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徐冬冬时隔8年完成的《四季》系列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久前上市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徐冬冬年少成名,在国际画坛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近日,在位于亮马河畔的四季艺术生活馆,徐冬冬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艺术馆内卉木萋萋,香茗茶盏氤氲其间,几丛牡丹的盛放尤为引人注目。
徐冬冬直言,用抽象绘画语言来表达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尝试。
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可追至上古时代,蕴含着古人对宇宙奥义的解读。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徐冬冬解释说,自己会细致捕捉依次出现的时候、气候、物候之变化,以独创的思维寻找其中的抽象规律,再用绘画的形式反映在画作中。
他的艺术成长道路上,曾受过王森然、萧军、刘开渠、吴作人、李庚、钱锺书、杨宪益、聂绀弩等多位文化前辈的教导、提携,徐冬冬一生对此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疏比堵好,任何事看远些
徐冬冬出生于1959年,从小与外祖父(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病理学奠基人徐诵明)一起生活。徐诵明先生在民国时期曾担任过五所国立大学校长,被誉为大学校长的典范。祖孙之间感情十分深厚,在徐冬冬眼中,“诵明公是一个革命者,一个破除旧习、建立新学问的倡导者。我从中国传统意象绘画到中西结合的印象绘画,再一步一步走向中国抽象绘画的创建,多少是源于老先生对我的教导——如何做人、如何为国家担一己之力、如何修炼自己的品格。”
徐冬冬笑言自己年少时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想着长大以后去修水库大坝,皮肤晒得黝黑,躺在自己造的大坝上,看着自己改变的山河”。他清楚地记得,上中学时做过一个水利实验装置,这个原本让学校、老师和他都感觉十分满意的成果,却因各种原因在比赛中没有获得心中向往的奖项。年少气盛的他特别失望,还来了脾气:“我不干了!”外祖父知道后开导他说:“水利、水利,疏比堵好,任何事看远些。”老先生一句话让他受用一生,后来遇到磨难时,这句话总在他耳边响起。
徐冬冬的艺术之路,始于年少时一次次上故宫看画、摹画,跟古人在笔墨间神交:“一看到那些古画,仿佛四周什么都不存在了,古人从画里走了出来,在那里有说有笑,无比自在,真好似与先贤们一次次的雅集。”
徐冬冬坦言,自己这一生总是在跟命运较劲。他15岁时用诗来表达作画的态度,也是阐述自己的“画论”——“画天画地画翻覆,画浓画淡画有无;而今我不从人法,未知青藤意何如?”这让老师如何教他?现在的他笑叹:“好在老师都是心境宽广的人,能容下年少狷狂的我。”
徐冬冬的学画之路并不平顺。他家里的传统是男孩学理工,女孩则从事医生职业。他却突然要从事丹青绘事,一时让父母很难理解。这时徐诵明老先生站出来替他说话:“我们都不懂,让冬冬自己去试试,疏比堵好。”
让家人们始料未及的是,后来徐冬冬在28岁时就由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主办《徐冬冬画展》和作品收藏仪式,30岁时又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徐冬冬足迹——十省市巡回画展》,为时两年。随后他步履不停,对中国36座山脉进行写生。1997年开始,他用5年时间做了一件影响力非常大的事——在全球实施《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在世界著名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放置《徐冬冬画集》,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全球上千家知名文化机构参与其中。这也使得他不断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源问道,从更宏大的视角进行思考。
25岁的一本诗画集,为众多前辈重视
很多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艺术大家,都在徐冬冬成长道路上给予过他谆谆教导。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徐冬冬就跟老革命家王森然合作画作。著名作家萧军看到其画作《秋天里的荷塘》的意境,欣然提笔赋诗:一茎撑天地,风云凭来去;息罢一展飞,去住双无迹。
1987年,徐冬冬在中国美术馆主大厅举办个展时没有钱出场地费,老馆长、雕塑大家刘开渠和蔼可亲地与他商量:“馆里免费收藏你几幅画好不好?”要知道,那时,许多画家的作品送都送不进美术馆!开展前,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老先生和夫人肖淑芳,还曾亲自到展厅指导布展。
回忆起老前辈们的关心与爱护,徐冬冬感叹,“他们对我的影响,并不是教我哪个章法、哪一笔怎么画那么简单。这些老前辈的为人、品格深深地教育了我。”
年轻时徐冬冬有个习惯,周末总是在图书馆度过。有一段时期他每周都去北海公园西侧的北京图书馆,如痴如狂地读书:“想借到心仪的书是个技术活,要一大早骑车从木樨地出发,赶在早上八点半到门前排队,以确保开门时第一个飞快跑进去,填写借书条。”在浩瀚书海里,他偶遇哲学家熊十力先生的文字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每啃懂一点点,都感到十分幸福。”
时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的李庚很欣赏徐冬冬,对他说,“你的画好,诗也好,咱们出本诗画集。”在那个年代,出画册的版本大小是讲究级别的,像八开本是给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这个级别的画家的。结果“狂小子”徐冬冬听了却说,“小开本书我不出,要出就出八开的。”李庚开明地表示,“不光要出八开的,还要译成英文,咱们对外出口!”
找谁翻译呢?李庚写了封信,让徐冬冬拿着信去找钱锺书,“开门的是一位老奶奶,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杨绛,我说钱老在吗?她说钱老很忙,没时间啊。可我往里一看,钱老就坐在那儿看书,我便径直走进去了。那个时候我才25岁,也顾不得那么些礼节。”徐冬冬笑着感叹说。钱锺书看了信和书稿以后,问他,“你怎么知道担当和尚啊?”徐冬冬就把自己所知的担当和尚的身世与诗画给老先生讲了一遍。钱老听得高兴,然后谦虚地说自己不擅长翻译题画诗。在钱老的力荐下,大翻译家杨宪益为徐冬冬这本诗画集作了翻译。最终,这部诗画集由刘开渠作序,聂绀弩作跋,社会活动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老先生题写书名,著名诗人艾青题诗,“谁说这没有春天,一朵鲜花开在纸上。”
25岁徐冬冬的一本诗画集,能得到众多前辈的重视,这无疑是对青年画家太多太多的激励,徐冬冬一生对此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四季》画的是“空”不是“色”
徐冬冬反复谈到,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建立,不是即兴而发,而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站在世界文化变化的历史大潮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会通,特别是在这千年大变革中探索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文化走向时,所进行的长久思考的结果。
他意识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构建新型文化是21世纪中国进入世界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为什么要以抽象绘画的方式来推动建立新思想?他认为,“抽象绘画能给人类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能培养大众抽象的思维。中国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建设自有的现代工业体系与科学体系,这就要建立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作为其基础,将中华优秀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当哲学和科学还没有明了的时候,中国绘画先行一步。我们回归文化的起源即可发现,还没有文字出现时,岩壁上的图像已经给了人类想象力和文化记忆……”
在徐冬冬看来,中国文化在每一个时代,与不同文化会通的能力都是很强的。“会通”可以达到和而不同:“中华文化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今天的我们要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智慧,不要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丢掉。”
徐冬冬自言《四季》之《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创作过程,就是他静心在那一个时刻,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真谛——“人体像感应器一般意识到神秘的宇宙世界,而意识不断落入笔端,彩色小方块被放在画这个生命体的气路上,那是我的灵魂的表达。”
怎么来证明他画的就是四季?徐冬冬说:“具象绘画是画家靠眼睛来观察物体外部形体的准确性,到了中国抽象绘画,就是画物质生命本质的生生灭灭。用佛家的概念讲,它表示的是‘空’的状态,而非眼中的‘色’。”
徐冬冬在京郊有一处花园,院子不大,但很精巧。蔷薇花从二楼一直探到地面,粉红的花朵爬满半墙。走过一座小桥,玻璃下有一湾池水,鱼戏莲叶,颇有庄子濠梁之境。
徐冬冬给庭院起名“云归处”,以示对“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高洁之风的仰慕。“园成之时,一片云彩飘到了花园上方,停住不走了。一霎间云开雨散,洒下甘露,滋润了花木。夜里,一轮圆月印在水面,鱼儿慢游到月影中,突然鱼儿抖尾,打破月影的一瞬间,哎呀,太美了。”对徐冬冬来说,生活点滴皆在悟道中,“不怕我念起,只怕觉悟迟。”
他爱牡丹,园中栽满了洛阳牡丹。一个暮春的下午,养花人打电话给他说,这牡丹养一年了,别人家的都开完了,咱们家的老不开,您回来看看吧。徐冬冬记得当天回去时已是深夜,他走进园子,牡丹皆含苞欲放,拂晓时分再度披衣入园,牡丹已是怒放满园。满园春色气韵如此洁净,让画家在花丛中喜极而泣,感恩这宇宙世界,悟道一花一世界的精妙所在。徐冬冬感叹:“千万不要当着她们面说,我喜欢这朵,不喜欢那朵。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她们都能感觉到!世间万物生命就是这样共融共连,和而不同。与牡丹仙子一样,《四季》画作跟我是缘分,是我灵魂的轨迹。”
拿脸盆把外头的雪舀进屋里
给画盖上雪被
在画家看来,他这一生最美好的事,就是能够以“无知之知”的状态进入四季,落笔在《四季》中,“标志着中国抽象绘画上了一个台阶”。
什么是无知之知?他说,通过上学、听讲、看书,由父母、老师、书本灌输的知识,并不是自己的智慧产生的,是他人的经验,这是“知”。到了“无知”,就是要把从他人和书本转移来的知识去掉,通过自己悟道,从内心长出智慧,用长出的智慧来思考。他认为自己在《四季》之前十几年创作的各类中国抽象组画,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后者把所有来自他人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了离形脱骨,绘者独立面对宇宙世界,悟道生命的本质。
这个智慧长出来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徐冬冬形象地描述说,百色入洗挥毫而泼之,水色交融如瀑布而泄之,遇古老之宣纸,肌理万般,气韵万千。作画时,各种感动的气息都会落在笔端,注入墨中,“有的时候画着画着,眼泪就掉下来了。”他作画甚至不眠不休,“这个颜色泼上去,最好的状态是不能让它干透了,而是当它似干未干的时候,又得再泼一遍。也许这个时候正是凌晨两点钟,我就不能睡了。”
创作《四季》让他感受到造化的勃发和灵魂的自在。画画时的徐冬冬可谓用尽心血与豪情:冬天外头下雪了,他用晴雪化的雪水调制颜色作画,还觉得不带劲,就拿脸盆把外头的雪舀进屋里,给画盖上雪被,盖一遍不满意,又盖两遍,盖三遍,“我坐在画案边,四周全是雪。”雪化之后,画室里满地都是水,他得穿着雨鞋干活。后来他干脆抬着画作放到户外的雪地里,雪不停地下,画整个埋在雪里,“画出来一看就像雪在燃烧,那样的颜色才真是和大自然同呼吸!”《四季》的创作,于徐冬冬来说完全像是生命的一种输出,“有时候画着画着,雪覆盖了很长时间,我要扒开看看小方块那个地方有什么变化,看看这画魂的呼吸的气韵,再盖起来,让它沉浸,几天后满地是水,自有物造,一幅奇妙的图画在纸上跃出。”说至此,他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这个创作过程是我生活的悟道,是缘分,是我鲜活灵魂跳动的轨迹。”
春天夏天下雨了,徐冬冬把大盆小盆摆在院里,全部接满雨水。然后把雨水经过一步一步沉淀、过滤出来,再用这新雨化色入画。 “只要你把全身心都放进去,只要你把它作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就会得偿所愿。如果你不把它当做生命,你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画,什么都不会有。”
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
早在30年前,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他主办画展时,徐冬冬就在前言里写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画家,我不希望我的作品只是挂在墙上作为炫耀,也不想让它成为商人赚钱的工具。那是我的灵魂。”
在徐冬冬看来,画画有几种境界,第一种是自然境界,第二种是功利境界,第三种是道德境界,第四种是天地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就是缘分。画家一笔一画,好像是在作画,实际上写的是画者灵魂,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一幅画不能去附和任何人的心意。当这幅画成功的时候,它一定包含着许许多多人对美的享受。”
在众多朋友眼中,徐冬冬是一个狂人,但大家也最佩服他一点:从不送画。钟爱文人雅集的他,曾经抱着一棵牡丹花去赴约,大家都惊了,也被这样雅致的精神追求所感动。很多人都问过徐冬冬同一个问题:“你年少成名,耳顺之年又站在世界文化的交汇点洞见历史之变,成为中国抽象画的先行者,为什么这么顺风顺水?”他感慨,也许别人都不相信,就是两个字:“放下”——“思考应是独立的,觉醒后明白,放下后天地宽。人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不被世俗的东西所缠绕,便会身体轻松、灵魂干净、非常强大。”
“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徐冬冬经常这样说。他认为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士人的情怀。直到现在看来看去,他也觉得“我们从西方拿来的大多是‘技’,背后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少有人真正习得”。新型文化正是从这种顿悟中走来——中国抽象绘画是一种新的审美形式,是“以抽象绘画的名义,建立新的精神,新的思想”。
徐冬冬自言不是一个闭关自守、不求闻达的人,一直以来他都有坚定的信念,要去思考、成就更大的事情。
听说徐冬冬前段时间携着牡丹仙子又下江南了,朋友们在微信问他此番为何,他笑着说,“烟花三月,寻芳探琼花,我行其不孤。”
六十余载人生路,归来的徐冬冬仍是少年,问道探索永不停息。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徐冬冬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灵魂轨迹笛子怎么吹?我来告诉你答案徐冬冬:《四季》是我灵魂的表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灵魂轨迹笛子怎么吹?我来告诉你答案徐冬冬:《四季》是我灵魂的表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9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