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06336038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刘吉吉照片魏志阳
越王九泉、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同样,越王剑也广为流传。(莎士比亚)。
作为中国古代兵器中的一个传奇,越王剑也与其产生之地越国,这个东夷方国的兴衰故事一起流传了两千多年。绍兴博物馆内就有三把越王剑,它们属于同一个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王。这一期,就让我们在三把越王不光剑中寻觅这段由盛而衰的越国秘史。2000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世居于今浙东地区的於越民族迅速崛起,并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即越国。
2000余年后的越地,这个崇拜飞鸟的民族、这个曾雄霸一方的国家已不复存在,唯留下无数传奇轶事在如今的绍兴城内流传。
历史上的越王句践(“勾践”,亦作“句践”,在古代通用)是如何治国的?越国为何大造越王剑?越国兴衰更迭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
不光,是句践的玄孙,也是越国在位最长的君王,如今,他生前使用过的三把青铜剑正躺在绍兴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讲述着这个2000余年前的浙东国度那血雨腥风的兴与衰。
5月24日,记者走进不光剑所在的绍兴博物馆,听副馆长娄烈讲起了这段不为人知的王朝故事。
三把不光剑可以在绍兴博物馆一层的《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内看到,三剑都是青铜材质,形制相近,都是圆管状剑柄,扁平圆剑首,但剑名和剑身上的铭文内容有所不同。
越王嗣旨不光剑,全长67.3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3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修长,纵中起脊,近剑锋段的两侧从刃略作弧收,菱形薄格,剑格两面有鸟虫书铭文:“戉(越)王,戉(越)王”,字错金;“台(嗣)不光,旨(稽)不光”,字错银。剑首底面边圈还有12个鸟虫书铭文,字错金错银间隔。据董珊先生考释,或为越据茅山取吴地,越据琅琊取莒地之意。
越王者旨不光剑,全长51.4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厘米。剑身前半部分略作收狭,后半部分宽度均等,锋刃尖利,菱形薄格,剑格两面错金鸟虫书铭文:“戉(越)王,戉(越)”和“者(诸)旨(稽)不光,自乍(作)用僉(剑)”,笔画细如发丝,字迹清晰流畅。中空圆管状剑柄,原剑首或为其它材质(如玉质),可插装,现已缺失。剑的青铜质地甚佳。
再看越王不光剑,全长59.5厘米,身宽4.7厘米,柄长9.2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纵轴起棱脊,腰部靠近前锋段的两侧略作弧收,菱形薄格,剑格两面鸟虫书铭文:“戉(越)王,戉(越)王”,字错金错银间隔;“不光,不光”,字错银。剑首底面边圈共12个鸟虫书铭文无考释,4字错金,8字错银,一金二银间隔。
“从铭文中可以得到,三把剑同属于越王不光。”娄烈说道。既然为一人所用,为何剑名各异,不同的剑名又在表达何意?嗣旨、者旨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些“不光”的前缀传达了不光在称王前后的不同阶段。
者旨实为“诸稽”,是越王氏姓,不光是名,所谓“越王嗣旨不光”指的是不光为王位继承人,但尚未即位。“越王者旨不光”指的是不光已为王,并使用了全名,而“越王不光剑”则为不光称王后期,铸造时间略晚于“越王者旨不光”剑。
铭文上的鸟虫书又是什么呢?娄烈表示,这应该是於越民族的一种独有的文字,有文献称“越人说鸟语”,而在中原地区看起来多少有点奇怪的越王们的姓与名或许也是这类奇怪的民族语言的产物。鸟,也是於越民族的崇拜之物。
“目前已知的不光剑约有30把之多,分布于国内外,有藏于博物馆中的,也有流落民间的。”娄烈说道,馆藏的三把剑也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从民间征集而来的。
不光是何人,与句践又有怎样的亲缘关系?其实,他是越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王,也是见证越国兴衰转折的王。
不光,也称翳、不扬,越王州句之子,越王句践之玄孙。公元前411至前376 年在位,共36年,是越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王。不光处在越国由强盛到逐渐走向式微的转折时期,他继位后的前期越国依然强大,曾伐齐、灭缯,与中原强国抗衡。但在列国之间的长期博弈中,越国既受外部势力挤压,又有吴地不稳定的困扰,种种危机使越国开始出现向南退缩的迹象,不光称帝的晚年,也就是公元前379年,越国将国都从琅琊回迁吴地,不久又发生宫廷内乱,越王不光被太子诸咎所弑,随后又接连发生弑君事件,使越国内部元气大伤,显现出衰落征兆。
但越国的光景并未就此走到了尽头。
内乱之后,国人拥不光之子无颛为国君,在其长达八年的执政时期,拨乱反正,安定秩序,使越国社会逐渐走上了复苏之路。到了无颛之子无彊为王,越国又重振霸业雄风,主动进犯齐、楚大国。正是在无颛、无彊父子在位时期,越国重新强大,位列战国前期四大强国之一。但历史终究是残酷的,并未眷顾这个地处僻远却心系中原欲争一席之地的蛮夷之邦。最终,越国被楚国打败。公元前222年,秦降越君,置会稽郡。
而在这三把历经几千年的利剑中,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历代越王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骁勇善战,保卫疆土的雄姿和视图一霸中原的野心。
在越王剑的发展过程中,不光以前的越王剑形制基本上是宽格箍茎剑,不光以后出现了菱形薄格剑,也就是这三把不光剑的样式。
至于不光一人何以有那么多的剑?娄烈的猜测是,不光在位时伐齐灭缯,有较大的军事动作,兵器较多,此外,青铜剑易断,青铜兵器在南方潮湿的环境里也易生锈,所以,会有备用,一王往往多剑不足为奇。
而在诸多越王剑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句践剑了。那么,越国为何要铸造如此之多的越王剑?这就要回到句践执政的时代了。
春秋战国时期,世居于今浙东地区的於越民族迅速崛起,并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即越国。据相关史料记载,越国自允常时拓土称王,其子句践继王位后,建都大越(今绍兴),在与强邻吴国的较量中一度受挫,为了振兴越国,实现大邦之梦,句践与他的大臣们实施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和勤耕备战复兴方略,一举吞灭吴国,旋又逐鹿中原,迁都琅琊,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其中,为铸造高质量的青铜剑投入了大量精力,终于打造出技术领先、工艺精湛越剑,其越王剑最负盛名,被誉为“百兵之王”。
从形制上看,越王剑基本大同小异,都是短小精悍的。这是为什么呢?
剑在商周已出现,但很短小,不作为主要兵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地区才开始盛行青铜剑,为了增加长度而又不易折断,还能保持锋刃犀利,就发明了一种“复合剑”,即剑脊与剑刃的铜和锡配比不同,并分两次浇铸合成,以此解决前面所说的技术问题,这在几千年前已算得上是逆天的高科技产品了。为什么吴越人喜欢用剑,这要从地理环境说起:
南方多沼泽、湖泊,可用来作战的场地少,空间小,往往短兵相向,长兵器用途不大,需要便携式兵器,北方中原地区,平原为主,作战空间大,兵器多长矛、戈、箭,以正挫为主。此外,春秋伊始,随着步兵、骑兵兴起,车兵开始衰落,士兵的武器装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作为传统车战武器的戈等逐渐被适用于近战的青铜剑等武器所取代。
青铜多产于北方,但地处南方浙东地区的越国在铸造越王剑时仍用了青铜材质。这其实是有主客观上的原因。
娄烈告诉记者,绍兴有铜矿资源,有铸造青铜兵器的基础,但与中原相比资源还是有限,句践铸造青铜兵器是为了提高军事实力,进而也把大量青铜资源聚拢到绍兴一地。
越王剑的纹饰之谜也不乏争论,特别是越王句践剑,有的说,它的菱格纹饰与千年不锈有关,有的话,仅仅是装饰的花纹。除了那把大名鼎鼎的句践剑,另一把比较有名气的越王剑当属浙江省博物馆的“越王者旨於睗剑”了,从越王的辈分而言,浙博的这把属于不光爷爷的爷爷所有,也就是越王句践的儿子所用。
尚未破解的还有越国兴衰的两个关键节点。越国始建于何时,从何时开始称王,又是到谁之手后没落灭亡的,目前也并未有一个确切的论断。这个曾雄踞浙东大地的国度的神秘面纱仍待未来进一步解开。
这些为了铸造越王剑的青铜材料从全国各地齐聚绍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促成了后世会稽铜镜在绍兴当地的兴起和繁荣,这或许也是越国的王族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意想不到的的文化财富吧。
1.《在位最长的越王三把剑名不一 暗示一个东夷方国兴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在位最长的越王三把剑名不一 暗示一个东夷方国兴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70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