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MBTI引起的网络飓风。
”继前段时间MBTI人格测试莫名火上微博热搜,“我们的好朋友”谷爱凌的MBTI测试结果是intj这一话题出来之后,这四个拗口的字母再次回到网友的视野,这一次,终于搭上人格测试末班车的小北表示:好耶,和谷爱凌的共同点除了每天都睡10个小时之外又多了一个。
在许多人还没搞明白MBTI的全称到底是什么的时候,intj、enfp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字母组合早已取代星座,强势霸占各大网络空间,成为新时代交友简介不可或缺的符号了。
就如同小学初中时喜欢把自己的星座写在个人简介中一样,从去年开始,在包括小红书、tinder在内的许多媒体平台上,一个人的MBTI人格类型成为许多人交朋友时的一个参考因素。
复杂程度堪比元素周期表的MBTI人际关系图
实际上,人格测试并非近两年才出现的产物:通过用“我、兔子、钥匙、桥”造句来理解自身人格的心理测试在小北还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QQ空间当中;除此之外,想必大家对“一张图片第一眼看到的是鸭子还是兔子”的人格测试也不陌生…
如果说这些心理测验的出现还只是小范围图一乐,那么MBTI才真正将人格测试变成一场互联网的狂欢、表情包的盛宴。
不同于其他人格测试,MBTI对人们进入其语境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首先,你得有耐心,因为一份测试有将近一百道题,需要耐下性子用手指戳至少20分钟屏幕,如果遇到网卡了,还可能要重头来过;
阻止我了解自己的最大因素:懒
其次,你得记性好,除了要记住自己所在的人格在事业、友情、恋爱方面的特点之外,要想看懂MBTI梗图,你还需要熟练掌握剩余15种人格各自的特点、对应名称,以及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
最后,你得会点英语,这样才能了解组成不同人格的四个字母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若想挑战自我、与国际接轨,你甚至可以选择做英文版的测试!
可以说,无论你的测试结果是16种人格中的哪一种,只要你完整地做完了MBTI问卷并能在各大表情包中混得如鱼得水,你就是一个有毅力、记性好、过四级考试大有希望的新时代年轻人。(以上纯属胡扯)
除了在各大平台上火得一塌糊涂的表情包之外,韩国甚至推出了一部以不同人格交友为看点的观察型真人秀《MBTI Inside》,将16位不同测试结果的男女聚在一个大房子里,并把同种性格倾向的人分在一个房间观察他们的交往方式。
在第一集中,I型人格(内向型)参与者彼此的相处模式就与E型(外向型)参与者表现出极大差别,前者安静局促,后者则并迅速打成一片;而后续两个房间彼此交换成员的情节更是令无数人感同深受,许多I型观众都表示“场面一度尴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韩综《MBTI Inside》截图
MBTI爆火的背后,反映出的恰恰是人们对自我的好奇,以及人格认同的需要,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话题——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人格测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外部审视自我的视角。
实际上,MBTI远不只是给人们的性格分类这么简单,要想了解这些字母背后承载的意涵,需要放眼人格测试发展的“前世今生”,并理性看待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才不至于适得其反,在探寻自我的路上反而丢失了真正的自己。
01 人格测试不止有MBTI
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和朋友归到某种“类型”里,这一习惯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根据体内不同液体的混合可以把人格划分为四种类型,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易怒型的人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拥有过多的胆汁,动作拖沓则可能是因为拥有过多黏液。这种无厘头的分类方式在今天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的人格类型测验,MBTI便是其中之一。
MBTI测试,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是大众人格测试的一种,根据个体在外倾/内倾(E/I)、直觉/感觉(N/S)、思考/情感(T/F)、判断/感知(J/P)这八个维度的得分,该测试把人们归属到16种不同的类型当中,并用不同的字母组合来表示这些人格。
以谷爱凌的intj型人格为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从反思自己的想法、记忆和感受之中获得动力(introversion-内倾),关注模式及联系和可能的含义(intuition-直觉),根据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客观分析来做决定(thinking-思考),并且倾向于有计划有条理的生活方式,喜欢井井有条(judgement-判断)。
除了MBTI这种大众人格测试之外,另一部分科学家提出了“核心特质”的说法,认为大多数人都有5-10个能够反映出自身行为、与他人关系和应对心清净的特有的核心特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容易改变的“次要特质”。
通过数百个因素分析的研究支持,他们总结出五个主要的强大因素,即“大五人格特质”: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随和性/对抗性,谨慎性/冲动性,对经验的开放性/对新经验的抵制。
虽然各种人事测试已经进行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人格测试却是最近一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人际关系运动的产物。在人事测试发展阶段,科学管理人员主要对如何高效完成工作感兴趣,对员工的关心集中在那些有助于完成工作的方面,因此出现了对灵巧性、分辨能力等技能的测试。一战期间,组织对于其成员的测试进一步延伸到词汇和智力范围。
但是,随着测试的不断完善,管理者们意识到能力和智商仅揭示出一个人的部分能力,而组织需要的是完整的人,因此对于人员在群体中的适应能力和潜在忠诚度也成为管理者关注的话题。
长期以来,应用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对精神病人和囚犯进行实验,以探究人类身上那些隐藏更深的适应失调,而这种实验也需要正常人的数据以获得某种标准;后来,专业教育者也开始对这些测试产生了兴趣,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心理学家们开始将这些测试应用于普通人群,人格测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最早的人格测试仅对人们的外向或内向程度进行评估,而随着测试内容的逐步完善,又进一步扩展到激进或保守程度、稳定性指数、满足指数等方面,并被广泛用于筛选求知者和核查组织已有人员(尤其涉及岗位升职)的工作中。
可以说,无论是MBTI还是其他人格测试,都是在“组织”这一语境下获得其意义,而所得出的结果看似是独立的个性,实则是在组织关系中的个体,只聚焦于组织所看重的个人特质。因此,“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不能仅仅通过人格测试获得答案。
02 人格测试真的科学吗?
MBTI之所以能迅速出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测得的结果真的还挺准。如果说星座听起来还有一些玄妙色彩在,那么基于心理学家的理论并以科学方法作为工具的人格测试似乎具有了现代所推崇的理性和科学精神,其可靠性与有效性自然不在话下。
但是,如果我们从“组织”的语境去看待这些测试,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标准似乎就处在了一个模糊且微妙的边界线上。
首先,人格测试人员试图把抽象特征转化为具体之物,并用线性方式去加以衡量;他们相信,这是对科学方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推而广之。然而,单是定义一个特征就极为困难,又遑论用其反面特征去进行衡量?
使这种测试更加不科学的地方在于,测试问题很难避免人们价值观的干扰。在设计问题时,测试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在特定世界的习俗和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在评估社交能力的问题上,阅读到底是不是一种不爱社交的行为?
在某些群体中,如果一个人承认自己有时选择读书而不是和同伴一起,他就有可能被评定为一个内向者;然而,问题往往是相对的,如果在一个人成长环境中阅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那么隐藏在测试里的“价值观”就会对此给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判断结果。
03 不要让MBTI限制了你对自己的想象
使MBTI测试受到质疑的原因除了易受价值观影响之外,对其的一个重要批评就在于:我们的行为和性格似乎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在父母面前与在朋友面前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如此看来,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经历各方面塑造的过程。
在这种观点下,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无法指向一个完全自主的自我,我们不得不问——我的人格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吗?或者说,存在一成不变的“人格”吗?
根据MBTI挑选适合的房屋类型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的确存在先天遗传的人格,也就是气质。“气质”是以特定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生理倾向,它们在婴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来,并且被认为是先天的。气质包括反应性(一个婴儿激动、觉醒或反应的程度)、平静性(使一个不安的孩子平静下来的容易程度)以及积极或消极情绪性,这些是相当稳定的,并可能在日后构成特定人格特质的基础。
比如,高反应性的婴儿即使在四个月大时也表现得易激动、紧张和害怕,他们对人格细小的事物都过度反应,哪怕母亲在旁边也倾向于警惕和害怕接触新事物;相反,非反应性的婴儿则非常放松,总是安静地躺着,很少哭,对新玩具与新事物都很好奇。
尽管我们都可以学着提高和修正我们的人格,但由于遗传倾向与性情的作用,绝大多数人的人格或许永远都无法完全改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分简单化地强调“基因就是一切”,后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要比先天气质明显得多。
影响人格的后天因素,可以大体分为环境和文化两大类,而环境又可以具体细分为特定情境、父母的教养、同伴的影响三方面。
“情境”是行为主义理论家的主要关注点,其行为学习论认为,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倾向于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在各自情境下分别受到了奖励、惩罚或忽视,因此不存在所谓的人格,只有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模式。
此外,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难以摆脱的最大的环境当中——也就是文化。许多人倾向于把其他人神秘或讨厌的行为归结为个人的人格特质,但实际上这些行为很可能是由文化标准塑造的。
文化是支配一个社区或社会成员行为的共同规则及社会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代代相传的一整套价值和信念体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文化提供了无数显性后隐性的规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信念,就连“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都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比如,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影响下,自我往往被定义为人格特质的集合(开朗的、有抱负的)或职业,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则常在相互关系或社会背景下被加以界定,更有趣地是,一个出生在中国的双语者在用中文和英文进行写作时,往往会用两种逻辑来界定自我。
尽管影响人格的因素有很多,但考察人格的最终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个人自己的观点开始。人格的总和是个体如何将所有的这些元素拼凑为一个生活叙事——一个讲述我们自己以及使我们经历有意义的成长故事。
在MBTI爆火的同时,也有不少反思的声音:我们到底是利用这个测试来理解自我,还是在被这个测试利用从而认定了一个想象中的自己?
除了不同人格在与人交往和自我认知上的差异之外,网友们对MBTI讨论还进一步延伸到日常生活习惯当中,原本应用于职场的测试似乎变成了另一种刻板印象的载体:理性讲逻辑的intj成了“血管里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咖啡”、刻薄冷酷的精英,infp则是无时无刻不在因为瞎想而emo的流泪猫猫头……
实际上,不管是MBTI还是其他人格测试,它们都仅仅是我们了解自我的工具,既无法代表活生生的个体,也不是用来界定自我的标签,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要由每一个提出这一问题的自己来反思和回答,而这将是持续一生的旅程。
##20220411
本期活动
你做过MBTI测试吗?你觉得这个测试准吗?你认为人格测试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吗?在留言区聊聊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心理学的邀请》。
让你豁然开朗的心理学入门经典,心理学界大拿张厚粲、王垒、蔺秀云等鼎力推荐。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观点资料整理自:
《组织人》,
[美]威廉.怀特 著
《心理学的邀请》,
[美]卡萝尔.韦德,卡罗尔.塔佛瑞斯 著
编辑:昭言 黄泓
图片来源:微博,影视剧截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
你的MBTI人格是什么?
1.《qq空间自己进不去怎么办啊?我来告诉你答案不玩MBTI的我,已经看不懂朋友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qq空间自己进不去怎么办啊?我来告诉你答案不玩MBTI的我,已经看不懂朋友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98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