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阴谋论这个词的时候,相信你脑子里已经想起了几个形象和符号。这通常意味着“某个对象或事件”的替代解释,往往公开否定主流观点,将背后的缘由变成更戏剧化的主题。

共济会就是个相当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该组织曾与着手政治和经济的高官权贵有所牵连,旗下知名的会员甚至影响了整个西方近代史,不少人将其视为背后真正掌握全球命运的“新世界秩序”。

尽管这个说法不具备切实证据,但“新世界秩序”的概念却渐渐开始被政治学认同。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以及前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都提到过掌控权利的“深层政府”,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就任总统,越来越多的在野民主党派和社交网络组织跳出来反对执政,也使得“深层政府”演变为一种流行的公众认知。

当然,不是所有阴谋论都能影响政治塔尖,它最先冲击的还是驻扎草根的流行文化,这最终也促成了相当多文娱作品的诞生。1996年上映的电影《ID4星际终结者》,就取材自罗斯威尔市的不明飞行物坠毁事件,阴谋论认为军方掩埋了“发现外星人”的真相。而在“费城实验”的传闻中,亦有政府在研究隐形军舰的说法,《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同样出现过类似的桥段。

纵观游戏产业的历史,电子游戏与阴谋论的关联并不少见。《模拟城市》和《侠盗猎车手》中也有不少“发现外星人”的致敬场景,在此我们不再赘述。但仍然值得提及的是,历史上曾有一款“不存在”的神秘游戏同样引起过轩然大波,其背后的故事牵扯到留存于美国暗面的人体实验,人们为了一窥真相甚至不顾后果的想要重现这部作品。在此影响下,它最终化为了阴谋论的载体,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流行文化的本身。

Polybius:恐慌、利益与猎奇的产物

传闻的故事开端于1981年,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出现了一款名为Polybius的街机游戏,其名字来源于创建了“棋盘密码”的古希腊哲人。它由德国公司Sinneslöschen开发,内容则包含时下流行的“矢量画面+射击元素”。当时坊间称这款作品很受青少年欢迎,人们会为了街机的使用权排起长队,甚至大打出手。

然而,体验过Polybius的玩家却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症状。失忆、噩梦和恶心是较为常见的副作用,它甚至导致部分玩家产生自杀倾向,曾有人声称听到过女人的哭声,亦有眼角瞥到奇怪鬼脸的说法。

更为奇怪的是,似乎经常有身着黑色西服的神秘男子造访街机厅,似乎在收集游戏数据。有人猜测,Polybius恰恰是美国政府进行公众思维实验的一部分,这款游戏会使玩家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屡次出现的黑衣人显然是为了定期分析效果。

当人们想要调查背后的真相,并组成了抵制这款作品的“小联盟”时,Polybius一夜之间又消无声息的从所有街机厅撤出,至今也没有人能找到原版ROM来辨别真伪。

尽管考证起来非常困难,但可以猜想的是,这则“扑朔迷离”的传闻更像是冷战思潮下荒谬传说。一个前提条件是,在信息闭塞以及核战前的压抑氛围之下,面对政府的各种秘密实验,人们的恐慌情绪自然会与日俱增,从而为都市怪谈的盛行提供了温床。

实际上,Polybius最早的可考资料来源于街机信息网coinop.org,相关词条在2000年时才由匿名人士创建。coinop的信息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它不仅没有提供任何来源证据,其中也有一些明显漏洞——比如之前提到的开发商Sinneslöschen,这个单词就很像是英文转录成德文的结果,读起来相当不地道。

2003年,游戏杂志GamePro针对Polybius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宣称这是一条不实消息。这不报道还好,一报道反而引起了更多人关注。

随着事件发酵,一位名叫史蒂芬·罗奇的开发者,在2006年时跳出来认领Polybius的所有权。他声称自己当时正为一家南美公司工作,而这家企业希望推广一种全新的计算机图形,Polybius就是计划的雏形:

Polybius最初的表现相当不错,充满创意而且令人上瘾,但后来开发人员发现该产品会引发癫痫,因此项目最终被取消,而Sinneslöschen也惨遭解散。

尽管看起来煞有其事,但史蒂芬·罗奇之后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却露出了马脚。他的表述和之前的故事前后矛盾,其中许多信息似乎都源自于维基百科。与此同时,美国作家布莱恩·邓宁的发现更是给了罗奇沉重一击。

邓宁留意到,1981年时波特兰确实有两名玩家病倒,其中一位是在游玩《Tempest》时感到头疼,另一位玩家则是连续挑战了28个小时《Asteroids》后患上了胃病。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间FBI雇员的确造访过当地街机厅,但他们仅仅只是在调查赌博机的“作弊”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Tempest》和《Asteroids》也有着极为相似的设计,它们的画面都由矢量图形组成,玩家需要操控航天器(宇宙飞船)躲避攻击并消灭来袭的敌人,与Polybius的描述别无二致。由于图形变动频繁,再加上色彩刺眼,时间一长确实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负担。

光刺激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并非只此几例,《精灵宝可梦》就曾经引发过类似的社会事件,由于刺眼的红蓝画面高速闪动,大约有700名观众在观看剧集时出现了癫痫相关的呕吐和抽搐症状。

一个有力的猜想是,Polybius恰恰是coinop.org站长库尔特·科勒故意制造的骗局,其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吸引流量。排除那些细枝末节的证据来看,该游戏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明晰,很有可能是多起真实事件结合的结果。而科勒的创意源泉,似乎也承载着特定时期美国大众圈子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处不在的黑衣人:臭名昭著的MKUltra计划

Polybius的引入注目之处,主要集中于能引发各种症状的“思维实验”,这一背景与冷战时期也有着对应关系。美国政府为了提高谍报和盘问的效率,曾经确实推行过“大脑控制”相关的实验——历史上,MKUltra计划可能是最为臭名昭著的项目之一。

MKUltra最初并非一个成文的规定,但随着美国中情局的持续深入,它到1953年摇身一变成为了持有巨资投入的官方计划。对人类精神进行“酷刑”一直是该计划的核心思路,在项目真正解密前的24年间,数以万计的民众被当成小白鼠,药物、催眠、囚禁、性侵,不道德的人体实验一度动摇着整个社会的根基。

实际上,MKUltra计划更像是二战后纳粹思想的某种遗毒,在其全面步入正轨之前,美国政府就通过“回纹针行动”,从战犯中招揽了一批纳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二战时几近残酷的人体实验和思想拷问,也随着Project Chatter、Project Bluebird等秘密计划一直延续到了MKUltra身上。

MKUltra计划的负责人西德尼·戈特利布本身就是一名药物研制专家,当看到同僚唐纳德·卡梅隆想要利用LSD致幻剂来进行实验时,他很快就为其开具了通行证。在解密文件公开的149个附属条目中,与Polybius传闻、美国大众关系密切的就有8个涉及药物致幻和催眠的条目,它们都在社会中造成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微量的LSD(麦角酸二乙胺)其实有一定药用价值,它能够缓解疼痛、提升创造力,甚至是辅助酒精上瘾的治疗。但当摄入剂量超过100微克之时,使用者的感觉、意识和记忆在6~12小时之内便会发生变化。

因由于此,LSD也被视为某种潜在的化学武器,起初中情局只是利用这种药物来动摇苏联间谍的忠诚度,而当“实验标本”不太够用时,它们随即将目光投向了社会边缘的囚犯、精神病人、性工作者和瘾君子,这些人往往无力反抗。

不过,MKUltra计划开始被公众察觉要缘起几起特殊实验。中情局雇员弗兰克·奥尔森可能是其中最有名的受害者,他在同事的哄骗之下服用了9天LSD,随着偏执和焦虑症状的加剧,奥尔森最终从13层楼高的酒店跳下殒命。

与此同时,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也通过了一项名为“午夜高潮”的行动决议,你可以将其理解成官方“仙人跳”。政府人员将安全屋伪造成风俗场所,并预先招揽了一批妓女作为诱饵,在普通民众进入公寓后,等待着他的是一杯掺杂了LSD的美酒,以及在“单面透镜”后视奸着他们的研究人员。

过于高调的行动总归要露出马脚,1974年,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收集,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篇名为《分发LSD 中情局渗入17个地区》的报道。尽管杜勒斯在离职之前已经销毁了相关的实验存档,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曾有过被害经验的民众纷纷发声,其中也包括奥尔森的家人。碎片信息逐渐拼接成一个个切实的证据,美国政府面临着无法推脱的责任。

直到1977年,联邦政府才基于《信息自由法》公开了MKUltra的20000份文件。可想而知,欺骗与隐瞒的背后,民众的不信任才使得各式各样的阴谋论大行其道,Polybius的黑衣人就是诞生于那个时期的特定产物,它们之间同样形成了某种有趣的关联。

从以往的“目击证言”来看,黑衣人通常有着极为刻板的形象,表情木讷、语气死板,肢体行动僵硬,简直就是一台机器。传言声称他们有着某些“非人类”的一面,比如闪着光芒的眼睛,亦或是使人头痛的能力。看过电影《黑衣人》的玩家应该会有印象,这部作品的灵感恰恰来源于此。

不过,稍微解析其中的元素就能发现,冷酷的形象与MKUltra计划的特殊干员恰好对应,而头疼症状和看到光芒的视觉体验,则像极了LSD的服用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50年代正值“麦卡锡主义”兴起,社会高层开始极为敏感的打压共产主义者,这与中世纪的“魔女审判”非常相似,许多人会在缺失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他人的叛国行为,最终使得人人自危。事实上,就连政府、军方的内部人士也无法相信自己人,暗中调查的“特派干员”无处不在,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黑衣人的说法。

空军上校乔治 P·弗里曼的证词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他声称曾有神秘人士假冒空军军官进行执法活动,主要集中于人们“目击UFO”的言论管控。某种程度来看,确实有专员在帮政府掩盖不为人知的秘密事件。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亦真亦假的事件逐渐褪下了严酷和神秘的面纱,众人纷说的阴谋论如今也套上了一层娱乐色彩。

尽管Polybius本应当是一款不存在的游戏,但它在流行文化上同样留下了许多印记。《辛普森家族》就出现过这款游戏的致敬画面,而动画中几个“美国政府资产”的大字,也流露出浓浓的讽刺意味。此外,2017年播出的科幻黑色喜剧《Dimension 404》曾将其改编成剧本主题,而博客网络Radiotopia则将虚构人物和真实事件融合,从而开启了一档故事节目。

有趣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间,某些偏执的开发者甚至试图去根据描述来重现游戏的形态,PC、Atari 2600和PS4上都能见到相应的伪造版本(当然它们不具备传闻中的能力)。——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或许也成为了反思荒诞、恐怖过往的一种形式吧。

1.《侠盗猎车手英文怎么写看这里!美国阴谋论的背后,曾有一款“不存在”的电子游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侠盗猎车手英文怎么写看这里!美国阴谋论的背后,曾有一款“不存在”的电子游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4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