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你看全篇是《最后的梦之队:世嘉Dreamcast主机20周年纪念(上)》。
世嘉在日美两地开始准备DC的选拔,《索尼克大冒险》、《剑魂》等经典作品继DC之后,《莎木》探索了开放世界游戏。
整装待发
1998年5月,世嘉正式宣布新主机名为Dreamcast,日版于11月20日首发,宣传工作正式展开。一个月后,在日本世家担任总经理16年的中山松雄被降职,副总裁登上了邵一郎顶峰。大天公希望土星名著《樱花大战》的后辈能给世嘉带来新气象。
中山梅雄不再由世担任总经理
世嘉最初的计划是年内出货日本版DC 80万台,为此准备了不错的首发游戏阵容。但是显卡供应商在关键时刻出现了问题,NEC选择了当时最先进的0.25微米工艺生产显卡,从而降低了成本和散热,但生产线的初始产出率达不到预期,初期产能不足。世嘉被迫将发售日推迟一周,游戏日程一个接一个地转移,停止主机预售,年内出货目标也降至50万人。
DC版《VR战士3》
11月27日,DC在日本首发,只有4个游戏,值得一提的只有《VR战士3》个。铃木刘和他的AM2团队忙于开发《莎木》,《VR战士3》的移植工作外包给了小企业元气(Genki),因此DC版的画面细节与1996年街机相比没有后退,无法反映主机性能。
除了屏幕以外,《VR战士3》本身的系统也存在争议。例如,一些关卡底部有高低差异、地形不对称等,会影响战斗。回归《VR战士4》的传统,取消了这些地形设计,赢得了更多玩家的赞同。
12月23日发行的《索尼克大冒险》才是真正值得玩家期待的作品。疾驰的蓝色刺猬在长达数公里的3D场景中除尘,速度感强,是第一款展现麻痹头皮的DC实力的游戏,也是全世界累计销量最高的DC游戏(250万套)。
除了出色的速度感外,这部作品的关卡还充满了动作电影式的火爆场面,这也是DC时代Sonice和MD时代最大的发展。在《索尼克大冒险》发售之前,玩家们很难将跑来跑去的平台动作游戏与爆米花大片连接起来,本作的发售改变了思维方式。风暴峡谷,高层城市,玛雅遗迹,航空战舰。一个接一个的经典场面让玩家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索尼克大冒险》的高层城市关口
《索尼克大冒险》原来的开发平台是土星,Sonic Team为此开发了3D引擎,但随着土星的销量持续下降,游戏转移到DC继续开发。此时DC的硬件规格尚未确定,游戏开发相对较快,因此主机的很多细节都是基本的,例如16MB内存,这是《索尼克大冒险》顺利运行的最低条件。
从DC之前到最终销售,Sonic Team在一年内充分证明了DC良好的开发环境。游戏的各种附加功能也发挥了DC的特色。例如,虚拟宠物潮汕可以移到VMU存储卡的屏幕上种植,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额外的服装等免费DLC,从而提高游戏的播放度。
土星的3D 《索尼克》发动机
直流炒3D宠物
中有奖等第一代《索尼克》韩元从本作开始逐渐脱离开发一线,将实际内容交给了MD时代末期加入的新人。尚天宇公司为系列角色设计了苗条的新版人设,摆脱了过去的康丁风格。游戏教练是MD版《索尼克3》的企划式大龙。他最初构思的企划案是《索尼克RPG》,但后来他意识到除了RPG之外,这款3D引擎还可以赛车、寻宝、射击、钓鱼等,所以将题目改为:
z=31825&index=5" width="640" height="446"/>上川祐司为索尼克家族设计的新版人设
3D时代的“索尼克”系列关卡成本相比2D时代呈指数级增长,被迫加入速度较慢的玩法作为填充,避免游戏流程过短,却给未来的发展埋下祸根。“索尼克”系列的3D游戏始终存在精华与糟粕齐飞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调整精华与糟粕的比例,DC的两作“索尼克”在这方面较为合理,此后的一些作品则褒贬不一,其中有《索尼克:色彩》和《索尼克:世代》这样的杰作,也有《索尼克:英雄》和《索尼克:释放》等毁誉参半之作。
至少在DC时代,《索尼克大冒险》依然是值得参考的典范,《疯狂出租车》以及《涂鸦小子》(Jet Set Radio)等其他DC经典都带有本作的影子,对速度与华丽的追求,成了DC游戏的一大特色。
进入1999年,NAOMI基板上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并逐渐向DC移植,CAPCOM的《能量宝石》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植名作。角色在场景中自由移动,拾取各类道具发动攻击,收集3个宝石就可以变身并发动强力招式。本作的系统并不复杂,但幽默的风格让对战充满乐趣。
续作《能量宝石2》将对战规模从2人提升至4人,加上动态关卡和各类新增道具,场面更加欢乐,成为经典乱斗游戏。CAPCOM后来又在DC上推出了玩法类似的美国漫画改编游戏《再生侠》和《重金属》。
黑马游戏《能量宝石》
主机原创游戏方面,DC上的模拟飞行游戏《飞空之舞》也是一代经典。《飞空之舞》的开发者是CSK综合研究所,兼营主机软件工具和游戏业务,后来软件工具部门以CRI的名称独立,游戏开发人员则并入世嘉AM2。
与NAMCO带有街机血统的《皇牌空战》不同,《飞空之舞》的风格更加写实,起落架需要手动开关,红视、黑视等高负荷机动给视觉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收录到游戏中。限于手柄按键数量,相比PC的飞行模拟游戏,《飞空之舞》的操作依然不够详细,但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游戏门槛。
DC日版初代《飞空之舞》
“飞空之舞”系列在DC上一共推出了3部正统作品,对应的3部资料片加入了更多机体和任务,合计6部游戏。初代《飞空之舞》的主题是飞行训练和表演,与战斗无关。《飞空之舞F》引入了空战关卡,武器载弹量与现实一致,远没有《皇牌空战》夸张,玩家需要谨慎行动。《飞空之舞i》引入了垂直起降战机AV-8B、对地武器和联网对战,并推出了可以跨平台对战的PC版。
系列的最后一作《飞空之舞4》移师PS2,可以操纵直升机,并加入了刺激的随机遭遇战模式,给系列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此后制作组又为BANDAI开发了PS2版《超时空要塞》,铸就又一个经典。
《飞空之舞F》加入了空战部分
对于那些追求《皇牌空战》式街机体验的玩家,KONAMI则为他们在DC上推出了《空军三角洲》。游戏的模式与《皇牌空战》类似:数量夸张的载弹量和敌机群、爽快的战斗、丰富的机体。不过在美术、音乐、手感等方面,《空军三角洲》相比《皇牌空战》还差了一截。系列此后在Xbox、GBA和PS2上推出了3款不同的续作,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系统,一定程度上走出了《皇牌空战》的阴影。
《空军三角洲》是KONAMI对《皇牌空战》的回应
机甲游戏方面,Model 3基板上的名作《电脑战机:神剧七巧板》于1999年推出DC版。世嘉的“电脑战机”系列以充满微操作的快节奏对战而闻名,初代曾推出土星版,限于机能,游戏缩水严重。续作《神剧七巧板》加入了空中冲刺、垂直冲刺等技巧,画面的速度感进一步加快,但DC的机能足以完整移植。
DC版的问题在于操作而非画面,手柄缺乏合理的操作方案,必须购买专用的双握把外设才能还原街机的感觉。操作上的不便让“电脑战机”系列随后被CAPCOM的“高达VS”系列摘了桃子,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快节奏的《电脑战机:神剧七巧板》
《机动战士高达外传:殖民地坠落之地》也是DC机能的受益者。制作组BEC是“高达”游戏专业户,曾在土星上推出FPS三部曲《高达外传:蓝色命运》,但土星的3D性能不足,严重限制了游戏的发挥。
《殖民地坠落之地》作为“高达”系列20周年纪念游戏,终于凭借DC的性能实现了制作组的目标。游戏的关卡设定在宇宙殖民卫星坠落后一片狼藉的澳大利亚,武器以实弹为主,机体重量感十足。
FPS视角的《殖民地坠落之地》
本作还原了“高达”动画中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干扰”,由于雷达干扰严重,玩家需要借助装备声纳的指挥车辆搜索敌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横冲直撞只会落入敌方的埋伏。本作缺乏一骑当千的快感,玩家需要仔细制定小队的装备、行动路线和战术配合,才能顺利过关,再加上FPS的驾驶舱视角,代入感空前强烈。
《殖民地坠落之地》难度不低,然而追求军武风的“高达”玩家对这种充满战术性的玩法大呼过瘾,主角小队“白色野狗”也颇受欢迎,在其他游戏中不断登场。《殖民地坠落之地》为后续的各类军武风“高达”游戏指明了方向,影响深远。
封面上的白色野狗小队
重返美国
1999年3月,索尼公布了开发中的PS2,导致日版DC的销量逐渐衰退,世嘉再一次把希望寄托于美国市场。MD时期,美国世嘉的总裁是营销专家汤姆·卡林斯克,他以主机降价和同捆《索尼克》为武器,打出“爆裂处理”的宣传口号,突出MD相比SFC唯一的性能优势——CPU速度,成功狙击了美版SFC的首发。
汤姆·卡林斯克之前的代表作是经典动画片《希曼》和《希瑞》
然而,在MD后期,中山隼雄架空了汤姆·卡林斯克,日本世嘉总部把游戏开发转向土星,MD的软件供应陷入枯竭,在美国终于败给了SFC。美版土星的首发价格为399美元,比日版便宜5000日元,中山隼雄以为这个价格足以和索尼竞争,但美版PS随后公布了299美元的首发价格,让土星黯然失色。
中山隼雄不顾软件阵容,选定了4家零售商,违背原定计划,提前半年向美国供货,得罪了没选中的其他零售商,多家连锁店决定拒售土星。在售价偏高、缺乏游戏的情况下,提前半年供货等于自掘坟墓,美版土星在首发的那一刻就已经败了。
1996年,被架空的汤姆·卡林斯克眼睁睁看着自己凭借MD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选择了辞职。中山隼雄挖来前SCEA(索尼电脑娱乐美国分部)副总裁伯尼·斯托拉负责美国世嘉业务。
伯尼·斯托拉参与过美版PS的首发
斯托拉是一名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为SCEA制定了不少教条,如“原则上3D游戏发行优于2D游戏”,导致美版PS上一款平庸的3D游戏可以较为轻松地发行,更优秀的2D游戏反而面临困难,这一点引起很多第三方的不满。
斯托拉来到世嘉时,土星在美国的败局已定,但在日本,土星上还能玩到不少优秀的新作,然而斯托拉本人对土星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甚至制定了一个所谓的“五星政策”,宣称只有达到五星级质量的日版土星游戏才会引进美版,实际上很多土星最优秀的作品都被挡在了美国门外。
斯托拉也并非毫无能力的草包,他虽然讨厌土星,却很重视DC美版的首发。美国的各大零售商对于32X和土星的失败心有余悸,斯托拉费了很大精力才逐一说服他们支持DC。此外,斯托拉认为世嘉有必要重建在美国的软件团队。
PS4的总架构师马克·瑟尼在MD时代曾是Sonic Team的员工,他在旧金山建立了世嘉技术研究所,以美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索尼克2》等杰作,但马克·瑟尼离开世嘉后,工作室在内斗中越陷越深,最终关门。日版《索尼克大冒险》发售之后,Sonic Team的一半员工同意返回美国。饭冢隆在旧金山建立了Sonic Team美国分部,负责本地化工作,并开发《索尼克大冒险2》;中欲司则率领剩下的一半员工留在日本,开发网络游戏。
马克·瑟尼曾是世嘉员工
斯托拉对于体育游戏也非常重视,在当时的美国年度游戏销量统计中,体育类占了三成,缺乏体育游戏的主机在美国不可能成功。斯托拉当时看上了一家名为Visual Concepts的体育游戏公司,他们曾经给EA Sports开发各类游戏,后来EA将开发重心转移至内部工作室,Visual Concepts遂转投其他发行商。斯托拉凭借1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Visual Concepts,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投资。
斯托拉此后与EA的CEO拉瑞·普罗斯特展开谈判。EA从MD时期开始在世嘉主机上发行游戏,即使是32X这样的失败周边,也能看到EA的身影。斯托拉同意给予EA权利金优惠,但普罗斯特想把竞争对手直接扼杀在摇篮里,他希望EA成为DC主机唯一的体育游戏发行商,禁止任何其他公司涉足体育游戏。
拉瑞·普罗斯特不想公平竞争
这样的条件斯托拉不可能同意,日本世嘉也不可能同意。即使不考虑世嘉刚刚收购的Visual Concepts,对于其他希望在DC上推出体育游戏的第三方而言,EA提出的条件也是荒谬的。但普罗斯特的回应非常清晰:EA不想公平竞争,如果EA无法成为DC唯一的体育游戏发行商,他们就不会给DC发行任何游戏。最终的结果确实如此,EA确实没有给DC上发行任何体育游戏,部分EA发言人甚至还在媒体面前高呼“没有EA,DC必败无疑”。
只有EA会提出如此荒谬的条件,动视、育碧等其他欧美大厂都对DC表示欢迎,让斯托拉松了一口气。搞定了第三方和零售商之后,斯托拉还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营销计划,他把美版DC首发日定为1999年9月9日这个醒目的时间点,价格为199美元,但细节如何确定并非他的强项,为此,在首发半年前,他找来了一个真正的营销专家——彼得·摩尔。
彼得·摩尔曾是锐步球鞋的高层,了解年轻人
在历代世嘉高层中,彼得·摩尔也许是唯一可以和汤姆·卡林斯克相提并论的天才。摩尔也确实赞赏卡林斯克的营销理念,他认为MD时代美国世嘉的广告代表着炫酷、新潮和时尚,美版土星的广告则死气沉沉、缺乏活力,DC的宣传必须找回MD时代的激情。
摩尔制定的宣传口号是“它在思考”,广告的创意类似后来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在DC主机内部的电路上,各类游戏角色一起生活,其中有索尼克这样的虚构人物,也有艾伦·艾弗森等NBA著名球员在游戏中的形象。
DC的广告突出了“1999年9月9日”这个发售日期
卡林斯克当年将MD的广告投放在MTV电视音乐颁奖典礼上,根据调查,收看这一节目的观众年龄大都在12岁至24岁之间,年龄段和游戏玩家高度重叠。1999年MTV颁奖典礼正好在9月9日举行,摩尔决定在典礼上进行广告轰炸,并举办了众多活动,比如赠送给每名歌手一台DC,预购DC提供抽奖,获奖者可以成为典礼现场观众,等等。
美版DC共有19款首发游戏,阵容比日版首发时丰富得多,之前在日本发售的很多名作这一次集体登场,如《索尼克大冒险》《能量宝石》和《飞空之舞》,还有一个月前刚刚在日本赢得满堂彩的3D格斗游戏《剑魂》。
DC版《剑魂》
NAMCO作为世嘉在街机领域的老对手,居然把最新的街机大作移植给DC,出乎很多玩家的意料。DC版《剑魂》的画面彻底重制,完全超越街机版,再加上丰富的隐藏要素,获得全球满分评价。续作《剑魂2》直到4年后才发售主机版,在这4年间,想要在家中体验《剑魂》,就得购买一台DC。
伯尼·斯托拉之前收购的工作室Visual Concepts为美版DC首发贡献了一款NFL橄榄球游戏,但美国世嘉对于游戏的命名举棋不定,最后还是要彼得·摩尔拍板。因为新千年即将到来,摩尔将游戏命名为《NFL 2K》,后续的篮球和冰球游戏则是《NBA 2K》和《NHL 2K》,这就是“2K”体育系列的开端。3款游戏的评价都比EA的同类作品更高,“2K”系列与EA Sports的战争就此正式打响。尽管2005年,世嘉把Visual Concepts出售给了Take-Two Interactive,Visual Concepts和它的“2K”体育系列却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风头正盛。
《NFL 2K》,橄榄球运动在美国有极大的群众基础
在美版DC首发一个月前,世嘉给了斯托拉一笔遣散费,让他另寻高就,美国世嘉的实权交给了摩尔。事实证明,摩尔的表现没有辜负众望,美版DC在两周内卖出了50万台,打破了之前N64两个月50万的纪录。在1999年年内,美版DC卖出了150万台,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经历土星时代噩梦般的4年后,世嘉在美国的业务终于回到了正轨。
《莎木》风云
虽然美版DC占了装机量的大头,但日本依然是软件开发的主力。DC游戏对网络的支持还停留在免费DLC的阶段,Sonic Team的网游大作《梦幻之星Online》又不断延期,中裕司认为有必要先推出一款小品游戏测试联机状况。1999年11月,日版《啾啾火箭队》发售,DC的网络对战终于拉开帷幕。
《啾啾火箭队》
游戏的玩法类似PC上的著名益智游戏《疯狂小旅鼠》,玩家需要引导老鼠躲开猫的攻击,支持4人联机,因为画面简单,后来又被移植到GBA掌机和手机上。玩家赞赏4人联机的乐趣,但也抱怨延迟和丢包问题严重,网络状况不佳。作为实验性小品,《啾啾火箭队》完成了任务,玩家的反馈被用于改善未来《梦幻之星Online》的网络服务。
随后登场的《太空频道5》是一款更加光怪陆离的游戏。制作人水口哲也常年在世嘉编排游乐设施的CG动画,积累了大量演出方面的经验,《太空频道5》是他的第一款音乐游戏,也让他一鸣惊人。本作摆脱了音乐游戏靠下落图案提示按键的传统,改为舞蹈姿势和声音提示,充满了夸张的姿势和音效,演出风格独特。玩家需要自行记忆按键顺序和节奏,对瞬间记忆力有一定的要求。
初代《太空频道5》的背景是CG
《太空频道5》并不以画面为卖点,尽管背景使用了CG视频,角色模型的精度却很一般,CG也不算华丽,更不适合拉伸到高分辨率,因此世嘉在高清化DC游戏时直接跳过了初代,选择了续作《太空频道5:第二部》。
《第二部》的背景变成即时渲染,画面依然不算华丽,但在高清化之后也能保持清晰的感觉。游戏最大的卖点在于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出演,作为世嘉的老朋友,杰克逊在前作开发末期对游戏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时间紧迫,前作里杰克逊只露了个脸,主要戏份留给了《第二部》。
系统方面,《第二部》的操作响应变得更加灵敏,加入了演奏乐器和拉长音,增添了音乐的变化。游戏的流程有所加长,隐藏要素也更加丰富,前作的隐藏服装只是在默认款式的基础上做小幅改变,《第二部》的隐藏服装拥有真正不同的款式。因为难度问题,《太空频道5》的两部作品在DC上销量不佳,但这两款作品让水口哲也走上了音乐游戏之路,为他日后的成就(包括最近上市的《俄罗斯方块效应》)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中的迈克尔·杰克逊
1999年12月,在多次延期后,铃木裕的开放世界游戏《莎木》终于在日本发售。《莎木》的早期开发过程与《索尼克大冒险》类似,铃木裕原本使用的标题是《VR战士RPG:结成晶之章》,后来主角从结成晶变为原创人物芭月凉,不过设定依然能看到很多结成晶的影子,比如二者的出生年份都是1968年。
游戏在土星上开发了半年,其中包括前两部《莎木》的关键场景。随着土星陨落,游戏移师DC,玩法也扩展到RPG之外的类型。
土星版《莎木》开发中画面
新的平台带来了成倍的性能增长,铃木裕对细节的要求也成倍提升。初代《莎木》的副标题是《一章:横须贺》,铃木裕规划了11个章节,第一章的故事仅仅是个开端,游戏的场景并不算大,但细节极为丰富。每一名NPC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城市动态切换昼夜和天气,为此制作组查阅了现实中横须贺的天气记录,力求做到真实。玩家还可以在游戏中的商店和自动售货机处购买商品,很多商品包装上反映的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品牌(美版因为版权问题变为虚构品牌)。
日版《莎木》里的自动售货机
然而,丰富的细节影响了游戏的流畅度,缺乏数据预读技术让DC版的读盘极为漫长,过于生活化的系统也对玩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游戏没有地图界面,你需要像现实里那样通过观察路牌找到地点。每个NPC都有各自的生活作息,如果你提前到达了剧情触发点,就必须找其他事情做,到了时间再触发剧情,没有“快进时间”或“原地等待”的选项。过于缓慢的游戏节奏,让当年的很多玩家都难以适应,更不要提现在了。
当然,《莎木》也有很多被后辈广泛借鉴的成功系统,比如QTE。严格意义上讲,铃木裕只是发明了QTE这个词,这一系统本身并非他首创——1983年的播片游戏《龙穴》早已在实际使用QTE了。《莎木》的特点在于将QTE与即时渲染的3D画面相结合,衍生出各类互动,其复杂度远超《龙穴》,后来被《生化危机4》和《战神》等后辈借鉴。
QTE丰富了《莎木》的动作
由于日版DC装机量有限,《莎木》首周销量仅为38万,日版累计销量为50万。为了给数量庞大的日语配音角色换成英语对白,DC欧美版《莎木》的本土化又花了一年时间,但英文配音的最终效果画蛇添足,这一错误决策影响了游戏在欧美地区的销量。DC版《莎木》的全球累计销量为120万,在DC游戏中排行第四,这一数字远低于世嘉的预期,也为续作《莎木2》蒙上了一层阴影。
意识到《莎木》已经不可能按照原计划慢慢连载的铃木裕,终于选择快马加鞭。轮船上的第二章变为了漫画,2001年9月发售的日版《莎木2》以第三章的香港为起点、第五章的桂林为终点,主线剧情至此才真正启航,游戏的舞台得以成倍扩大。
《莎木2》的故事加入了更多精彩场面
有了前作的经验,《莎木2》在系统方面降低了不少门槛:各类选项被整合到屏幕角落的功能菜单里,让玩家一目了然;主角可以购买地图进行导航,也可以跟随NPC寻找目标;剧情尚未触发时,选择原地等待可以让时间快进;部分QTE失败后不会强制重来,而是进入新的分支。这些改进让《莎木2》的节奏明显加快,但喜欢前作的玩家又认为本作的系统破坏了原本的生活感,可谓众口难调。
DC欧版《莎木2》使用日文语音加英文字幕的组合,没有重新配音,大幅加快了本地化工作的速度,在DC日版发售两个月后登场,赢得好评。微软购买了《莎木2》美版的限时独占权,DC美版因此取消,Xbox版《莎木2》在DC版推出一年后发售,对画面和读盘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新增的英文配音再一次画蛇添足,并未得到好的效果。
此后“莎木”系列差不多沉寂了13年,期间虽然有网游《莎木Online》和页游《莎木街》公布,但前者取消,后者关服,双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铃木裕后来淡出世嘉,很多人怀疑,世嘉是不是因为《莎木》销量未达标而对铃木裕耿耿于怀。其实铃木裕曾解释过,初代《莎木》的所谓“70亿日元费用”仅仅是原计划中全系列的开发成本,只能算一个宣传口号,世嘉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开发11个章节,也就没花掉70亿日元。初代《莎木》实际的开发和广告成本合计为47亿日元,其中还包括了部分《莎木2》的成本,这个系列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烧钱,造成的亏损早就通过《VR战士4》赚回来了。
2004年公布的《莎木Online》
前AM2社长铃木久司表示,从1985年开始,铃木裕的每个热门街机游戏都能创造100亿日元的销售额。换句话说,在历史上,铃木裕对于世嘉绝对是功大于过,财政恶化的世嘉只是不愿意再拿《莎木》冒险而已。至于淡出世嘉的理由,铃木裕本人的说法是,AM2和CSK综合研究所合并后,规模变得过于庞大,让他难以管理,所以他现在仅担任AM2的顾问,偶尔提一些建议。
2015年《莎木3》众筹成功后,世嘉开始寻找外包商复活前两作《莎木》。最初的计划是完全重制画面,但因为时间和成本的原因,最终变为直接提升分辨率。
高清化的《莎木1+2》支持宽屏
系统方面,高清化的《莎木1+2》对比原版有了一定改进,比如《莎木2》的功能菜单在初代《莎木》中提前登场,存档也变得更加方便。对于国内玩家而言,官方中文也是一个卖点。虽然《莎木1+2》出现了不少原版没有的Bug,但制作组一直在推出补丁修正,还算负责。重要的是,在《莎木3》依旧难产的今天,许多当年没有DC的老玩家和只闻其名的新玩家,终于可以在本世代主机上一睹“莎木”系列风采了。
(未完待续)
1.《【vr战士4】最后一支梦之队:塞卡梦之秀主持人20周年纪念(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vr战士4】最后一支梦之队:塞卡梦之秀主持人20周年纪念(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52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