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郑熏晚上8点今天
违背三国志
徐言
我偶尔会想到一些不为人知的新奇事物,改写三国历史,这就是我一天晚上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具体是哪个夜晚,我肯定是记不清了,因为我当时还不是很重视这个想法,只是在 大二时有空写了个开头,然后就几乎停滞着没再动笔。但后来,随着周遭生活一系列的
不如意不得志,我开始寄希望于这本书。
当然,不是说我一定要靠这本书获得怎样怎样的名利,虽然追逐功名利禄,是人之 本性,但一死之后,下葬的地方不过一个床这么大,即便有天大的财富,也会被时间回收,被大地母亲收回。因此,我写这本书,更希望的是百年之后,我郑勋还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个印记,留下一个名字,就好像书中那些三国英雄人物一样,即便消失了1800 年,还有人记得他们,我在以前的作品《洒家之言》中,也有提到过这种想法,人生一遭,苦长苦短,若能给世界贡献些什么,给世人留下些什么,也算是不虚此生。倘能如此,魂而有灵,百年之后,我地下有知,也足可欣慰矣!
好,唠叨到此为止,现在我整体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逆三国志》。
本书的每一卷正文章节,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正篇内容、郑勋曰、参考史料。
正篇内容是核心内容,这没什么好说的,不过这个“郑勋曰”,是我自己想出的一 个看点,通过为大家分析情节、讲述虚实、穿插知识、点评人物等,能让大家更好地阅 读这本书,起到辅助阅读作用。可以说,要是没有这个“郑勋曰”,本书的精彩程度和 核心价值会大打折扣,这种自写自评的模式,以后会不会是一股潮流呢? 至于参考史料,每一卷的最后,我都会为大家呈上一些参考史料,一则能便于大家 直接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我虚构的,并且印象更深,二则也是本书一贯坚持“以 史料为基础”的体现,三则便于大家查阅相关史料的出处(有一些太长的,我会把中间 内容用省略号代替,以免看起来冗余),学到更多。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正史,而非演义,本书的一大原则就是以《三国志》(包含裴松之注)等正统三国史书史料为脉络根据,与《三国演义》区别开来,没有抄袭《三国演义》,比如刘关张不会是义结金兰的兄弟,诸葛亮也没有借东风,呃,当然,参考史料也不会把很多非常细节的东西都给列出来,比如谁谁谁字什么,哪里人,这些就不 单独列出来了,因为其实很没必要,而且会让没意义字数大大增加,这样出书的花费会 白白变多,真要说贵得有实际意义的话,其实也无所谓,但要是贵了效果还不好,大家 看得还不喜欢,那我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啦。 所以,我认为必要的参考资料,都会放上,冗余的,就不必重复提起了,总而言之, 每一卷内容都由这么三部分组成,应该是比较全面了。
当然,在写每一卷的时候,都真心不是好写的。我在写这本书时,遇到的一个大问 题就是,《三国志》是纪传体,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各自的卷章内是主角,而本书是运用 各个史料,因此,就无疑会出现一个问题:一则史料是一个主角,那么同时整合多个不 同人物的史料,编写成一个合理的故事的话,就容易产生主人公错乱的感受。如何把这 种带有多个主角的史料镜头,给处理成客观的、流畅的、不矛盾的、一气呵成的故事顺序,是令我一直以来都很头疼的。 当然有读者朋友可能会说,那《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呀!确实如此,但很不巧的是, 《资治通鉴》虽然是编年体,但它是伟大的史书,而不是一本故事书,因此司马光并没 有去解决这个问题。何况它记载的历史,足足跨越1300 多年,三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摘录了每年的大事件,蜀汉这里提一下,曹魏那里提一下,忽然又转到东吴那里去了,而每则史料之间的过渡和时间跳跃是比较生硬的。至于其他的三国史书,由于本质上都是史书而非故事书,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也鲜有受益。
不过,如果说自古至今,有谁确实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话,我想就是罗贯 中老先生了,《三国演义》对本书的帮助也确实不小,不过依旧有两个问题。 一是《三国演义》乃是正写,而本书是倒写。正写的时候,很多逻辑并不用自己再构思, 因为历史摆在那里,但倒写不同,倒写历史,就是在挑战历史大背景,很多前后因果需 要自己绞尽脑汁去构思,才能自圆其说。这点上,罗老先生是帮不了我了。 二是《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关张、诸葛亮、姜维等为中心,对于魏吴两国, 没有很细地写,而本书中三个国家的剧情比重,基本是相等的,对每个国家的大小事件, 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当然,我绝不是借此说本书比《三国演义》好,我哪敢跟四大名 著相提并论?我只是想说在这个方面,本书有更多的困难之处。 本来这本书我是按照文言文来写的,但由于担心这样会提高阅读难度,且自己水平 又不过硬,后来还是改成了介于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类古文,以求在古文的古朴素雅 和白话文的通俗易懂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不过呢,我终究只是个爱好者,而不是学者,古文水平也很有限,很多地方难以处理, 因此有些地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或许会有点困难,这点需要事先跟诸君说明。 我是个公允的人,本书有长处,自然不假,但我也不能像很多书籍作者一样,光扬长避 短,却遮遮掩掩,隐藏缺点不说,我认为那不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心态,毕竟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啊哈,我说得太大了,国家的事,暂时还轮不到我操心呢,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这尚在修身,家也没有齐,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那就更遥远啦。
唔,差不多先这样吧,要是再喋喋不休,误了大家观文,可就不好,关于本书更多 的一些想法,都散布在各卷的“郑勋曰”中,读者朋友们可以自行挖掘。现在,有请诸 位入场欣赏!
第1 卷 晋朝分崩国三分,天下纷纷曹刘孙
(公元280 年—263 年)
远来游子过南山,喟然叹望楚江。欲取长萧吟兴亡,忽见满江红,不语一言空。且
解白衣倚阑珊,斟酒再敬苍松。独醉拔剑舞朦胧,古今多少事,尽在不言中。
——《临江仙·游子吟》
郑勋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诚不虚然。晋于淝水大破前秦苻坚,逐 渐收复河山,五胡乱华从此告终,却不料仅仅数十年之后,司马氏诸王见皇帝司马衷戆 愚劣弱,无人君之器,于是纷纷觊觎皇帝之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又惹起一场八王 之乱,涂炭十余年,国势衰微,百姓怨号,嗟乎忿忿。幸得司马衷早亡,新皇帝司马炎 继位,颇有英主之能,八王之乱于是平息,后改元太康,一时之间,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号为“太康之治”。
却又不料司马炎此人,以为八王尽灭,四海晏然,天下从此太平无事,于是逐渐怠 惰政事,荒淫无度,以至上下相欺,横征暴敛,民怨四起,复有大乱之征兆。 终于,咸宁年间,归命侯孙皓举兵于扬州,践阼称帝于东南,建都邺城,国号曰大 吴。自八王之乱后,中夏再起荡漾,九州黎民百姓,不知命在何时,唯有英雄文武之人, 意欲虎视山河,气吞天下。
却说那吴帝孙皓之父孙充、叔父孙璠,都曾于江南起兵自立,后皆兵败被杀,因此 孙皓深恨于晋朝,早有不臣之心,及称尊为吴帝,立即改元天纪,与晋朝分庭抗礼。 然而孙皓此时仅得天下六分之一,尚且势单力薄,晋帝司马炎闻皓叛变,下诏水陆 兵马大举讨之,总计六路伐吴。晋大将军司马伷、征东大将军王浑、辅国大将军王睿三 人各统兵甲水军为先锋,余军为后继,直逼建邺。
局势在危,孙皓欲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乃用胡冲、薛莹谋策,将计就计,伪书请降,向晋朝伐吴三将各发一份,令三将争伐吴之功,自相内乱。三将果各生猜忌,王睿王浑竞相争功,互不听节度,孙皓又遣使赍送印玺给司马伷,三将于是争执嫌隙,仇嫉更深,晋军因此大为分裂,王浑军中何植、孙宴等携印节,集兵马投奔吴军,吴国得以有残喘之机。
晋军虽锐气受挫,犹有王睿水军,舳舻千里,布满长江,孙皓深为忌惮。王睿进兵东下,一日行军,梦悬四刀於其上,甚恶之,言与左右,众以为不详,行至牛渚之际,忽报游击将军张象引水军万余,亦归降于建邺,受封将侯。王睿大惊,深惧吴人从张象处问得本军虚实,于是暂时后撤武昌以西,遣王恒等将领攻击城池,幸得吴将吾彦死守城池, 与将卒歃血为义,誓不降晋,又有吴军都督蔡机者,督沿江守军凡五万众,大破晋将王 恒于江河间,长江遂平,复为吴国天堑。
王睿于是败绩,是时,王浑亦退兵江北,吴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张震、
副军师诸葛靓受命领精兵三万以讨之。沈莹谓张悌曰:“今当专力于采石,待晋来战,
若能破晋,兵止于晋江,犹可西上夺地;如若渡江,与晋兵死战,不幸而败,势必去矣。”
张悌曰:“晋兵势大,旦夕一至,众心必惧,难以为战,乘今晋军未至,我等渡江与战,或能克之,若败死,为国死,无憾矣,吾若能胜,北敌奔走,吴威则震,时乘胜击西来之敌,定能制胜。若依卿之计,坐待贼来,恐手下吴兵纷纷散逃矣!”
张悌于是引兵渡江,以背水以势,大破晋将军薛胜、蒋班,乘胜进击。军至杨荷, 晋将张乔恐惧,以七千人降吴,后又与王浑部将司马孙畴、晋扬州刺史周浚等战于江北, 大克而还,晋琅邪王司马伷北还下邳,一时竟不能再战。
淮南既定,吴国益发壮稳,王睿水军还退,夏口胡奋、杜预、王戎无所策应,亦卷 兵望西北而去,吴将陆景、伍延兵发江陵,为杜预所阻,伍延乃谋计诈降,以赚晋军, 为杜预疑觉,伍延事败,于是战死,晋牙门将周旨又擒虏吴将孙歆。
是时,吴将陶睿讨郭马于交州,睿未到,而马已请降,表忠心于吴,交、广二州遂 平,吴国得以饮马南海,孙皓升迁陶睿为荆州牧、镇南大将军。陶睿又招聚散兵两万, 破一路晋军,自南方北向江陵,杜预虽号杜武库,无奈荆扬长江几乎已为吴国所夺,北 方兵马一时不能救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旦为吴兵围城,死里围困,则必无生还之路,于是弃江陵城,冲破围堵,北还襄阳,江陵于是为吴所有,荆南诸郡望风而降,荆州遂初得略定。
吴将陆安、陆景等朔江西行,意在收取巴蜀,然而兵至夷陵之际,晋兵乘山势之险要,把守紧要,吴军不善陆战,难以进夺寸土分毫,乃止步于川东,不得进蜀,而伍延复欲北图襄阳,囊括汉水之南,亦为晋太尉贾充、镇南大将军杜预所拒,不克而还。吴之举事,虽非百战百胜,然而经过岁余,晋军亦是胜少败多,六路兵马皆无功而还,而荆、扬、交三州,实已为吴国所有,晋将陈代、朱明闻风降吴,各受封厉武将军、平虏将军,与吴牙门将孔忠攻取阳濑乡,又与俞恭部曲合,取高望、寻阳诸城,坐实战果。
至此之后,晋元气颇伤,不敢妄动刀兵,于是孙皓志得意满,谓晋孱弱,可以高枕无忧,乃不修德政、大兴土木,粗暴骄盈,多忌讳,大小失望。
孙皓又沉溺酒色,是时,江南户籍所载人口,不过两百余万,女子不过百万,而孙 皓一人后宫,则已五千余人,孙皓却犹以为少,一朝下令,凡两千石以上大臣女儿,岁 岁登记,年十五以上,未进宫者方可出嫁,其荒淫荒诞,皆如此也。
孙皓又命能工巧匠铸首饰以千计,皆金石所造,令宫仆戴之,进行角斗摔跤,自作壁上观,以此为乐。金物首饰朝成而夕败,夕败而夜诗,工匠以其权便,伺隙偷盗,由是国库渐虚,而孙皓不能知。
孙皓又营新宫,令二千石以下大臣,皆自入山督摄伐木,破坏诸军营,大开园囿, 起土山楼观,穷凶极奢,饰以珠玉,盛夏兴工,农守并废,功役之费以亿万计。诸臣固谏,叩头流血,孙皓仍旧不听只言片语。
江南苦孙皓之淫威,敢怒不敢言,各地纷纷扰扰,而州郡长官不思图取,反各献吉 物于皓,皓笃信迷神,益以为能囊括四海,扫乱晋疆。
是日,孙皓集群臣于大殿,各令酌酒,酒过三巡,诸人皆已熏醉,皓乘酒兴,面带骄色,曰:“向者,司马安世尝设宴,与朕言曰,早已于洛阳设座待朕多时,朕意不为屈,驳曰,吾亦在南方设此座以待陛下也,今见孙吴之盛况,晋帝必悔矣。”说毕仰头大笑,久绝不息,恍惚之间,酒爵倾倒湿地,犹不为然。群臣亦喏喏欢笑,不敢多语,唯尚书熊睦起身,目视皓,谏曰:“陛下圣武韬略,德泽三州,吴疆莫不心服,然鸿业初定,百废待兴宜当广修德政,劝导农桑,磨砺兵马,以固南方,不宜终日享娱销魂,方有晋主司马炎前车之鉴在先,愿陛下深察之。”
孙皓深恶大臣目视自己,又闻熊睦语不入耳,面有不悦,侧而问中常侍岑昏曰:“熊 卿之言,何如?”
那岑昏好兴土木,营宫室,孙皓每下诏修建殿堂,多为岑昏所谗言所致,熊睦谏言, 一则为劝谏,二则为影射岑昏,岑昏又知孙皓所思所想,乃低语掩耳曰:“熊睦直视陛下,神色不逊,非人臣之举,当诛之。”
孙皓闻言大笑,群下尚未知其意,皓忽乃令左右克住熊睦,命就刀环砍之,叮啷脆 响之中,睦已身无完肤。群臣莫敢争劝,醉酒之意皆惊灭。可怜忠臣熊氏,鲜血淋漓, 就此殒命,又被投入宫中水渠,顺流而下,不知尸骨所在,不得入葬,凡后世君子,无
不扼腕叹息,乃有传诗云:
方图帝业文武举,
血色江山把人染,
宫水浮尸三千里,
并载社稷东流去。
孙皓之暴虐,远不止于此,会稽太守车浚以郡民苦困,开仓赈济百姓,人皆欢喜称 赞,而孙皓以为车浚收买民心,必自图谋逆为由,令就斩之,又有湘东太守以征税不足度,
孙皓乃遣人杀之,是以人人皆不敢做清官,而专鱼肉百姓,收受贿赂以自保,此等逼良为娼,迫圣行奸,令正人君子皆靡,而肖小并起,可谓至悲矣!大臣陆机作《辨亡论》以谏孙皓,皓置之不理,陆机愤怒难当,竟发忿而死,左右莫不叹息。
如此过了数年,孙皓闻民间有通神之言:“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闻寿
春有童谣歌曰:“吴天子当上。”须臾,边境捷报,吴将陶璜破交阯,禽杀晋所置守将, 九真、日南皆归于大吴,孙皓以二者言辞相通,又立得捷报,不禁大喜,以为真,乃亲 率江左将士凡数万人,自牛渚道伐晋,皓母及妃妾皆随行。
然而天有不测,孙皓御驾亲征,则行遇大雪交加,道途崩坏,不能复走,当时百人 共引一车,兵士将卒衣着寒薄,冻死者百千人,兵将私下皆恶曰:“若遇晋敌,必献孙 皓首级!”孙皓听闻此事,暗自怀惧,又有东观令华覈以死谏言,孙皓俯望山间皑皑白雪,见文武面色,咸畏己而不服己,忽焉叹息,良久曰:“所谓天命,巧令之言耳!吾误信 方士匹夫之言,乃有今日!”遂下令军还,众皆安心。
却说孙皓出兵之际,岑昏在建邺,伤害贤良,无恶不作,及孙皓还建邺,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杀岑昏,曰:“国家纷扰,民不聊生,或有朝夕之变,陛下将如之何!”
孙皓问曰:“何故?”众人对曰:“岑昏奸佞所为。”
孙皓沉吟曰:“若确如此,自当杀之,以谢百姓。”众臣下惊喜,皆曰:“唯!”遂并起收杀岑昏,屠裂于东市,江南上至朝臣,下至庶民,咸为欢贺。
一日,左丞相陆凯上表曰:“臣闻恶不可积,过不可长。积恶长过,丧乱之源也。是以古人惧不闻非,故设进善之旌,立敢谏之鼓。武公九十,思闻警戒,诗美其德,士悦其行。臣察陛下无思警戒之义,而有积恶之渐,臣深忧之,此祸兆见矣。故略陈其要,写尽愚怀。陛下宜克己复礼,述修前德,不可捐弃臣言,而放奢意。意奢情至,吏日欺民;民离则上不信下,下当疑上,骨肉相克,公子相奔。臣虽愚,暗於天命,以心审之,败不过二十稔也。臣受国恩,值以忠见戮,以正见疑,自谓毕足,无所馀恨,灰身泉壤, 愿陛下九思,社稷存焉。”
孙皓得表,召见陆凯,与论国事,陆凯言辞恳切,孙皓每言则理屈,乃曰:“卿一门上下,在朝为官有几人?”陆凯对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孙皓曰:“家族枝叶丰茂,世所罕见!”陆凯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孙皓缄默不语,陆凯又劝谏曰:“臣闻陛下恶人视己,然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不识天颜何貌,卒有所不虞,欲寻陛下而不得,不知所赴也!”孙 皓深然之,恭请入出,遂听凯自视。
是时,岑昏虽死,犹有奸臣何定佞巧便辟,贵幸任事,前后事主不忠,倾乱国政,陆凯曰:“何定奸邪,不宜委以国事。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陆喜、陆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幹,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孙皓亦颇从其言,疏远何定。自此,孙皓暴政颇得收敛。
孙皓又得襄阳报,闻晋将羊祜归化流民,教育百姓,大兴屯田,吴晋国疆之边,秋毫无犯,馀粮栖亩而不犯,牛马不卒注意而入境,可宣告而取还也,虽吴人亦为之倾心。孙皓初闻此事,遣使以诘问于陆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於祜无伤也。”
使者回报于孙皓,孙皓默然良久,乃谓世子孙休曰:“晋人怀柔攻心,固为吞吴之谋,
但对于九州百姓,却不失为一善事。中夏数千载攘攘熙熙,兴国亡国,若江河潮涨潮退,
未有亘古者永存,此不变之理也,唯日月与子民不可辜负,日月者司万象,子民者兴文明。朕至今方明白此真理,汝且望铭记,勿负朕言!”
自此之后,孙皓心性忽变,诏令开仓赈济以抚恤人民,减省宫女,多归家乡,又命内侍放归奇珍异兽,俨然明君之举,虽依旧饮酒纵酗,然已鲜有害人。
当初,孙皓每请大臣飨宴,无不竟日,坐席于下者,不论能否饮酒,皆以七升为限, 虽不悉入口,却也浇灌取尽。孙皓又于酒后使侍臣折辱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为乐,置黄门郎十人,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是时,侍中韦昭饮酒不能两升,孙皓明知之,仍旧数强逼迫,后则暗中为之裁减,更以茶代酒,昭大感恩德。以茶代酒之先例,由此始矣。
又初时,晋朝有孙秀者,乃孙皓之宗亲,听闻孙皓昏而复明,乃举家投奔之,孙皓 以为夏口都督。自此之后,选贤任能,又大臣华覈前后陈便宜,贡荐良能,解释罪过, 书百馀上,皆有补益,一时风气大盛,左丞相陆凯、左大司马施绩、右大司马丁奉、司 空孟仁、右丞相万彧、左将军留平、太尉范缜、司徒丁固、大司马陆抗等皆一代股肱栋 梁之臣也。东吴乃从死潭挣脱,国力渐兴,晋人复为忌惮。
话又说回,那头孙皓兴盛江南,这头晋帝司马炎却因大失国土,致使天下有二帝称皇, 内外上下,多有嫉恨,威望日散,如此者十余年,不得已,乃禅位于陈留王曹奂,晋变曹魏,
司马宗族多有降贵削爵者,然秉持朝政如故,司马炎降为晋王。
司马炎自禅位之后,每思晋朝往事,莫不捶胸叹恨,谓其子司马昭曰:“往昔五胡乱华、八王之乱,崩裂九州,阡陌有累累白骨,千里不曾鸡鸣,后得孤太康之治,隆化中夏,虽远域外族,归德宾服,而孤骄矜自满,忘废朝政,享乐纵欲,乃至有归命侯、曹景明之事,回首斯时,至今哀之,孤旦夕若亡,尔其以为前车之鉴是也!”未几,崩于洛中。后司马昭袭爵为晋王,司马昭为人阴狠狡辣,甚有手段,见晋禅让于魏,司马家权 势皆灭,每有不甘,故暗中召集晋朝旧将,发动兵变,夺回朝政,虽不敢贸然复登帝位, 却也重新夺得上下大权,出入仪服礼节,与帝王无二,魏帝曹奂本无大能,不能制止, 只得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又加封相国,总统天下兵马,朝中人皆暗暗语曰:“司马子上 以迂为直,外尊魏帝以安群下,内掌军政以虚景明。”曹奂字景明,故为此语。
自司马炎死后,未至一岁,吴帝孙皓又崩于建邺,族子孙休继承江左大统。
昔日晋朝时,司马诸王各霸一方,皆掌一方兵马民政,实权甚大,八王之乱之起因, 此其一也。自曹氏受禅,改国大魏,特以此为前车之鉴,所封诸曹,虽具王爵之名,但 徒有虚名耳,空有金銮印绶,而鲜有兵马实权。
景元年间,魏将姜维等举兵于成都,斩曹魏所置益州刺史袁邵、蜀郡太守牵弘、犍 为太守杨欣等,推安乐公刘禅为帝,践阼于蜀川,登基九五,国号大汉。魏兵巡巡败绩, 魏将邓艾、钟会、诸葛绪受其离间之计,大败而归,各引残军北上。姜维就拜汉大将军, 所战辄克,兵锋所向无前,尽逐魏兵出秦川,于是秦岭以南,皆为汉土,而魏帝曹奂孱弱,不能禁止,晋王司马昭虽雄踞天下兵马,但以新登摄政,羽翼未丰,外又有南吴侵扰,未敢妄动,故请罪于魏帝,自贬王爵为晋公,削九锡之礼,诸怨乃稍平。至此,魏人虽皆蔑称曰蜀,然三分天下之势,得此鼎足而立,四方云扰,乱世重出,后人乃有诗曰:
狂云卷兮山河滔,
百姓苦兮命如草,
英雄出兮地动摇,
大江东去兮风萧萧!
郑勋曰:
第1 卷是开头准备,从这一章起,我将点评每一章节重大的真假之处,并附上一些有必要列出的真实史料,以供大家参考阅读,并且为大家分析情节,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那样写,也会不时穿插我对三国历史的想法,同时也会介绍一些三国鲜为人知的东西,哦,形式就是这个——“郑勋曰”。
当然,鉴于一些方面的限制,很多非常细节的东西不好全部说清(那样太冗余,也
很没必要,就当是很多个小彩蛋,如果大家自己不经意发现,反而可能更惊讶),但也
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解读的角度,并且增加拓展本书的看点。
这第一卷的主角仿佛是孙皓,这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是三国中最后一个被灭掉的皇帝,倒写历史的话,反倒是要先写他如何独立开国,与晋朝分庭抗礼了,麾下文武打的败仗反成了胜仗,这点我须点明提醒,本来晋朝兵发六路,灭掉了吴国,此章中却被一一打退,还原到了吴国被灭之前的疆域,遵循倒写世界的时间观。
那段孙皓与司马炎设座以待的对话,请见下方史料,这里是反向用之,由于倒写这
个特殊写作前提,很多史料对话或者剧情没办法正常使用,那么这就需要一些巧妙的使
用方法了,反向用就是其中一个办法,到后面,陆续还有更多的运用方法,届时也会给
大家介绍的。
本来啊,孙皓时期还有个大臣贺邵,是贺齐的孙子,因为上疏劝谏,被孙皓杀了,
一开始我想把这个事情也写进去的,不过后来想想,如果孙皓在本卷杀了贺邵,那么以
后贺齐登场(本书的绝大部分人物亲缘关系是倒转过来的,历史上贺邵是贺齐的孙子,
那么本书中贺齐就是贺邵的孙子,只有极个别是没有倒转的,比如曹操和曹冲,本书中
曹冲依旧是曹操的儿子),按道理肯定会对孙氏东吴有一定的抗拒感(陆逊、陆抗表示
不说话,哈哈),但贺齐历史上又是东吴的赫赫功臣,这样的矛盾不好消解,因此就没
用贺邵的史料。
此外,历史上陆凯也并非愚忠,他本来见孙皓实在太无可救药了,跟丁奉等人一起
想要秘密废掉孙皓,立个新皇帝,只是后来因为将军留平不肯,所以才没结果。不过这
个留平也算可以,虽然不同意,但也没有告发陆凯等人,不然只怕是又要腥风血雨。而
本书中,由于孙皓相当于吴国的“开国皇帝”,因此要废掉他是几乎说不通的,于是这
个密谋废掉孙皓的史料也就没有用。
至于孙皓的行政态度变化,也是遵循了历史逆顺序的,他刚当皇帝时,还是有点明
君风范(可能是为了蒙骗众人),后来渐渐就愈发肆无忌惮,变成了一介暴君,而倒写
的话,则要一开始也描写他荒淫无度,虐待朝纲,后来反倒是顿悟,在临终前做了些好事,顺便也把他跟陆凯的君臣对话,还有韦昭(本名韦曜)以茶代酒的历史典故,巧用了一番,大家请记得哦,著名的以茶代酒,是三国时期的典故。
本章的最后几件事就是晋朝变魏,蜀汉独立,天下从此不再有晋朝,只有三国了。
司马炎临终前那段话和孙皓的遗言一样,皆是鄙人所描写,因为时间观是倒过来的,所
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太康之治等对于司马炎来说是过去式,这点应该较好理解,不
过鉴于平衡违和感,后面的章节,引用的部分典故我会尽量不使用三国以前的,届时我
也会注明。
至于司马炎、孙皓等人物的生卒与历史有出入,那也是肯定的,虽说是倒写,但
也不可能把一个几十岁的人物,最后写成一个娃娃回到娘胎吧?我采取的原则是,看
具体每个人物的事迹,对于剧情发展无帮助,而又容易将逻辑弄混的人物,比如司马
炎、孙皓,只能对不起他们了,比如说孙皓,他的生卒是242 年—282 年,如果将他
的出生日定为死亡日,那就意味着到242 年他还是吴国的皇帝,那就很不合逻辑,因
为242 年是孙权的时代啊,关孙皓什么事呢?哪怕传位做太上皇,也是吴国一个重要
的角色,能施加政治影响,所以这就不可取,唯有让他早早领便当。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的角色处在一个尴尬的定位,我不能不理会他的政治影响度,
但偏偏他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倒写的世界观中无关大局,所以就这么处理了,个人感觉
还是比较稳妥的。至于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这些赫赫有名的超重量级人物,就另
当别论了,届时安排定当不让大家失望。
还有提到的曹魏封王一事,在真实的历史上,曹魏因为封王都徒有虚名,而无军国
之实,导致曹魏在正始政变之后,曹氏各大宗族王公,无力去拥护王室、夺回政权,司
马炎在吸取这样的教训之后,封给宗亲的王位,都掌握一方军政实权,为的是避免出现
晋朝的正始之变,结果后来却造成了八王之乱,然后华夏内耗空虚,五胡乱华接踵而来,
战乱数百年,那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因此在书中,倒写的世界观就是,曹魏吸取了八王之乱的祸端经验,不给宗族封王
的人以实权,所以就变得有名无实了。
当初啊,蜀汉被灭了以后,姜维志在复国,虽然失败,但不愧为一个英雄,因此这
一卷最后蜀汉的登场,姜维是核心人物,就当成是历史上的他复国成功,也算是给他一
个安慰吧。总的来说,这个第1 卷,我个人感觉不是很好,虽然我反复修改了很多次,但我也跟许多三国迷朋友一样,相较于前三国来说,对于后三国了解得不是很多,且最后赶时间出版,因此瑕疵还是有一些的。不过请大家继续看下去吧,本书的内容越是到后面,
越会精彩的,特别是223 年刘备登场以后的章节,是我个人倾注心血最多的部分。
参考史料
《襄阳耆旧记》:晋来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
沈莹曰:“晋治水军於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
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
於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吴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曰:“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馀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三国志·孙皓传》: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
《资治通鉴》:(晋)帝谓(孙)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于南方,
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江表传》:初丹杨刁玄使蜀,得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事。玄诈增其文以诳国人
曰:“黄旗紫盖见於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又得中国降人,言寿春下有
童谣曰“吴天子当上”。皓闻之,喜曰:“此天命也。”即载其母妻子及后宫数千人,
从牛渚陆道西上,云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行遇大雪,道涂陷坏,兵士被甲持仗,百
人共引一车,寒冻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皓闻之,乃还。
《三国志·孙皓传》: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采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昏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苦。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江表传》:浚在公清忠,值郡荒旱,民无资粮,表求振贷。皓谓浚欲树私恩,遣人枭
首。又尚书熊睦见皓酷虐,微有所谏,皓使人以刀环撞杀之,身无完肌。
干宝《晋纪》:(孙)皓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曰:“北军日近,而兵不举刃,陛下将如之何!”皓曰:“何故?”对曰:“坐岑昬。”皓独言:“若尔,当以奴谢百姓。”众因曰:“唯!”遂并起收昬。皓骆驿追止,已屠之也。
《世说新语》: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 陆曰:二相﹑五侯﹑将
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
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后因以陆凯贵盛为在朝贵盛之典。
《三国志·陆凯传》:时殿上列将何定佞巧便辟,贵幸任事,凯面责定曰:“卿见
前后事主不忠,倾乱国政,宁有得以寿终者邪!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建衡元年,疾病,皓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幹,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
《三国志·陆凯传》:(孙)皓性不好人视己,郡臣侍见,皆莫敢忤,(陆)凯说皓曰:
“夫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率有不虞,不知所赴。”皓听凯自视。
《三国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
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於宠衰,更见偪强,辄以为罪。又於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
《晋书·羊祜传》:(羊)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
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三国志·华覈传》:覈前后陈便宜,及贡荐良能,解释罪过,书百馀上,皆有补益。
《江表传》: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
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作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1.《关于三国志9怎么选外族,你需要知道这些《逆三国志》第一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三国志9怎么选外族,你需要知道这些《逆三国志》第一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9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