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纹是中国古代陶瓷的经典常用句式,在民间也在皇室中非常火爆。
而且狮子纹的纹饰寓意非常的好寓意着:祥瑞之兆,象征权利与威严。狮纹瓷器以绘画为主要装饰形式,人们利用富有象征、寓意的狮纹图案、造型或符号表达某种生活观念和精神追求,通过象征、隐喻、谐音、比拟、寓意等手法表现出来。诸如追求幸福喜庆、多子多孙、长寿平安、功名利禄、驱邪禳灾以及体现文人的高洁情怀等。狮子纹在碗、杯、盏、瓶、罐、洗、枕、盒、香炉、动物、人物塑像等瓷器上比较常见,成为瓷器纹饰的主体内容。
中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朝代的狮子纹饰都不大相同例如:
上图这件是宣德年的双狮戏绣球纹盘。
宣德时期是一个比较鼎盛的时代,纹饰图案比较写实,狮子的毛发比较蓬松,高耸直立,脊梁起伏不平,凹凹凸凸的,爪子画的非常详实,非常利锐 ,眼睛非常大。宣德的狮子非常威猛凶恶,非常凌厉,要扑过来的样子。到了后期,爪子越来越不写实了。
宣德的狮子头、眼、牙齿、嘴,包括毛发每一笔都交待的非常清晰,而且线条非常流畅,脊背画的非常详细。一般在瓷器上出现的大狮子和小狮子是一种吉祥的寓意,就是太狮少狮的意思。在很多情况下狮子和绣球组合在一起,狮子的边上是绣球和飘带,叫做狮子戏绣球。
空白期狮子的造型又有了变化了,开始走向衰落了,可是它的纹样还是写实的,眼睛、头发、嘴、爪都画得非常清晰,画爪时包括这个肘毛都画得非常详细,狮子的尾巴一定要上扬,毛发蓬松,里面的线条都画得非常详细,特别是狮子和绣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绣球的飘带动感非常强。时代越晚动感就越弱,狮子的绘画就越草率。
到了明中期成化时写实的程度还是比较强的,只是相比宣德或空白期的狮子就弱了一些。但是这个时候它的毛发、须、筯爪,包括肘都画在非常写实详尽,线条非常流畅,气势也非常强,虽然飘带没有早期那么强烈,但这是明早、中期最早的时代了。勾勒渲染就是从明中期开始的,我们称成化时代。
弘治的狮子不是写实,但动感已没有早期那么强烈和灵动了,看上去有点图案化的感觉了,而且狮子与绣球飘带比较凌乱,绣球画得草率,而狮子呈现出弧形的曲线,爪看不到尖刺了,已成爪团了,从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断定为弘治的。仿弘治的东西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狮子的动感没有那么强。第二,仿品往往比较呆。第三,仿品绣球曲线上面的熟练程度没有真品那么强烈。
正德是明中期偏晚了,从狮子凶猛的程度、写实程度、绣球和飘带的形态来看,明显没有前朝那么写实逼真了,动感没有那么强烈了。有时狮毛画的详细点,特别是爪、身体脊背上面的起伏凸凹的那个脊梁骨,包括尾巴的飘动程度,明显没有前朝画的那么好。我们知道时代越早越写实,时代越晚越草率,特别是那个飘带就显得凌乱草率了。我们可以看到明代早期对于狮子毛发的处理和身体的比例处理还是非常到位的。
到了嘉靖,狮子又呈现出另一时代的特点来,总体的感觉就是肥胖。狮子看上去象个藏獒,身体肉乎乎的,爪根本谈不上利,没有尖锐锋利的感觉。另外,毛发也比较短,更有一些民窑的毛发看起来像一个图案一样,就像卷毛的狮子。嘉靖的麒麟也是一个肥猪。
到了万历时,不论官窑还是民窑的狮子又团又肥,完全没有狮子的比例感,而且对于刻画的具体部位器官的描写非常草率,线条也比较凌乱。这时的狮子不是戏绣球了,而是穿花了。跟嘉靖一样还是象个肥猪。它的毛发一圈一圈卷起来,四肢短而粗壮,没有利爪的那种效果。
明代晚期狮子图案用的多,但是它与前朝绘画比例相比就差得很多,这时的狮子是穿花了。
1.《狮子的爪子怎么不锋利看这里!明代狮子纹饰应该怎么把握得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狮子的爪子怎么不锋利看这里!明代狮子纹饰应该怎么把握得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02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