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谈论大明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明朝初期的大背景,用一句话来概括。南方-地主士族挑大梁,北方汉尽说豪华语。

朱元璋是历史上罕见从南到北发动统一战争成功的帝王,大部分朝代的统一都是从北到南。

明朝一开始的政权,就是一个南方政权,因为北方已经被胡化太久了,脱离了汉人政权好几百年了,文化根基、政治根基都消失了。举个例子,明朝西北诸王的领地,从安史之乱时期开始,就被吐蕃和党项所攻占已经脱离汉人政权600年了,明朝攻占幽燕和辽东之时,这些地方已经被胡人占据500年。那时候的北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基本实现了胡化,所以那时候有一句话来形容: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明朝王师收复北方,真是王者归来。


在南方呢,因为元朝后期一直在内讧,南方处在了一种失控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任凭南方的地主豪强做大,南方的问题是要安抚各大派系豪强。所以,这里明朝有一个特色就是——藩王分封。这个已经被废除好久的制度,再次回到了明朝。



朱元璋的意思是诛灭元朝的利器,璋就是利器的意思。他创立大明的时候,北元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大的,而且北方已经胡化几百年了,所以朱元璋提出“以藩屏帝室”,就是用藩王权力来巩卫朝廷。

朱元璋这么做,并不是私心,而是那些远离汉人统治好几百年的广大北方疆域,需要强有力的人来统治,不然就会出现失控的局面。朱元璋就用了他的儿子们来镇守刚回家的偏远地方,朱元璋一共封了21个儿子为王,其中有10人分封在三北边境,和元军作战。其他11个儿子,主要被封到了中原和西南地区,没有一个王子被封在明朝最富裕、最繁华的江浙地区。说明,朱元璋并不是为了让儿子们享受,而是让儿子们去处理最难搞定的边疆之地。


朱元璋分封藩王分布图↑


朱元璋开始的时候想用武力彻底解决北元的威胁,朱元璋派徐达帅主力去大漠追击蒙元残部,但是不熟悉北方冰天雪地的明军被打败,差点全军覆没,所以不得不采取了防守态势。而朱元璋吸取了唐朝军阀割据的教训,就派出了儿子来坐镇边疆,哪怕未来造反了好歹是自家骨肉。果然,燕王做大做强后造反了,不过还不错,是一个明君。

这么做的优点是:北方对汉人政权已经远离几百年了,缺乏亲近感,需要让王室直接来抚慰有利于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藩王毕竟是自己人,哪怕最强了造反,肥水不流外人田。坏处就是儿子也有野心,儿子做大了也要尾大不掉。

朱元璋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一个皇帝,他从小缺乏亲情,所以对孩子们特别宠爱。朱元璋很能生,他按爵位将子孙分为八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对于朱家女儿也是格外照顾,分六个爵位,开国的时候,这么分封是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但是后来朱家的繁殖力太强了,到了明末年有了接近10万个亲王,这样就成了社会的沉重包袱。

朱元璋的儿子们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很多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太祖把最强的十个儿子分封在了北方来对抗元军,被称为“塞北十王”。旗帜秦、晋、燕、宁四王最强,燕王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后来有丰富和蛮夷斗争经验的明成祖,他就很明白北方的压力,所以他就迁都北方,并用全球贸易赚来的钱建了个故宫,成就了“天子守国门”的伟业!

明朝的第一个特色:藩王分封。

朱元璋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自学成才,他推崇先秦的制度,他说要“法古建邦”,“藩辅帝室”,有着强烈的家天下的情怀。分封制就是在这个家天下思想下结合当时北方刚回归汉人政权的现状做的一个举措。可惜后代没有与时俱进的改进,导致了问题出现。在当时,这个举措无疑是很适合当时的。

明成祖篡位成功后,他就对其他藩王做了约束,规定藩王不能朝见皇帝,参与朝政,不能参与地方事务,不能离开封地,相当于被软禁。



衣食无忧的软禁,也导致一些亲王无所事事,但是才华横溢无法发泄怎么办?只能用来研究学问,所以明朝出了一些很有才的王子,比如朱载堉,大家可以去了解这个人,是后来欧洲文艺界、科学界的天皇巨星,他的《圆方句股定理》与《嘉量算经》就是西方近代数学的奠基人。十二平均律理论更是西方音乐的鼻祖。

第二个特色:高薪养廉。对,就是高薪,很多人说朱元璋薄德寡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明朝开国的时候,国力很弱,那时候给一个一品官员的待遇是:100多个壮劳力驱使30头牛,在800亩良田一年的收成。这个在当时是非常夸张的一个待遇。级别最低的九品主薄,每年基本工资也有六十石米,相当于江南地主家庭一年的收入,另外还有各种优厚补贴。朱元璋是很喜欢奖励下属的,经常给予各种奖励,开表彰大会的,当时一个表现中上的官员的奖励是俸禄两三倍。后来部分官员都不好意思了,说不要奖励了,太多了。如果放在今天,大臣相当于年薪千万,这就是高薪养廉制度。

奖罚分明,奖善罚恶,这是太祖的一个特点,他非常推崇秦始皇,采纳的就是法家做法:循名责实,奖善罚恶。朱元璋的高薪养廉+高压反腐双管齐下,换来了百年清明,连清朝的史官也评价:明太祖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大明的第二个特色:高薪养廉+高压反腐。

大明的治理体系非常值得今天的借鉴,中国的大国的行政空间是由明代开始奠定,一整套治理农业大国的极为复杂、精微而成熟的制度架构,并配合一套具说服力的软性的文化,才让经历满清的摧残折腾还能不散架。

明朝的第三个特色呢,就是当皇帝真累。朱元璋活生生的把天子当做了苦力活。我们是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有双休,朱元璋可是16小时工作制,全年无休。

在胡惟庸集团试图谋反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内阁制来协助天子治理天下政务,所有的重大信息最后都汇聚在了天子一人,朱元璋体能好,身体棒,效率高,还能吃得消。他的儿子明成祖也是扛把子,也能扛得住。但是后来的子孙实在是不行了,在安逸中长大,身体和视野、见识都跟不上,只能不断的把权力分给内阁。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利。这就使它对天子权利的限定,超越了过来的宰相,六科给事中也在制度上间接起着限定皇权的作用。还有六部,对天子有封驳权。在明朝皇帝要想办点事情是很难的,因为下面的人会用各种理由来驳回,让皇帝碰软钉子,到了中期天子要立个太子也都要内阁们同意,后来天子的权力就旁落了。

遇见精明能干、体能旺盛的皇帝,能够扛得住这么累的工作,换一个稍微逊色点的天子,那就不得不需要内阁来协助,并逐渐流程化,内阁就慢慢操纵了执政权。


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虽然皇帝可以用死来威胁文官,但是文官为了图个好名声,就是不怕死,前赴后继,而皇帝撤换了\打死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统。本想威胁官僚集团的天子看到这个局面,只能自己后退了,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通过太监玩平衡了。而大臣们也很机灵,他们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放在廷议来沟通,但是廷议却不安排皇帝的出席,皇帝的知情权都被剥夺了。

明朝的第三个特色:卓越皇帝要累死,平庸皇帝被玩死

但是,天子毕竟是天子,虽然被文官架空了,但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应对策略,而且朱元璋也意料到了这个,提前布局了,这个就是——司礼监。

明朝内廷之司礼监概况简述:

明朝宦官机构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而司礼监则是24衙门中权柄最重的一个行政机构,如外朝内阁,国之重地。司礼监的权力在明朝究竟有多大呢,据明史记载:

司礼监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明史》

有此可见,司礼监几乎可以和外朝分庭抗礼,力量十分强大。

内斗是抢夺从天子嘴里抢过来的肥肉的时候才会内斗。天子不是被文官逼到了深宫,天子不是还有太监吗?明朝的太监于是成了平衡文官集团的一个势力。

明朝被黑得最厉害的就是三种人:昏庸无能的皇帝+残忍无道的太监+暴力血腥的锦衣卫。


明太祖为了方便搜集军政情报、掌控大臣们的言行,于是弄了个鸽子——“锦衣卫”。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了,锦衣卫只给向皇帝负责,并在诏狱中对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均无权过问,算是一个天子的后花园。但是比锦衣卫更牛的机构就是位列明朝十二监之首的司礼监。

明成祖以后的天子不是扛不住皇帝这个苦力活吗?所以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帮天子分担压力,由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在朝廷大臣的奏章上批红。皇帝本人每天就挑几本重要的奏章批阅,剩下大部分则由几位秉笔太监共同批阅。到了中后期,明朝天子就用司礼监来抗衡文官集团。

太监是没有后代的,皇帝是唯一的指靠,失去了皇帝的太监就是一无是处了。所以,明朝的太监再牛,皇帝动个手指头就要完蛋。刘瑾被称为“立皇帝”,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皇帝只要下个诏书,只能乖乖受死。

天子为了无法无天的官僚集团,后来又赋予了司礼监更大的权力,比如地方镇守太监、军队监军太监,提督京营等大权皆归司礼监掌管。司礼监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的大型机构,在天子的暗中支持下,太监集团的权势慢慢的压过了文官。所以大明晚期就靠魏忠贤剥削文官集团来收税。

司礼监还负责鸽子收集信息传递信息的职能,这个鸽子就是——东厂。东厂的首领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的首席担任,称“提督东厂”,东厂内部则称呼其为厂公或督主。这个就是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称呼了。


司礼监原则上以掌印太监为首,其次是提督东厂的秉笔太监,接下来是普通秉笔太监、随堂太监等,但是最有实权的是秉笔太监,因为他掌握了“鸽子”,如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就是秉笔太监。可见鸽子在大明朝也很重要。

大明朝的第四个特色:用太监集团平衡官僚集团

现在人都说西方的三权独立是多么的高明,其实这个是大明地方治理玩剩下的玩意儿。明朝实行三司分权,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这样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天子。当年明月参考的文献主要是满清人编写的。



这是故宫里陈列的朱元璋像,是朱元璋的后人藩王家里发现的。

不然郭子兴怎么会把心爱的养女嫁给他呢?大明吸取了唐朝在地方上的失控和宋朝的低效率,明朝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都指挥使负责地方的刀把子和枪杆子,这就是大明地方治理的三司分治。

承宣布政使司直接受户部管理,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全省的刑名案件,其审理权限仅仅限于徒刑以下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须报到刑部审理。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这样地方上的大权力又集中到了六部,然后六部再集中到了天子这里。

宣德年间,为了约束地方,又在上面设置了总督或者巡抚等职,用来平衡和巡查地方势力。

明朝时全国数千个县,地方上的重要事情又要汇集到中央,这样天子根本是忙不过来的,怎么办?不管也不行,管呢也无法给以具体的指示,不然不了解实情肯定也会错得离谱,怎么办?不过这个难不倒英明伟大的朱元璋:他治理地方思路是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中央政府就要充分树立起国家所崇尚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并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感知,从而建立起中央政权的精神权威——这个就是朱元璋说的教化百姓。

朱元璋是非常注重教化和仪式感的,因为面对那么繁重的地方事务,无法一一解答,只能通过一些抽象的名词,比如爱民、仁政、君臣父子这些概念予以道义上的引导。中央给以原则方法论,具体的事务由“小吏”来推进,而更下一级的乡村里的事务,则由各种“乡约”组织来实现自治。

所以,明朝是商朝之后又非常注重仪式感的朝代,每年春季的“亲耕”皇帝都会亲自耕种,向天下臣民示范勤勉、亲民的仪式。还有各种重大节日,皇帝都会带领大臣们一起来举办仪式,大明就是通过各种庄严美观的礼仪来传播中央的精神。



据说中国古代的劳动节可以追溯到伏羲时期,《史记》提到周文王每年都会进行“亲耕”仪式。是的,中国古代的“劳动节”是强制养尊处优的皇帝必须“与民同劳”的日子,这个习俗,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这也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头等大事。于是,每年这个日子,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天子都做了表率,子民们自然欢欣鼓舞地投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去。

第一个办法是用方法论和精神来指导,第二个办法是用“责任”来替代“治理”,这个就是法家的循名责实,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就拿哪个地方的官员问罪。

但是这个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考核的时候地方老百姓的口碑是一个重要的KPI,但是乡绅、豪强会左右地方的口碑评价,通过控制地方口碑来控制地方官员,所以时间久了,地方的官员就成了地方豪强的附庸,最后沆瀣一气共同蒙骗中央。

好官很多却落个差评,老百姓是很容易被收买和胁迫的,只要地方豪强花点钱,请很多人去投诉告恶状,那个好官自然身败名裂。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头痛。具体怎么做,看看今天的村官是如何收买投票就懂了,几万块就可以操纵一场选举。明朝天子该做的都做了,都被官僚集团一一破解。

后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官被地方豪强买通,于是中基层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对抗中央的收税,导致中央税基崩盘,国库空虚,国破家亡。

所以别说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只有经过圣王的教化才是好人民,不然也就是目光短浅的恶民。

朱元璋是很仁慈的,主张教化天下,他用尽了武力也没有能够搞定蛮夷,他觉得用武力是无法根治的,只能寄希望于教化。他在天下初定之时即开局制礼,为庶民百姓定乡饮酒礼、社祭礼等,亲撰对于皇子、功臣、士、农、工、商、兵各层面的教化性敕文,如"圣谕"简单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通俗到连不识字的庶民普通百姓都能懂,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朱元璋时代的教化停留在国内,后来国内太平后,明成祖把教化拓展到了全球。


如果要了解大明全球航海和全球教化的历史,我推荐几本大明全球航海纪录的书籍,《明朝初年历史》~德雷耶。《宣宗实录》.《明实录》,《郑和传》,《印度洋的贸易和文明》~查胡德理《郑和时期宝船厂最惊人发现》~王鹏翔,《商业时代的东南亚》~雷德,《1434》~孟席斯,《科学与文明》李约瑟。在这里书籍里,有系统翔实的史料证明,明朝是如何把文明和技术传播到了全球。


西方的文明史和科技都是明成祖这里拿过去的火种,明实录记载,明朝一共有2700多艘宝船满载典籍和礼物到全球进行教化天下,郑和所带领的舰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时候的宝船可以容纳几千人,相当于那时候的航母。大明舰队给全球带来了航海技术和东方文明,大大提升了世界的文化进程。宣德皇帝还安排了3000名当时的学者带着7000多种典籍,共计22000多卷,5亿多字的资料到其他国家去教化。宝船的三分之一是典籍,包括地理学,地图,农学,民用技术,军用工程,战略战术,保健医疗,城市规划,钢铁钢材,陶器,火药技术,船舶建造,密码学等全套资料。可以说是大明的全球教化,类似今天的孔子学院和援非队伍,帮欧洲走出来停滞了千年的黑暗中世纪。




开始是官方行为,后来东林党是为了走私,两个概念。买办们眼红朝廷全球贸易赚得盆满钵满,后来才把国营的船队废了,变成了私营。

在福建有一个《长乐碑》,大家有机会在看看,好像在三名博物馆,明朝在明宣宗的时候,朱瞻基已经统一了天下,目前还留有碑文,碑文说: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并且留有1418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清晰的标注了五大洋七大洲,全球地理大发现最早就是明朝的。后来大明为了教化天下,把世界地图和永乐大典都抄了副本赠送给各个国家作为见面礼。


明成祖到明宣宗期间,大明进行了全球教化运动,把中华文明的文化火种洒遍全球,剑桥大学图书馆目前还保存着当年赠送的《永乐大典》。李约瑟还记录了宋朝之前95部数学著作,其中就有现代数学的各种理论。明朝天文机构在比欧洲早三百年采纳授时历,明成祖和宣德皇帝让船队把这部历法当做国礼送给外邦首脑。郭守敬的理论被法国伟大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冠名为~黄道缩减理论。明朝的天文学家还给五大星座和太阳月亮的周期做了精准的测算,这些研究成果成就了后来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郭守敬还发明了远程内插法,牛顿把这个理论结合王文素的算术宝鉴,总结出了微积分理论。万能的牛顿和达芬奇一样,都是出色的翻译家和总结家而已,并非原创。

那时候明朝太自信了,因为实在领先太多了,就好像今天援助非洲,谁也不会担心有一天非洲会超越咱们,对吧。

所以明朝的第五个特色:全球教化的伟大探索和文明的东学西渐

第六个,我们来说说大明的货币政策,这个也是大明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白银明朝的情况是南方多北方少,农村多铜钱,城市多白银。官府发行铜钱,但向百姓征赋税则收白银,还要加收所谓火耗。官府对铜钱只发不收,对于白银则是只进不出。一旦白银紧缺,社会上都把白银藏起来,使白银减少了流通,货币变得愈加紧缺。白银货币化以及白银的无限制的大流动使得明代开始出现的东南与中西部的经济不平衡、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明朝开始的时候,因为白银和铜不够,太祖是印发了纸币,叫做宝钞纸币,并禁止白银流通。这些是为了统制江南经济,保证全国财政,平衡南北经济差异。但是明代纸币只发不收,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后来就废止了。

朱元璋还是一个财税专家呢,他为了避免下面的人小动作,发明了壹贰叁肆等记账数字。

明朝的第六个特色:纸币探索,两极分化

白银的失控也是加速了明朝灭亡的重大原因。

第七个,我们来看看明朝的科举和文人

上面说了,明朝刚建国的时候,是南重北轻,北方被胡化了几百年,汉文化都丢的差不多了,在明初科举的时候,北方的人怎么是南方人的对手呢?开始几年录取人数南方远超北方,太祖为此特意降低了北方人的录取分数线,多录北人,洪熙帝的时候更是实行南北卷,北方的题目简单,这样用来平衡南北差异。这个有点像今天北京上海的高考独立出卷。

因为科举诞生了两个群体,一个叫做生员群,这批人是因为科举竞争中出现的最低级功名者,人数众多,这批人就是落魄的文人,因为官场晋升不上去,所以走捷径,他们就放弃了晋升之路,慢慢在地方上扎根,成为乡党的一份子。一部分呢,就是投靠社党,比如东林党,成为东林党的走狗,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还有一部分则勾结流民,成了造反分子。

还有一个群体叫做山人,他们也是因为科举竞争激烈,向上升迁管道的制约,通过邀名的方式来寻找出路的群体。他们通过文字来交结官员、资本家,成了买办集团的帮凶,由于这群人一来占据着地方的骨干势力,二来又投靠买办,就成了买办集团控制地方政权的一个帮凶。

生员+山人,就成了买办集团的附庸,成了买办集团下面庞大的基层控制力量。

这就是明朝的第七个特色:落魄地方官和买办的结合

最后一个,也就是明朝倒霉的地方,那就是天灾

明朝遇见了千年一遇的“明清小冰期”,连年的极寒天气然京杭大运河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封冻状态,这个也导致了南北的割裂,中央慢慢对江南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的原因之一。地方也无法运送物资给中央。因气温下降的连带后果就是干旱,因为北方降雨区南移,导致北方很多产粮地成了颗粒无收的旱灾重灾区,这场干旱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北方的动荡不可避免。

旱灾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蝗灾和瘟疫,因为北方的人缺乏水来洗澡,容易滋生病毒,吃不饱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所以又造成了大规模的瘟疫。明朝万历年间做过的人口统计,超过了2亿人,到了清朝建立的时候,只有一个亿了,足足减少了一个亿的人口。如果没有小冰期,北方就不会造反,就不会有李自成起义,满清也未必想南下。

在这里在纠正一个认识误区,说是葡萄牙人在明朝的时候抢占了澳门,其实那是租借。葡萄牙人每月除了按时缴纳地租,各种生意更得向明朝缴纳税。葡萄牙的总督只要犯了法,还要被明军拉到香山县公堂挨板子。明朝在澳门执行严格的保甲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更以葡萄牙人为中介,开辟了到印度果阿的贸易航路,赚了不少钱。葡萄牙是在大明面前,是孙子和爷爷的关系。

5分钟,带你读懂大明史

1、 明太祖勤俭励政,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洪武之治。

2、 明太祖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把官员定义为:人民的公仆!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3、 1380年,官僚资本集团反扑,意图推翻以民为天的朱元璋,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4、 1403年—1408年,明天子命二千名学者汇编《永乐大典》,全书约3亿7千万字。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记载了华夏万年的辉煌科技成果。《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5、 1405年郑和下西洋,推出全球最领先的 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进行了全球航行。

6、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鼎盛时代的明军被官僚资本势力勾结瓦剌,里应外合之下把忠诚于天子的军队消灭,明朝天子的嫡系力量大大衰弱。

7、 1448年,存于兵部的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失踪;

8、 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9、 1450年,原本落后的葡萄牙突然发力地理大发现,突然学会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导航地图,开启了全球殖民航海时代,葡萄牙快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10、 1521年,王阳明立院讲学,1525年创建阳明书院,用六经注我,人人皆可圣人的思想给中央集权的天子集权体制带来了打击,为官僚资本集团的夺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1573年—1620年,万历三大征!万历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三场大战打击了蛮夷勾结官僚资本集团和边防势力的走私活动,巩固了中华疆土,稳固了边疆税收,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12、 15世纪下半叶,明朝天子为了打击走私,实行海禁,官僚资本集团勾结倭寇开始进犯明朝,拥兵280万并拥有最先进火器的明军拿几万非正规军队,武器落后的倭寇没办法。

13、 16世纪,以精力旺盛,勤奋工作著称的明朝天子性情大变,要不短命,要不不上朝,明朝资本主义取得了蓬勃发展,官商结合大行其道,皇权衰微。

14、 1574年到1606年,辽东总兵李成梁认努尔哈赤为儿子,扶持努尔哈赤势力统一了女真部落,并和努尔哈赤家族结为亲家,并养寇自重勒索中央财政。

15、 1604年,顾宪成等成立东林党,师承王阳明心学,东林党三君之一邹元标年轻时师从胡直,而胡直年轻时拜王阳明弟子欧阳德和罗洪先为师,发扬了王门心学,成为资本集团在朝廷的代言人。

16、 1521年,年轻力壮的明武宗暴毙!生前指挥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并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神武的明武宗让官僚资本和外敌感到

了威胁!

17、 1605-1624年,东林党人在江南财阀的支持下操纵朝政,取消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东林党不让皇帝收工商税,“朝廷焉能与民争利”,转向普通百姓苛征暴敛。魏忠贤利用忠于天子的武力系统强行向资本家收税,形势得以安宁,边患得以稳定;

18、 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

19、 1627年,明熹宗临死前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20、 1627年,维护王权制衡东林党的魏忠贤势力被官僚资本集团胁迫崇祯剿灭,最后一股忠于天子的势力,敢于向资本集团征税的太监集团被消灭。

21、 1644年,三月十四日,崇祯在大兵压境、大厦将倾的绝望中,重新收殓魏忠贤的遗骨,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并为魏忠贤立碑纪念!

22、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太监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皇帝临死前感叹“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翌日崇祯自杀于煤山。

23、 1645年,南明抵抗政权弘光政权瓦解,大量的东林党高官都投降了清朝,25万资本集团的汉人私兵投降于7万清兵,东林党势力和满清合兵一处进攻南明。

24、 满清在资本集团的内应下打败了忠于明朝的反抗势力,统一中国。满清修史,毁灭了大部分传统经书子集,并对古书进行了篡改编订成为《四库全书》,满清美化李成梁、袁崇焕、崇祯、张居正;诋毁忠于天子的太监、锦衣

卫、东厂、西厂和抵抗将领毛文龙。

25、 满清推行文字狱,用四库全书来篡改汉人经典,天工开物等科技巨作被禁止而传入欧洲,神州沉沦陷入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黑暗满清时代,欧洲开始了全球殖民时代。

26、 明末清初,以庄子学生自居的傅青主(号石道人)写《石头记》,借书以“毁清悼明,伤时骂世”,后又称为红楼梦;

27、 毛泽东倾心《红楼梦》了,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国家建设时期,毛泽东总喜欢提到《红楼梦》,并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红楼梦》,读懂了官僚资本勾结外贼对抗中央和百姓;读懂了笔杆子、枪杆子被钱袋子操纵的无耻;读懂了《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毁清悼明,伤时骂世”;

28、 2002年3月,曾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的加文·孟席斯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指出,通过研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人的日志发现,欧洲人用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图就是郑和的航海图,明朝在15世纪中叶就发现了新大陆。


小编微信88566396,​​关注公众号真理永无止境,看更多深度好文

朋友圈更精彩,公众号回复毛泽东,领取毛选等资料

1.《关于大明怎么快速西化,你需要知道这些大明王朝是如何从盛世辉煌走向日落西山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大明怎么快速西化,你需要知道这些大明王朝是如何从盛世辉煌走向日落西山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00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