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消费电子》,消费担保在关注了网络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热点新闻后,调查显示“杀熟经济”已经潜入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法避免出租车旅行、旅游度假、电影预售、酒店入住等。

3月13日,在《消费电子》、消费保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就各大网络平台大数据“杀熟”事件,同步推出了一篇关于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报道。原题目为:“新用户14.9元,老用户17.9元!你也被“杀熟经济”套路了吗?”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对此,用户们纷纷感觉不可思议,部分网友也相继曝出自己被“杀熟经济”套路的截图等证据。

3月14日,滴滴出行就此文章于官方帐号发表声明。

滴滴出行在声明之中还原两个案例并声称:造成价格差异的是由于用户有打车劵,而不是作者所说的滴滴“杀熟”。见下图:

为此,《消费电子》、消费保检查了日前发布的文章,在“截图”中发现当时采用的图片确实存在滴滴出行所说的优惠券抵扣的情况。但是我们同时也测试到了排除优惠券的因素,依旧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

就用户优惠券的情况,《消费电子》、消费保质疑为何有的用户有优惠券,有的用户没有优惠券呢?是否存在针对不同用户选择性发放优惠券的问题?

滴滴还就本次报道向消费保发送律师函,认为报道内容不实,已影响滴滴声誉。《消费电子》、消费保为确保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及严谨性,3月19日下午,《消费电子》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在附近公交站再次进行测试:

Part 1

同一时间、同一App、同一始发点及终点、不同用户,价格仍存差异

测试中,《消费电子》记者随机挑选了3部手机,同时输入了始发站—“松坪村公交站”及终点站—“康佳科研大厦”,结果显示,即使算上优惠券的优惠价,3部手机显示的预估价也均不同,拼车价分别为:11.4元,11.4元,10.8元(已排除优惠券因素)。

Part 2

同一时间、不同平台、同一始发点及终点、不同用户,价格存在差异

随后,《消费电子》记者又就微信第三方、微信小程序、App三个不同平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出行的始发站及终点站皆分别为:松坪村公交站与田心酒店。但是三个不同平台的费用也大不相同,拼车价分别为:56.7元,58.2元,57.8元,从截图可以看出,拼车价格存在差异。

致电客服:“价格波动是正常的”

经过多次的测试及验证,可以发现,即使排除优惠券的因素,滴滴出行还是存在不同用户、不同平台的消费价格不同等情况。针对此番测试,《消费电子》记者致电滴滴出行客服询问事由。

在多次拨打客服电话后,客服人员给出以下说明:预估价的差异在1元—3元间的波动是正常的,并举例称他们自己打车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滴滴快车的价格是实时计费,所以价格会有变动。同时推荐关注滴滴出行的计价规则。

鉴于此,《消费电子》记者特意查看了滴滴出行的官方公布的计价规则。

在公开的规则里面可以看到,不管是按里程还是按时段收费,价格都是有固定标准的,也就是说所有用户都应该是同样的计价方式。叫车时虽然显示的是预估价,并且预估价可能会因为路况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但是不同用户在同时间、同地点的相同订单,所有会影响价格的因素也都应该是相同的,可是实际测试时却是不同用户、不同平台出现了价格差异。

对于客服所提到的用户信誉会影响价格,记者发现,只有在使用顺风车时会显示用户信任值,在使用快车服务时,并没有任何与信任值有关的提示。如果如客服所说,信任值会影响价格,却既不向用户明示,也不在公开的计价规则中显示,只在消费者质疑价格差异时才进行说明,是否存在损害消费者知情权的嫌疑呢?

那么这种情况的出现,究竟是对用户进行了区分对待还是本身的算法就有问题?据滴滴工作人员回应称,信任值以及堵车都将影响预估价和实时价格。那为何滴滴出行的计价规则中又明确说明:拼车全程一口价,堵车不加价呢?

在《消费电子》记者进行的数十次测试中,出现价格差异的几率至少在30%,而每单的价差在几毛到一块多不等,如果滴滴真的存在价格差异,我们取每单最低贵0.3元来做个简单估算,根据滴滴公开的数据,2017年全年订单量74.3亿单,74.3亿单×30%×0.3元/单=6.69亿元。

面对上述的价格差异,消费者有权知道为什么自己打车比别人贵,同时我们期待滴滴可以给广大用户一个说法!

1.《微信滴滴出行的优惠券怎么使用方法看这里!滴滴是否在“杀熟”?即使排除优惠券因素,用户价格仍不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信滴滴出行的优惠券怎么使用方法看这里!滴滴是否在“杀熟”?即使排除优惠券因素,用户价格仍不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3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