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作战部队的四个事实:
1.人比武器更重要。
质量比数量重要。
3.特种作战部队不能大批量生产。
4.国家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在紧急事件发生后,不可能马上建立可以解决问题的特种作战部队。
大家好,我是小型大白鲨,接下来我们将开始学习特战分队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不是直接进入战术环境。因为我们只有对特战队员/特战分队的能力和特征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明白他们处于怎样的战术环境,他们在各种环境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并对特战分队进行任务规划和准备有充足的感性认识。
本文很长,我并不指望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消化,但是它可以作为必要的储备资料,在日后的学习中查阅。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特种部队军事职业、任务职责、技能/资格的区别
二、培养一名陆军特种兵
三、Tier3部队特战队员的共同最基本个人素养
四、陆军特种部队A级作战分遣队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要知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并不是“特别能战斗”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我们的思维不应局限于“魔鬼周”、高压训练、生存训练、高强度体能训练……这些东西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它们对于特战指挥员和教员某种程度上又是最好落实、成本最低的,培养特战队员不能只靠或者依赖这些训练,过度的注意力放在这里非常容易造成软硬件建设和其他技战术训练的不足。
提起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大家眼里(特别是军迷)最熟悉的莫过于海豹突击队,但是我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却是陆军特种部队。
我为什么要介绍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首先因为在美军SOF团体里他们确实很棒,是唯一一个在战功和对美国民间文化影响上可以和海豹突击队相媲美的(三角洲部队并不是陆军特种部队的子单位,但是却是陆特一代人努力的成果)。陆特代表了美军特种作战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政治敏感地区游击战和反游击战、反叛乱活动,也就是非常规战。最后,有太多的关于海豹突击队的书了,没有必要重复建设。
有人会说,陆军特种部队算什么啊,在越战中默默无闻,我听都没听说过,我们只听说过海豹绿面人在湄公河三角洲大显神威,伏击、捕俘,让越共寝食难安的传说。他们可在越战中拿了三枚荣誉勋章,Norris上尉渗透北越救飞行员的故事可是被拍成了电影……
而且在反恐战争时代,海豹突击队早就成了明星,也拿了三枚荣誉勋章,电视剧都拍了俩。拉登都是他们毙的。陆军特种部队和陆军突击兵加起来就拿了俩,陆军特战厉害咋没盖过他们的风头了。
对此我只能说,too young,too simple。
美国特种作战团体有个自称,叫the quiet professional(这也是一本书的名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一下这本书),是一群人的座右铭,而且正好发源于绿色贝雷帽团体。它直译过来是“沉默的职业军人”,好听点叫“沉默武士”。特战这个团体是在敏感环境作战的,低调行事是一贯作风,陆军特别重视这一点。特种作战部队官兵是warriors,而不是idol,为什么要在人气上盖过对方?军迷们总是喜欢根据因大众媒体的报道形成的印象(而不是专业的军事、历史资料)来判断特战部队的水平,可是在阴暗偏僻角落做非常之事的人,非要放在聚光灯下蹦跶,这简直是疯了。
我们回过头来说一下历史,如果说海豹突击队的历史被认为是传奇,那么陆军特种部队的历史就堪称史诗!
参加过越战的前海豹突击队队员,越战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俘营救行动的指挥者,现在的军事的作家Dick Couch上校说过:“回过头来看我在越南战场的经历,对我们海豹突击队而言,这基本上是一场直接行动战争。这是非常危险的任务,在晚上于运河两岸或者红树林里面搜索越共通常极为可怕。但是我们海豹通常有一个安全的居住营地,我们可以洗一个热水澡,吃顿热饭,如果没有迫击炮袭击,还可以安稳的休息一会儿。当我们不在战场的时候,一个基地警戒分队会保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其他美军部队的支援范围内。生活很简单--吃饭、睡觉和出去找坏人。陆军特种部队分遣队往往与山地部落居住在一起,没有我们海豹能享受的待遇。而对于绿色贝雷帽分遣队指挥员而言,他们要做的太多,不只是简单的领导自己分遣队的作战行动,我对他们和他们能够在那场战争中取得的成就表示敬畏。”
Dick上校的这番话,正是两支部队在越战战场扮演角色区别的缩影。
海豹突击队于1965年初次部署到到越南,直到1973年离开。活动范围主要为首府西贡附近RUNG SAT特别区,富饶、人口稠密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带和其他水际地区。
他们执行任务时很少受到陆军的干扰,任务形式多为小规模的突击、侦察和捕捉战俘,以及两栖作战,也有复杂的联合行动。但是这并不是远距离敌后作战。Norris上尉渗透北越营救飞行员只是个特例,多数海豹部队在当时并不是这么作战。海豹突击队人员是被借调至MACV-SOG,但并非其主力,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
正如Couch上校所言,海豹们一般在午夜前渗透,一直埋伏到凌晨,然后坐船回到基地。”
而陆军特种部队,他们在同时期其他地区做了更多的工作。
陆军特种部队是1950年代后期第一支进入越南战区的美军部队,1960年代初期在整个南越进行部署。特种部队小组作为越南军队和CIDG(非正规防卫大队)的顾问,训练和领导了MIKE部队(机动打击部队)。并且通过驻越军事援助司令部--研究与观察大队(MACV-SOG)等单位,进行跨国界作战。
1963年2月,第5特种大队在芽庄建立了永久性总部,使越南成为了第5特种大队的专属作战区。陆军特种部队最终在全国建立了大约254个前哨基地,其中的很多只由一个特种部队小组和数百名友好的当地人守卫,他们居住环境恶劣,饱受北越军队或越共袭扰。绿色贝雷帽们给少数民族山民们训练现代战争技术,把他们打造成了多达60000人的非正规防卫大队。其他的任务包括民事行动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特种部队官兵们建立学校、医院和政府大楼,向平民提供医疗服务,疏通运河。这些任务旨在夺取民心。渐渐的,特种部队关闭了他们在南越的营地,1971年3月5号,第5特种大队返回了布拉格堡。但是特种部队在越南的使命并未结束,一些士兵继续在一些隐蔽任务中作战。我们要明白,绿色贝雷帽是最好的游击战和反游击战专家,是当地军队的教员和领导者,但是他们是面向敌后和敏感环境打造的,他们也是优秀的侦察兵和突击队员!
1964年,MACV建立了一支在南越境内具备纵深侦察能力的部队,被称为B-52分队,作战行动代号为Δ,即“三角洲计划”。每个侦察分队有两名绿色贝雷帽和四名越南陆军特种部队士兵组成。1965年,曾经被交换至英国特种空勤团(SAS)的Charles Beckwith少校担任该部队指挥员,他用极为严格的手段和高标准选拔训练B-52分队,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纵深侦察能力。B-52分队在1970年解散之前,在敌占区执行了大量秘密任务 行动模式一般是渗透至敌区,几天后撤回,进行任务汇报。后来MACV又启动了类似的Ω和Σ计划。
1966年9月,第5特种大队在越南建立了Recondo(commando-reconnaissance的缩写,即侦察-突击)学校,通过三周的训练,培养美军常规单位远距离侦察部队干部,内容包括直升机插入敌后、生存、逃脱、通迅、武器训练、情报搜集和其他特战技能。美军常规单位的师/旅级直属远距离侦察巡逻队(LRRP)深受该课程影响。
在越南,越共依靠胡志明小道作为后勤生命线。这条运输线位于柬埔寨和老挝,美军在法理上不得接触。为了搜集胡志明小道上的供应情况和进行封锁作战,MACV-SOG负责跨越边境的秘密作战行动,包括大量的越境远距离侦察作战(即特种侦察),抓捕俘虏,营救作战,破袭作战,轰炸效果评估。MACV-SOG的作战小组由美国人领导,以当地部队为主,兵源临时借调自陆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海军陆战队远征军直属侦察连,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陆军特种部队。负责对胡志明小道进行秘密作战的指挥员是Arthur Simons上校,他是二战时期的老突击兵(第6突击兵营),参加过菲律宾卡巴那端战俘营的营救美军俘虏作战,后加入陆军特种部队。
1970年11月,正是Simons上校率领一支秘密突击队,深入北越,对河内以西的山西战俘营发动了袭击。56名来自第6和第7特种大队及特战中心的特战队员参加了本次行动。他们花了六个月做准备,秘密作战专家、侦察英雄Richard Meadows上尉(同样在曾经在SAS训练、作战过)负责近战方面的指导,并在行动中作为突击组长攻入战俘营。整个行动非常顺利,消灭了大批不明国籍的北越军队外军顾问,而美军无人伤亡。但是不久前战俘已被转移。
在特种部队各种各样的战例中,特种部队为常规部队提供了必要、及时的情报。同时开发了大量的特种作战技战术,现代特种侦察技战术的主要开发者就是陆军特种部队(其次才是FR,甚至连直接行动DA、特种侦察SR这些军事概念都是陆军特种部队提出完善的),而“象牙海岸行动”除了情报有误,在执行方面基本无可指责,直到今天仍是直接行动和人员营救作战的参考案例。
陆军特种部队因为在越南的勇猛作战体现出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第5特种大队的官兵获得了20枚荣誉勋章(有两枚为2014年奥巴马政府追授,一枚为2017年特朗普政府追授),第7特种大队获得了1枚荣誉勋章。美国陆军在当时十分讨厌特种部队,但是他们的勇气与战斗素养根本不能忽视,第5特种大队仅仅作为一个团/旅级单位,但是获得的荣誉勋章却远超过任何一个参加过越战的陆军师级单位!
(第5特种大队的退役陆军上尉Gary M. Rose 于2017年10月获得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1970年9月11-14日于老挝西北部行动的表现)
Charles Beckwith在战后升至上校,担任陆军特种部队学校校长,在1977年排除军内官僚阻力建立了“第1陆军特种部队D级作战分遣队”,即三角洲部队。1980年参加鹰爪行动,行动失败后建议高层成立专门的指挥联合特种作战部队的司令部,后来JSOC成立,Beckwith退役。
胸前佩戴SAS空降章
Arthur Simons上校在越战后退役,1978年,他被德克萨斯州商人Ross Perot联系上,原来有两名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员工在伊朗革命爆发前于是被扣押了,所以需要Siomons的帮助。Siomons组织了一次营救行动,最终将这两名男子从伊朗监狱释放。所有相关的人都安全地回到了美国。他在行动后不久病逝。
Richard Meadows后升至少校,也在越战后退役,后以平民顾问身份,指导初建的三角洲部队的训练。1980年伊朗人质危机发生后,在中情局无人可用的情况下,Meadows志愿潜入德黑兰搜集情报,后来鹰爪行动失败,他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安全独自撤回。他在去世前一直坚持在南美洲进行反毒品工作。
此外,他们三个人都曾在突击兵学校担任教头,并成果不俗。
到了九十年代,布拉格堡的陆军特种作战中心和学校竖立了Simons和Meadows的雕像。每一期SFQC毕业的学员,也就是菜鸟绿色贝雷帽们都要在前辈的雕像前照毕业照。
约翰·C. 弗雷德里克森在他的历史图书《美国特种部队》里写道:“他们的英勇牺牲并未被美国人民遗忘,在美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军事单位像“绿色贝雷帽”那样家喻户晓,在他们的传奇行动的鼓舞下诞生了由Roin Moore撰写的畅销书《绿色贝雷帽》;由Barry Sedler演唱的最佳单曲《绿色贝雷帽之歌》;由John Wayen担任制片与主演的电影《绿色贝雷帽》;由漫画家Joe Kubert主笔的同名漫画连载。他们可能是那场在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受欢迎的局部战争期间,美国军队中唯一一个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兵种。”
如果一个船长最大的目标是保全自己的船,那就一辈子在港里别出来
一、特种部队军事职业、任务职责、技能/资格的区别
出生在90年代后的很多年轻人多受FPS游戏或网络小说的影响,认为特种兵的分工就是按武器来的或者按装备来的,但是文艺作品只能做到对现实的部分反映,现实世界中的情况远比多数人想象的复杂。
海豹突击队的老兵说过很多的经典的话:
“绿色贝雷帽的组织结构是"A型梯队",一个单位类似于一个海豹突击排,由两名队长和12名队员组成。"A型梯队"又倾向于专业化,一个小队可能接受潜水训练,另一小队可能训练爆破,而另外一个则是极地作战专家,当然也有高空跳伞小队。而在海豹突击队,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每名海豹突击队员必须精通特战训练的所有领域。每名海豹队员都要接受跳伞、潜水、爆破和船上训练,能在丛林、沼泽、冰川等各种环境下执行各种任务。我们也更加精锐化。现役贝雷帽大约有2万人,目前我只能说海豹突击队员的人数要少得多自二战以来,所有曾经服役的海豹突击队员总数少于1万人。”----《战魂》
和空军、陆军特种部队、游骑兵(突击兵)相比,海豹突击队(SEAL)掌握的技能更为全面。尽管每个队员承担特定的职责(分为情报兵、海底作业队员、枪炮手、工程兵、通信兵),但是一旦海豹突击小分队奔赴战场,每位队员老须能够担当起其他队员的工作。一名海豹突击队军官说道:“如果我在指挥一次行动时受伤的话,其他队员可以接替我的职责,无论他是一名特种兵还是一名通信兵,他都可以接替我将行动坚持到底。而我可以来负责无线电通讯、照顾伤员或开枪鸣炮。绿色贝雷帽队员说他们也能做到,但我认为我们培养的是多面手,而他们培养的是单面手。这也许要归因于他们采取大部队作战,而我们既可以4人一组,也可以16人一个分队地展开战斗,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的能力之内承担其他任何队员的角色。”----《海豹突击队》
这两段话很有深度,颇具启发性,真的很经典,但是很可惜,这些话是完全错误的。它充满了目中无人的情绪和对陆军同行的偏见。这番话可以迷惑住一般的军事爱好者,甚至引发他们的深思,但是陆军特种部队和陆军突击兵们看了以后会跳起来破口大骂,说不定会撸起袖子要和海豹玩裸绞。
因为发出以上言论的海豹突击队员都服役于反恐战争时代前,作战环境、任务都与陆军特战的同行有很大差别,当时的海豹突击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非常规战和国外内部防御任务中去。
最关键的是,他们把军事职业、任务分工、技能/资格给完全搞混了!
现在我问读者朋友们,如果你是一名特战队员,你会如何介绍自己?
“我是某某突击队的特种兵,是特种部队军官狙击手兼爆破手兼侦察兵兼突击手兼步枪手兼通讯员兼空降兵兼潜水员……”好吧,会不会听着都很累,一听就是装兵党的腔调?
好吧,我告诉你该如何介绍。
如果你是一名海豹突击队员,那你要这么说:“我是一名海军特种作战队员/特种作战军官,我具备了情报、潜水、通迅和狙击等技能,我在地面分队运动中可以充当尖兵或后卫,我在CQB的时候可以充当破门手或者侦察狙击手……”
也就是要区分军事职业(特种作战队员)、资格/技能(情报、潜水)、在大大小小不同任务情境中的分工(尖兵、破门手)。
因为SMU和tier 3这些部队执行的任务面极为广大,地理环境充满变化,参加的战争形式各异,而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任务中各种角色也不一样,每个人要求掌握的技能极多。不像执法特警单位,可以简单的靠狙击、破门、尖兵、后卫这样根据单一的环境和任务分成职业。所以我们必须理清楚军事职业、资格/技能、任务分工的区别。
那么对于绿色贝雷帽,自我介绍会更复杂。因为海豹突击队只有两种军事职业,即特种作战军官和特种作战队员。但是陆军特种部队的军事职业,却有三大类共8种,他们分别是:特种部队军官、特种部队准尉、特种部队武器士官、特种部队通迅士官、特种部队工程士官、特种部队医疗士官、特种部队情报士官、特种部队作战士官。怎么会这么多呢?难道真的如海豹突击队的人说的那样,他们是一群单面手?
答案是,这些军事职业不是面向12个人本身的小部队作战,而是面向12个人领导数百人的游击战和反游击战环境。是的,大放厥词的海豹突击队员们很少接触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跳出小部队独立作战的思维。
我们要明白,陆军特种部队在小部队战术阶段参考的是陆军突击兵的训练模式,陆军突击兵的训练模式又可以追溯自二战时期英军突击队训练模式。秘密突击作战一直是高风险任务,从二战的时候突击队员们就强调交叉训练,每一个人都要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掌握爆破、通迅、救护技能,使分队承受伤亡以后仍能尽最大可能的保持战斗力。而到了美国陆军突击兵学校,又演变进化成了每个人都要有能力轮流担负轻步兵排里所有的排长、排士官、班长、武器班长、火力组长、前线观察员、医疗兵的角色,具备足够的领导能力。陆军特种部队训练小部队战术也是参考这些模式与理念,说白了就是海豹说的那套交叉训练与临时承担职责,陆军的人玩的比海豹早多了。
特种部队武器士官的意思不是说他一定是分队里扛机枪当苦力的,操作各种轻武器本来就是美军步兵的基本技能,武器士官在游击战环境会教游击队如何使用武器、如何建立防御,会教游击队骨干们怎么打仗,这相当于整个轻步兵营的武器教员,会带着排、连规模的游击队搞的敌人后方鸡犬不宁。医疗士官的意思也不是说分队里谁受伤了一定要他救,特种部队里谁都会TCCC,他是要负责教游击队怎么急救,他是整个游击队医疗和卫生方面的顾问,他要为全村的老乡提供医疗服务,小到拔牙和治猪瘟,大到给妇女接生和外科手术,都要做,这几乎就是个赤脚医生(其实不是医生,但有正规护士水平,具备国家认可的救护资格,特种部队医疗兵有很多真的在退役后做护士,或者深造当医生)。工程士官也不只是负责炸炸炸,这哪个特种兵不会,他要教游击队怎么建造工事、怎么破坏建筑,还要给村里修房子、修桥、修水井等民用设施,要不怎么叫“工程士官”不叫“爆破士官”,人家可是个工程师啊。而通迅士官也不只是部队行进的时候,他对着电台和上面联络“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们已到达指定坐标。”“黄河,黄河,长江收到,把你们机枪往右挪10米……”反而是游击队作战的时候,通迅士官在后方通过各种方式建立通迅中心和通迅网络,和指挥员们一起下达命令。
世界军事强国其实就那几个,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是全方位的,而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充分利用了这种优势。在美国军队里,特种部队士官只是无数士官的一员,但是当他们进入第三世界国家,实际上发挥的却是作战、参谋和技术军官的角色。绿色贝雷帽们是势如闪电的突击队员,是鬼魅无形的侦察兵,但他们也是游击队和地方部队的总部核心,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和技术专家,是带着枪的外交官。
正是因为在游击战环境下,对队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所以陆军特种部队分出了如此细致的军事职业,而职业技术训练模块让资格训练变得更加漫长而充满难度。而正因为具备高技术水平和领导能力,陆军特种部队的士官们在进行分遣队任务规划的时候,一个也不会闲着,要充当这方面的参谋,每一个都充分的参与到任务规划、讨论与准备工作中去(这也影响了海豹突击队和陆战队特战部队的任务准备程序)。面向大环境,更加注意个人技术能力的培养,分出了专门而深入的军事职业,但每个人又是一专多能。因为个人能力多样化,而使分队能力多样化,可以执行更多、更复杂的任务,而每名队员又能在不同任务中承担不同职责,这就是“武工队”与单一的步兵、侦察兵的区别。
而海豹突击队虽然自诩多面手,但其实现在他们仍然会派人参加陆军的特种作战医疗课程,获得医疗兵资格,他们仍然需要空军特种战术部队指派人员支援,啊~真是委屈他们多面手了。
最后要说的是,陆军里面7个SFG加起来得2万多人,但是里面戴绿色贝雷帽的有资格特种兵最多也就8000人,也就是特种大队多数是支援人员,戴红色贝雷帽。这个数量也不是我编的,因为ODA、ODB、ODC及大队总部就那么多,有表可查,一算就能算的差不多。而海豹突击队也做不到各分队完全精通各地形作战,还是会根据面向地域,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刻意追求全才,可能会造成什么都不精,因为训练的时间资源是宝贵的。
(和常规部队一起练习发射反坦克导弹的特种部队武器士官)
1.《美军特战小分队战术——特战分队基本知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美军特战小分队战术——特战分队基本知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1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