,帕切卡佛(或都觉)也是阿罗汉,他/他们的弟子也可以是阿罗汉。
大乘经典中从未出现过阿罗汉-亚那、阿罗汉交通工具等术语。他们使用的三个术语是:菩萨乘、普拉提卡-佛陀乘和斯拉瓦乘。在上座部的传统中,这三个不叫乘法,叫菩提。
有人推测小乘是自私的,因为它告诉人们寻求自助。但是,一个自私的人怎么开悟呢?两个学派都承认有三种衍那或三种菩提,其中菩萨的理想是最高的。大乘创造了许多神秘的菩萨,而实皆部认为菩萨只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她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希望最终成佛,给世界带来幸福安康。
三种佛
有三种觉醒:
1.我们称之为佛的Samma Sambuddha,靠自力更生达到完美的觉悟;
2.Pacceka佛,品德不及平等意识;
3.萨瓦卡佛,他们是阿罗汉的弟子。
这三种觉醒所达到的涅槃是完全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同等觉醒(佛)有很多其他两种觉醒所没有的品质和能力。
有人认为那加尔诸那所说的空 (void或sunyata)纯粹是大乘所教,但实际上,空来源于非自我或本源的真理,在上座的巴厘岛典籍中就可以找到。
(比如在SN35.85 Sunna Sutta:)一次,
阿难问佛:“人们在说空(孙亚)这个词。/到底是什么空?」
佛曰:“阿难!世界上没有我,也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所以世界是空。」
这一概念被龙树使用,他写下了他的优秀的《中景颂》(中观卡里卡)。
大乘除了空的概念外,还有藏学知识(第八种知识或阿赖雅)的理论,也是由主治部的经文衍生而来。大乘只是把它发展成一套深刻的心理学和哲学。[结束]
原文为英文:小乘-大乘佛教..
你可以参观:http://www.urbandharma.org/udharma3/theramaya.html
边肖说:本文回顾了佛教的历史发展,梳理了佛教的三大集和大乘佛教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各种因素驱动和发展的。
有关佛教历史的更多细节,请参考以下文章:
梳理佛教第一辑
佛教第二集
第二集的灵感是什么?
第二次,这是一本精辟的“以戒为师”的解释性教材
1.《大乘 上座部与大乘佛教的分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乘 上座部与大乘佛教的分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97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