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游词:00后经常被圈,你在b站刷过这样的00吗?这篇文章以00后求爱视频的例子展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求爱,求爱,求爱,求爱,求爱,求爱。)
继交友软件之后,最近又流行起了一个找对象新工具:求偶视频。
自去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在B站上发布「求偶视频」,频出播放百万、千万量级的爆款,就算新账号的「小透明」,求偶视频也有10-20万不等的播放量。
2021年11月,@我才不是猪U 发布的视频《B站的各位单身男同学听好了》,不仅收获上千万播放量,最高时还登上全站排行榜第2名。
(图片来源:B站UP主@我不是猪U)
在这些求偶视频里,年轻人借着整活玩梗的名头,正儿八经地征友找对象,俨然一副有「社交牛逼症」的样子。
但矛盾的是,不少观感活泼开朗、对着成千上万的陌生人表达自我的UP主都会在视频的标题或自我介绍中提到自己是「社恐」——社交恐惧症,通常表现是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等等。
UP主们口中的「社恐」,似乎并不是借口。中青报在2021年11月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回收到的4854份有效问卷中,80.2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比如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会感到紧张尴尬;在社交场合,会感觉到不自在。
从求偶视频来看,年轻人就像患上了「社交分裂症」,一面社恐,一面社牛。两者看似相互对立,实际却是年轻人的一体两面。
一、B站被00后玩成「世纪佳缘」
求偶视频,顾名思义,即用视频找对象。
视频内容大致为自我介绍和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自我介绍通常包括年龄、星座、MBTI、身高、体重、目前就读学校、专业、兴趣爱好、目前所在城市等等。有的UP主甚至会360度展现自己的样貌与身材,也有的UP主会简单介绍自己过去的情史、家庭环境等。
在@我才不是猪U 发布的求偶视频下,密密麻麻累积了接近7万条的评论回复。其中不乏“B友”们“心动”的痕迹。比如一条点赞10w+的热评看似愤怒,实则峰回路转:「真不明白这么年轻可爱的女子怎么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道德在哪里,尊严在哪里,微信在哪里,地址在哪里?」
上个月,UP主@宵衣旰政发布的视频《清华理工男卑微求偶》再次引爆B站。有爆款先例在前,如今在B站上以交友、找对象为目的发布视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UP主@咪猫崽子更是直接把本人的院校、QQ号打在了视频标题上。视频拍摄于宿舍一角,被勉强当做背景板的白墙上还拥挤地挂着五颜六色的卫衣、包包。求偶女生的念白诙谐有梗,颇具B站特色。先说求偶标准:「我对男人的要求不高,身高……1米8以上就行」,再来介绍自己:「我的优点是幽默,爱搞笑」,「缺点是我爱吃,爱喝,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图片来源:B站UP主@咪猫崽子)
纵观这些求偶视频,主要有3个特征:
1. 高校出身,众生百相
求偶视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身高校,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不一而足。点进他们的个人主页,就能进一步看到他们日常上课、吃饭、在宿舍上网课做ppt的vlog。这些还沉浸在校园生活中的年轻人正处于最渴望爱情,也最有精力探索亲密关系的年纪。
2. 00后,想谈专一的恋爱
主动“破冰”的年轻人,大多三句不离年轻、星座和MBTI。
求偶视频的年轻人也一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求偶者们」,大多是差几岁就要被判「早恋」的00后。他们会主动交待自己的「硬件」和「喜好」,也会比较详细地罗列对理想对象的期望。
比如UP主@__轨_迹__就表示自己是非常专一的,不喜欢爱玩、爱约的人;希望对象是“江浙沪的,离得近一点”“身高173以上,如果能高就高一点”“适度颜控,适度适度,没有很夸张”“比较喜欢运动型的,但没有也无所谓”“人品是最重要的”。
3. 人均社恐
绝大多数积极参与求偶视频互动的年轻人,他们玩转B站,却个个自称「社恐」。
不管是在标题,还是在视频中,本人「社恐」的声明总是第一个被打在公屏上。例如:
- 【求偶视频】社恐女大学生来啦!跟风赶个末班车
- 【求偶视频】中大21级社恐女大学生的求偶视频,赶个末班车!(环境嘈杂
- 社恐女大学生的求偶视频
- 这是一个社恐的求偶视频
- ……
如果视频热度不断攀升,不少UP主还会向热心转发的网友们恳求:
- 「请不要再分享我的视频了!」
- 「孩子怕被熟人看到!就希望小范围被看到!」
- ……
二、「社恐」与「社牛」的冲突
或许是因为“社恐”,很多求偶视频都拍摄于高校里比较隐蔽的一些场所:无人的宿舍、和饭点错开的食堂、下课后的实验室、夜跑回寝室的路上……
有的UP主还会在视频中表示:自己平时性格极其内向,是鼓足了勇气才选择避开旁人拍摄求偶视频的。如果在拍视频的过程中听到旁边有声音,还会紧张地停下来,不敢开口说话。
然而这一切关于「社恐」的声明,都显得和「求偶视频」这一载体本身有着莫名的违和感。
很多人质疑「求偶视频」的初衷。与之相关的讨论也溢入了诸如微博、知乎等等社交平台的讨论中。以知乎为例,有类似「为什么b站突然出现了这么多的大学生求偶视频?」「如何看待b站近期出现大量求偶视频」等提问。
有答主认为这些求偶视频带有玩梗的性质,UP主「以一种非常正经严肃的口吻说着一些很风趣幽默的话”」,建议大家不要信以为真;也有答主认为不管是真是假,「都是互联网多样性的一种」。
这些半信半疑的观点并非毫无道理。在B站这样一个公开的互联网社区发布求偶视频,就意味着有可能会受到成千上万人对于出镜人的观看甚至审视。如果UP主真的对线下面对面的社交感到恐惧,那为什么又有勇气把视频挂在公域广场上呢?
不过,如果进一步深入挖掘00后拍摄求偶视频的心理,会发现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质疑背后,实际上暴露了部分人对00后的误解。
人均(自称)社恐的00后,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注意力过敏,更不是生理层面上的交流无能。「社恐」只是他们眼中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方式。
只要连上网线,他们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社牛」。在互联网浪潮的最前端,他们对群体交流、对自我表达,都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而这,就是人均罹患「社交分裂症」的00后。
三、00后的「社交分裂」
所谓「社交分裂症」,是一种根据所处空间、所面对人群不同,社交状态就会随之发生突变,甚至于产生两极分化的病症,多发于现生不适、冲浪不停的00后年轻人。主要症状有:
- 熟人面前岁月静好,上网立刻鬼哭狼嚎。
- 线下面基唯唯诺诺,线上论战头头是道。
- 校友群里隐姓埋名,互联网上大杀四方。
朋友圈和微博的状态差别,可以算是一桩典型的「社交分裂症」案例。
相较于微博,微信是一个更封闭、更依赖于现生社交的平台。要是哪天半夜睡前emo在朋友圈高喊一句「人生不值得」,指不准第二天你香甜一梦醒来时,辅导员就已经私聊轰炸27条心理按摩小tips了。
也因此,年轻人在朋友圈中能够表现的人格,基本无法脱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但微博因其话题、广场等开放属性,年轻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社群。他们对熟人圈子严防死守自己的微博ID,就是为了尽情享受作为一名互联网表演艺术家的自由。
「社交分裂症」过于普遍,年轻人早就习以为常,自嘲的段子更是张口就来,按斤批发。可追其源头,到底是什么使「分裂」成为大势所趋?
原因之一,是线下联结的弱化。
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时发生的,还有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祖辈的单位化社区生活已不复存在,原生的亲族网络也逐渐式微。出生于市场经济时代、纷纷涌入大城市求学和工作的00后,对熟人社会知之甚少。
他们所熟悉的社交模式是短暂的、陌生的、功能性的:把配餐放在门口的外卖员、询问手机尾号的网约车司机、每个月来合租房打扫两次的阿姨……
早在1951年,德国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就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原子化的个体」是孤独的、埋头于物质享受的、完全「私人化」的,这样的个体普遍存在,并且每个个体之间没有强有力的联系。
从这个视角看,「社恐」几乎是被刻在了00后的基因里: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弱关联,面对拉近距离、加强关联的举动或需要时,自然难免感到害怕,甚至焦虑。
而另一边,线上联结正在为传统社交的缺失进行代偿。
但这种代偿方式并非简单地将线下社交复制到线上。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人际交往的规模和形式都是由媒介塑造和控制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在每一次媒介技术革命之后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求偶视频为例,如若深究,这很难说是00后对线下相亲的一种线上复制。反而是「找对象」这件事本身,已经被线上互动视频的媒介所改变。
我们看到很多00后的求偶视频都非常生活化,拍摄时不挑背景、不打灯光、不找角度、素颜上阵的不在少数。对于他们而言,视频化的表达更自然、更亲切,甚至更能够解放天性、透露真我。但在线下联谊的场景下,这些年轻人想必很难如此自在。
这一方面是因为00后早就习惯了镜头的存在。他们同时作为观看者和被观看者长大,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定律于他们而言就像地心引力一样铁证如山。面对镜头,他们全然没有上一代人的怀疑、不适和躲闪。相反地,似乎只有隔着镜头,他们的表演才能如鱼得水、浑然天成。
这也从另一面解释了视频作为媒介方式的影响力。当它最初介入人们的生活时,镜头被视为一种入侵日常的异物,背后未知的观众使人恐惧。但随着时间推移,镜头对新一代人而言反而成了一种提供安全感的屏障。观众实体的消失让他们能更自如地在镜头前、在成千上万人的屏幕上展示自我。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1981年提出的「拟像论」就试图解释这一现象:「在现代生活中,影像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实物却不再是真实的存在。」视频这种可被无限次数观看和分享的媒介,也许比面对面交流更顺应00后对社交、对世界的认知。
而今他们对于视频的应用也早就波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求偶到求职,从知识搞笑整活,00后对影像的感知和运用能力,要远超那些出生在信息时代到来前的世代。也因此,视频里的他们在世人看来,仿佛表演欲一流的「社牛」。但于他们而言,这也许就是最普通、最日常的自我表达方式。
但这也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今天的00后,是否真的需要传统的「现实」社交才能获取生活的意义?线上社交是否能为00后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
或许,00后的线下「社恐」与线上「社牛」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比如许多00后求偶视频中,UP主都会提到「能接受异地恋,但最好能在同一个城市」,这样「有机会可以线下面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毕竟,从影像传讯到肉身对峙,只有一屏之隔。而「社交分裂症患者」,也许只是在这个社交泛化的时代,选择了将「社恐」/「社牛」的切换键,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
作者:菜乙几 郑晓慧;编辑:唐也钦;公众号:塔门
原文链接:
本文由 @塔门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1.《手机怎么把qq弄成链接?总结很全面速看!在B站找对象的00后,得了「社交分裂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手机怎么把qq弄成链接?总结很全面速看!在B站找对象的00后,得了「社交分裂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6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