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我没骂过,他问我会不会骂,我一次也不会骂。(威廉莎士比亚)。

我哼了一声,微笑着向她解释。“大家都要骂,只是频率不同而已。每个人都会骂人,只是水平不同而已。

她不信,让我骂她试试看。

当时我就愣住了,这突然一下子让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你说我这心中全无恨意,没有愤怒怎么能出口成脏呢?我朋友还在等待,抱着不能再让别人多等的心理,对她说道:XXX“250”。

她表示很没劲:就这?就这?

我不忍朋友的嘲讽,也不想再骂,于是赶紧转移话题,问道:“你可别小看它,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她说不知道。

我也不清楚啊!貌似在哪里看过,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故事:什么两个儿子?什么成事和败事……我把这半个故事讲给朋友听,完了,故事也没说好。

书到用时方恨少!古人诚不欺我……

我回去赶紧补了一下“250”的来历,才发现原来它的起源有这么深厚的文化。

01 源于民间传说

话说从前有个秀才,一生都没有中举,他一生努力地想要考取功名,废寝忘食,甚至连儿子都没有。到了晚年他终于放下了,反倒喜得贵子。

秀才回忆自己一生成败,感慨万分,于是给两个儿子取名为成事和败事。从此秀才专心在家教育儿子。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我要去一趟集市,你在家督促两个孩子写字。大儿子要写三百个字,二儿子要写两百个字。”

秀才从集市上逛完回来后问妻子两个孩子功课做得怎么样?妻子回答:“他们都写了,只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人都是二百五!”

02 源于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人叫苏秦,当时为齐国效力。一天苏秦遇到了刺客,胸口被刺了一剑,当晚便不治身亡。齐王听后大怒,想为苏秦报仇,可是凶手已经逃之夭夭。

齐王想出一条计策,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鞭打苏秦的尸体,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城门口,放出告示。

告示上写苏秦是个内奸,齐王一直想杀他,可是没想到什么好办法。现在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赏黄金千两,义士快快前来领赏。


告示一放出去,果然有人来领赏,而且一下子还来了四个人。他们都坚持说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他们被带到齐王身边。齐王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该怎么分才好呢?”

那四个人高兴地说:“这好办,每个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大怒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斩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迷惑的人。



03 源于计量单位

这种说法来自于中国的货币计量单位,过去的银子10两为一锭,500两为一封,250两为半封。时间长了,民间逐渐用“二百五”(半疯)来形容那些愚蠢的人。

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法。

看了这些,我瞬间觉得骂人用“250”,却不懂其来历背景,是十分可惜的。从这些有趣的故事、说法得来一个词汇,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完)

补充:谈起骂人的话,有两句话在我脑子里一直挥之不去。



1.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围城》(太扎心了)

2.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种枇杷树。——网友(参见《项脊轩志》最后一段。)

1.《别人骂你250怎么办?终于找到答案了“250”能是骂人的话,它是怎么来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别人骂你250怎么办?终于找到答案了“250”能是骂人的话,它是怎么来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1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