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粉丝!”

对于自己所处的舆论场,李幼彬直言不讳、坦率直言、不加思索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旁人一阵诧异,表示很多人把《亮剑》看了无数遍,90后还将李云龙的经典台词留在表情包、B站的鬼畜视频里。他浅笑一声,说自己真的这样认为的。

李幼斌不擅长玩新潮事物,甚至连微博、微信都没有。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即使到了今天,李幼斌也不知道,自己塑造的影视角色在华语电视史上意味着什么,他不擅长玩新潮事物,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也不懂得很多当下的流行词汇——“什么是饭圈?”“你说的流量指什么?”“什么程度才叫红?”“偶像意味着什么?”……他看不得行业乱象,痛斥炒作是种不择手段的方式:“‘清朗’行动确实非常必要,否则会把社会风气带入歧途,现在太多花里胡哨的炒作把演员带坏了,把孩子们带坏了。”

作为前辈,让他送给年轻人一句寄语,他说,自己只记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老钟表匠那句经典台词——“要好好地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演员要好好学本事,这个行业淘汰率很高,光指着流量、热度,虚的东西没用,你还得花钱买粉丝、买热搜,挺贵的,哪来这么多钱啊!炒作是非常丑陋的,炒完了也没有作品,别人一看演得啥也不是,年轻的好演员,我相信是不会弄这些的。”他摇了摇头,感慨着,或许自己说得再多都没用,还是需要演员带着对自己清晰的判断,独善其身。

《生死阻击》再穿军装,能上绝对自己上

没有作品,就不接受采访,这是李幼斌的惯例。

赶上近期其主演的电影《生死阻击》在平台上线,才让记者有机会采访到这位高调拍戏、低调做人的演员。

由李幼斌主演的网络电影《生死阻击》,在十一期间上线播出。

大概是在前年,《生死阻击》的剧本出现在李幼斌面前,他被片中角色与自身的契合度所吸引。“我确实偏爱军旅题材,李致远这个人物,从年龄上、性格上都很适合我,再加上剧本非常打动人,我就想试试。”李幼斌决定出演,同时也给这部电影提出高要求。按照以往电影的拍摄方式准备,拉着编剧导演,一起讨论打磨剧本,理解角色。尽管这是一部网络电影,但主创们为此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比院线片少:“我认为艺术作品不应分平台和制式,好作品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我们这次的拍摄也是严格按照大银幕的要求来做,炸点特狠,还上了好几辆坦克,全程实拍。我以前拍战争戏经验多,知道怎么躲炸点,有些年轻演员不太清楚,一上去就容易被炸。”

即便如此,也没人敢要求李幼斌用替身,他说,自己以前拍戏连保险都没有,甚至还为了角色差点儿丢了性命,但能承受的打斗戏他都要亲自上阵:“除了有些高难度的动作,咱们不会,才让替身代劳。但在能力可行的情况下最好都自己上,会真实一点儿。”李幼斌想了想,语气中带着不解,“现在拍摄条件确实好了,很多人都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又是房车,又是一堆助理的,有些演员年纪轻轻,要抠像、特效,身体不好吗?演员对自己要有要求,一旦有了要求,你也不会带‘一个排’‘一个连’的助理来。”

拍摄电影《生死阻击》时,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李幼斌全部亲自上阵。

入行

从舞台到影视拍摄,很清楚自己“不行”

某种程度上,李幼斌的出道经历算得上四平八稳。年少时,在不太注重自我形象的年代,他对自己的判断是“不敢说长得帅,只能说长得还可以”。16岁那年,他参演了一台话剧《风华正茂》,那时他才发现自己对表演的兴趣,后来进入长春话剧团,每天在剧场里跑龙套、搬道具、布场景、安装灯光,打磨着自己的表演本事。

直到27岁,李幼斌才第一次接触到影视作品的拍摄。

1985年,他告别了十余载的话剧舞台,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在电影《死证》中饰演东北抗日联军师长方树森,那是他作为演员的开始,虽然没什么压力,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行”:“第一次拍电影时我处于很懵懂的状态,真不懂。话剧的表演方式是从头到尾,讲求连贯性,但电影是分开拍的,可能一开始就要拍中间的戏份,特别不习惯。我第一次拍完就不想拍了,觉得没啥意思,但后来电影的机会比较多,没招儿,只能坚持。拍得多了,得到的认同也才多起来。”

“为什么对表演始终充满热爱”,李幼斌说,大概是因为角色的诱惑力,“最开始谁也不敢笃定表演会是从事一辈子的工作,但仔细想想,不干表演,可能也干不了别的。比如你看了一本好的小说或剧本,会想如果自己哪天能演这个人、能解释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一切,该多好啊!那是种很大的诱惑。但和现在不同,我们不会想着靠这些角色出名,就觉得有合适的就演,一定要把他演好,挣点儿工资养家糊口。”

电影《横空出世》中,李幼斌饰演科学家陆光达。

电影《惊涛骇浪》中与潘粤明演父子。

电影《惊心动魄》中,李幼斌(左)出演乘警。

之后的那些年,电影《横空出世》里的科学家陆光达、《惊涛骇浪》里的军人张子明、《惊心动魄》里的乘警,让李幼斌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拿到的奖项也越来越多,“但我从来不敢说自己红了、火了,我不知道这两词儿是什么意思,或许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这样,咱又不是啥明星。”

成名

接拍《亮剑》前忐忑过,但咬牙也要挺住

再后来发生的事,想必很多人都记得。

2005年,电视剧《亮剑》在央视黄金档首播,收视率最高时接近14%,创下2005年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率新纪录。演了大半辈子戏的李幼斌,也在47岁这一年凭借剧中角色李云龙彻底打响知名度,迎来事业巅峰。但多数人并不知道,遇上锋芒毕露的李云龙之初,李幼斌是忐忑的,他在各种人面前念叨着自己“真的不会演”,因为这样的角色太特殊,颠覆了传统军人形象,几乎不是一个常理上存在的指挥员。“我演每个角色前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李云龙非常真实,身上一大堆毛病,但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个很正直,有战斗精神的军人,我们很难再遇到这样有血性的特殊角色了。”

同组的演员张光北用“崩溃”二字形容李幼斌在《亮剑》拍摄时的状态:“他的戏份太多,不仅要说台词,还得冲锋陷阵。记得有一天他发了高烧,穿着三件大衣还浑身哆嗦,只能给他灌半瓶二锅头,才稍微暖和了一点儿。趁着酒劲上来,导演赶紧让他拍,因为拍完还得打点滴继续背台词呢。他真是用意志力活生生地把这部戏扛了下来。”到现在,《亮剑》依旧是华语影视作品中天花板式的存在,重播榜上也是高居前列,李云龙也成为中国电视史上难以磨灭的角色,被观众拿来反复咀嚼。但李幼斌一直认为是作品成就了他,拍摄辛苦,也要咬牙挺住,“挺过去,他就能成”。

2005年电视剧《亮剑》在央视播出,让李幼斌(中)饰演的李云龙深入人心。

其实对《亮剑》,他一直有足够的信心,知道这是部好作品,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这对演员来说是机遇,但我不是说自己一定要从这个角色里跳出来,只觉得因此能混口饭吃,找点儿事干就不错了。”

如今打开豆瓣,《亮剑》的评分依然高达9.5,但李幼斌说,他不太看别人的夸奖和评论,演员重要的是要有自我判断,“你把自己判断正确就行了。”他直言,自己没有粉丝,有的只是影迷。“有次我去部队,遇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说自己是因为看了《亮剑》才去当的兵,我听了特欣慰、感动,一个角色真的可以影响别人一辈子。”

坚守

好演员要有职业追求,过度炒作是丑陋的

李幼斌承认,有些时候自己想问题确实过于严格了。

《亮剑》后,观众对他的期待显然更多,也因此他对戏的选择更慎重,尤其是接戏的类型、角色性格、剧本完整度。遇到虚无缥缈没有实质意义的角色,给他再多好处都不答应。“我到底适不适合”,是他接每一个角色前的思考,也是一种重新投入戏中人生的必经过程:“得看剧本好不好,以及角色设定能不能适合我。就像我现在这个岁数,在军旅戏中只能演年龄偏大的前辈,逼着我去演个三四十岁的团长、排长,真演不了,非要往年轻演,观众是会恶心的。”李幼斌认为任何作品都该充满社会意义,且对观众有回馈:“真正的好作品是具备正能量的,必须有一股精气神儿,在作品中表演的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促使自己进步,把个人命运和作品相连,就像我们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连一样。”

“演员真的没那么重要”,采访中李幼斌几次提起。他至今将经典作品的塑造归功于导演和编剧的努力,剧本在一部作品的成功上功不可没,甚至是成功之本。多年来,他习惯拉着编剧讨论,把剧本分析梳理工作做得越来越系统、细致。“作为演员我是幸运的,幸运摊上了好作品,无论何时我都认为一部戏的成功来自于作者,当年《亮剑》最大的功臣就是编剧都梁、江奇涛;《闯关东》的成就也源于编剧高满堂、孙建业。演员不会编戏,你拿到一部作品,就想着给自己加戏、编戏,想着怎么凸显自己,不理解剧本,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不行的。”

李幼斌一直强调,在整个作品中演员并没有那么重要。(图为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图/IC PHOTO)

他感叹道,自己赶上了好世道,遇到的也都是优秀的创作者,“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这么多好的作品,在这个基底上,演员的表演有多好已经微不足道了,就更不能想着怎么用作品为自己服务了。”

李幼斌很排斥周遭将他的表演神化,说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亘古真理,他也有很多偶像,还有很多进步空间:“比如李雪健老师,真的很崇拜他,他一直坚持着认真的职业习惯,拍戏从来不耍小聪明、抖机灵,这么多年都倾尽全力,从不放松。”对于“如何做一名好演员”的问题,他心中也早已有了答案:“演员的路很长,尤其对一个男演员来说,最出成绩的可能是40岁左右,像胡歌、段奕宏都是好演员。好的演员应该以职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有职业追求,不要有了成绩就搞营销,那有啥用?过度的炒作是非常丑陋的,脸都不要了。炒来炒去的,可能几年就没了,别让自己昙花一现。”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对话】

“不可以,也不敢说是‘教科书’”

新京报:你算不上是高产,面对很多来找你的剧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毕竟多接戏能多些曝光。

李幼斌:我要那个(曝光)干啥?为了一些利益或虚的东西接的戏,拍出来自己也会毙掉。所谓的好作品,是最起码拍完了你认为它是有意义的,但这可能只是我的想法,代表不了别人。

新京报:至今很多观众还在揣摩你的表演,将其奉为“演技教科书”?

李幼斌:绝对不可以,也不敢这么说,真的,这样有吹捧的嫌疑。对演员来说,创造人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咱真的不敢当什么“教科书”。只能说我有一部作品演得还不错,留下来了,就是这样。

新京报:能将一个角色塑造得代入感极强、有血有肉,有什么秘笈吗?

李幼斌:首先要剧本写得好,演员只有作为个体参与到好剧作中,才能演出好角色,一部作品的成功绝对不是哪一个人的成功。如果真的有人说,他的表演可以弥补剧作的缺点,那只能说我没那个能耐。

新京报:你似乎太谦虚了,有些演员会因为外在的浮躁而改变。

李幼斌:是吗?大概因为我岁数大了,动不了了(笑)。其实就算我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像我这个年纪的演员,大多都不浮躁,因为我们经历过现在年轻人没经历过的历史。坦白讲,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影视行业的大环境是艰苦的,比不上现在的好条件,但就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了,最根本、朴质纯粹的东西更不能变。

“经纪公司,把年轻人都带坏了”

新京报:做演员这么多年你似乎完全不在乎外在的东西?

李幼斌:外在指什么?(记者:名气、钱财、受欢迎程度等等)我觉得这是年轻时受到的教育所决定的,(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你做了演员,就要把这个职业做好,这是很重要的。可能现在不一样了,有些急功近利,很多演员需要这些东西来武装自己,非要在这一行中蹿出来,要出名、要出人头地。我觉得很多炒作、包装都属于不正当手段,认真拍戏,有多难啊,但你得真的做到啊!

新京报:所以你看到不敬业的行业乱象时会非常痛心?

李幼斌:当然痛心,其实和我合作的(演员里)很少看到太离谱的不敬业现象,所以就不太存在愤怒。但你要说那些用特效、抠像、特写的(作品),给多少钱我也不会去。那么多老一辈的好演员给这个行业留下爱岗敬业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坚持。可能我说这些也不管用,经纪公司、包装公司把年轻人都带坏了,大家只看票房、看片酬,可能人家给一部戏的片酬抵得上100部《亮剑》的,我们那个时候不存在这些诱惑,所以现在真是不整治不行了。

新京报:你本人离这个圈子很远,除了拍戏,不开微博、不做代言、不上综艺,相信一定有很多类似的机会找过你。

李幼斌:确实有很多找来的,但我不喜欢,也不会去,演员一心演戏就行了。(综艺)我觉得不是演员应该去的地方,我不知道国外的演员去不去,但确实中国有部分演员可能别人给钱就去了。但好的演员都不大去,去了就完蛋了。比如在综艺上为了噱头费死劲演一段,演完了又怎样,该演的戏还是演不好,一看,什么作品都没有,还把风气带坏了。真正的好演员没怎么去过,很少。

李幼斌说,他是个一点儿都不凶的人。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新京报:外界传言说你“很难搞”,性格刚强,很有个性,但整个采访下来感觉并不是那样。

李幼斌:我啊,不太刚强(笑),也绝对不凶,都不知道这些对我的误解是从哪儿来的。可能以往他们总是问我些有的没的,也不知道要我说啥,比如我身上根本就没有综艺点,为什么总往综艺里带我呢?演员除了认真聊创作,对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没什么好谈的。

新京报资深记者 周慧晓婉

首席摄影 郭延冰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1.《微博看视频时提示安装不了怎么回事啊?总结很全面速看!​李幼斌:我没粉丝,只有影迷丨人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博看视频时提示安装不了怎么回事啊?总结很全面速看!​李幼斌:我没粉丝,只有影迷丨人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96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