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多久没有打开QQ空间了?”,或者“你还记得上次登录QQ是什么时候吗?”“。
这个问题在我的脑子里总是时不时的跳出来一下,仿佛是在告诉或者想要提醒我什么似的,对此我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并且思考也有好几年了。
1.我终于也有qq号了!
10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揣着珍贵的3块钱兴奋的冲进一个小黑屋。这是我第二次去网吧消费,第一次还要再往前推3年。
那时有两大时尚,一个是"金毛狮王”般浮夸的装扮,另一个就是去网吧。正因为进出网吧的年轻人装扮怪异,网吧在家长老师眼中成了“邪恶之地“,而去网吧的学生也就多被认为是不学好的坏学生。
这是一个黑网吧,30多平方地方放了接近40台电脑,挤满了人,键盘和地板布满了烟灰烟盒,烟雾缭绕,加上夏季,即便有几台风扇吹着,多少看上去都还是很压抑沉闷,但这样的环境压根就不耽误大伙上网的热情。
那时初中刚毕业,中考的成绩也都出来了,我去网吧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开个 qq号,也能方便联系。等了一阵,我排上队了,开了半个钟,算是网吧老司机的同学兼发小帮我注册的号,10位数的(2010年有9/10位可选,10位对偶上嘴好记)。
"我也有qq号了!"
想必大家拥有自己第一个qq时都和我一样的激动吧,现场有几个同学,我们十分愉快的互加了好友。同学热情地给我介绍相关页面并教了我使用,就几个界面我来回点了几十次,末了还续了半个钟网费。
像这样交钱给网吧却只在qq界面面前耗尽时间的我还干过几次。当时的一款游戏叫地下城非常火爆,你在网吧也只能见到两种人,男生打游戏叫嚷谩骂的声音能传几十米远,而女生则安静的坐在电脑前认真的敲着每一句话,对着qq界面上那个斯文秀气的卡通男孩头像,露出一脸甜蜜。
2.qq时代的我们。
刚用qq那会,iphone因为价格和渠道的问题还是个传说中的神物,身边人用的还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兴、天翼这些老牌按键机,分黑白和彩色的两种:黑白的有些能登qq但看不了qq空间,彩色的能登陆qq有些还能看空间。
老爷机时代,虽然大家也能通过手机qq聊天,但是手机界面十分简陋,体验十分单一,空间加载还十分漫长,远比不上电脑上的华丽、个性和便捷。
条件简单,努力的收罗好友!
和熟人,我们大声张扬:
”喂喂喂!你的qq号是多少?"
"来来来,这是我的qq”
”加我加我,把我拉到我们三一班去!“
”×××Ta的qq是多少?发一下给我!“
面对搜索框里匹配出来的陌生头像,我们随性而又认真:
"这个酷男很帅,我很喜欢!“
”这个绿色头发女生肯定很有意思”
“这———看起来都不错,全部加了,都加了!”
兴趣部落、附进的人和聊天群,我们都忍不住认识更多的人。
“你qq有我多人吗?我10多个群,还有100多个好友!”
“哎呦,了不起吗?我有30多个群,好友有500多个!”
我们会像上面那样争吵炫耀,列表里多一个人不仅是一份骄傲
也是一份快乐!
三颗月亮三颗星星了,再挂个星星我就也有太阳了!
24小时手机长亮,上机课或者翻墙去网吧第一时间就是登陆qq帐号,甚至拖朋友或借手机给自己挂机,靠自己努力升级到一个太阳可比收一个重来没收过的大利是(利是即红包)还要高兴。
不仅挂太阳,我们还偷偷用家里座机给自己冲红蓝黄绿粉,买qq秀,装扮自己的空间来显示自己的独特。
那个年代我们在qq里塑造着自己的形象:
从一个酷炫且神秘的网名:
落 雪 殇 城
■ □ 离 殇
習 慣 ㄋ 你 的 冷 漠
__ 陌 小 瞳 __
﹉ 夕 颜 ﹡
、、、
加上一条霸气悲伤 的个性签名:
你 是 我 此 生 最 美 的 风 景
yi 个 你 伤 不 起 的 男 人
小 丑 的 世 界 没 人 会 懂
擦 幹 眼 淚 告 訴 自 己 要 堅 強
、、、
一个略显忧郁 的头像和背景:
再到qq音乐里分享的那些想唱就唱、唱的响亮的被伤过的心还可以爱谁、得到你的心却得不到你的人、错错错、、、的音乐歌曲等等,都无不包含着我们8090后的热爱和用心,每一个选择都表达着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什么时候用上了微信?
微信是2011年产生的,那年除夕夜一爱捣鼓手机的发小还给我强烈推荐过,但我第一次注册还是14年冬天,因为班级的文件用qq,班级事务和一些活动通知都转到了微信。那年我大二,记得特别清楚,加了一个阳光有趣的师姐,特别高兴。
那时qq空间同学朋友尚且活跃,除了看班级消息我对微信没什么兴趣,也从来不加人,两年下来只积攒了50来个朋友。我的第一条盆友圈是2015年5月5号从新闻里转的一条关于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手环的信息。
因为几乎不玩甚至关闭朋友圈,我还被朋友吐槽过:
(插段话:我因为这个原因没抓住公众号喷薄的机会,即便当时我在写一本长篇小说,18年我才后知后觉。因为人性我热爱文字,我会努力的创作好的文章,想要给大家传递积极的有深度的好内容,所以有个小小的私心——希望读者能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哈)
16年开始,qq空间断崖式清冷,年底,几乎所以的朋友集体消失,纷纷转向了朋友圈,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是因为被动。
4.频繁的发朋友圈
在微信列表里我有三个比较特别的朋友:一个叫木木,是高中同学,铁子;一个叫紫菜/糯米我也叫她阿敏,也是高中同学;还有一个是大学同学雨雁,我喜欢叫她燕子。
我不喜欢说话,喜欢思考,所以不喜欢掺和,觉得无趣,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朋友们会觉得我不苟言笑甚至很难接近。但上面的三位同学正好相反,他们十分外向活泼,和谁都能快速打成一片,在同学里十分受欢迎。但我那时候觉得他们话有点多也过于热情,所以一开始我很不喜欢他们,尤其那时候我为了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几乎不玩手机,手机套餐每月就100M免费流量,连平常喜欢看的新闻都看不了几条,可这几个兄弟姐妹朋友圈轰炸一样,还经常连着放视频,所以我也就更加不喜欢他们了。
但我真的是很自我的人吗?或许恰恰相反!高二时,我帮一个同学多多(人也非常活泼)解答了一道数学题,末了她悄悄跟我说:“诶,我以前一直觉得你很严肃,看起来盛气凌人有点高傲,我都不敢问你问题,没想到今天一接触才发现你原来是有耐心的挺亲切的一个人!”;边上的语文委员听见了凑过来说:"一开始我也怕他嫌麻烦,但他很好说话,跟看上去的就完全不一样!”;这让我有点意外和欣慰,“啊!不会吧,有这么差吗?以后尽管问”。
话归原题
经过后续日常的接触和观察,我发现这三位同学无论线上线下都十分的热诚真实,他们不仅积极向上、非常地热爱生活,也乐于和大家分享快乐。我被他们吸引,另外我的骨子里是一个阳光自信的人,所以我也想像这几个同学一样积极乐观的去感染身边的人。
17年年底,准确来说是18年我开始密集更新朋友圈,分享我锻炼、阅读、下厨和拍照这些日常生活。
我的朋友圈
(一个月有二三十条,也不知道那时大家会不会腻)
那个时候,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点开朋友圈,看看同学朋友和亲人的日常状态,喜欢点个赞表达自己的关心,还经常评论。
我发的朋友圈多了,有同学会惊讶”原来你会那么多东西,有这么多的爱好“,也有朋友感叹“你竟然这么有趣!”,还有直接说“你是一个十分阳光自信的人!”等等。
这些回馈算是意外的收获吧,我坦率分享自己的同时也受到了朋友们直率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开心也感谢他们。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变了,先是非常细微,2019年特别明显!
5.原本热闹的朋友圈却也慢慢安静。
我更新的频率没有变,但是刷朋友圈的时候我发现从屏幕最上面拉到最下面的时间少了几秒,然后是十几秒,几十秒,再到一分钟,几分钟,然后就直接变成了几秒。而时常我点赞评论的头像也少了一两个,四五个,十多个,几十个。
于是我往回翻,试图把他们找出来,可点开他们的主页:
失望!
可对于一些同学我还不死心的点开了消息框,结果:
扎心吧!
大家似乎也都很有默契的在朋友圈消失了。
6.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随着成长,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尤其是从学校迈入社会,我们每个人的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不一样,朋友圈的内容也不再是嘻嘻哈哈。
A梳着油头穿上了正装,给我们介绍分析商品房、公寓、住宅和写字楼的区别。
B一身靓丽的坐在马萨拉蒂里,发的全是服饰、日化等百货商品。
而C则打好了领带,提着公文包包,带着一脸标准的微笑,献上了一张张巨款信贷的合同清单、、、
大家都在忙着工作,忙着挣钱,毕业时约定好的聚会时间到了,但不是缺了乙就是缺了丙。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能聚在一起的人也越来越少。
偶尔,一个许久没有消息的同学突然冒泡,照片上多了个一袭白纱的女生或者是西装笔挺的男子,你第一时间私聊对方“死家伙,这种好事你都偷偷藏着我给办了”,也不忘高兴的送上“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祝福,可渐渐,类似的朋友圈越来越多,而你也只是默默的麻木点赞而已。
大家都成家了,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落单的你于是也一头扎进了工作。
或许你不发朋友圈了,又或许你的朋友圈也变成了“出租屋——公交/地铁/出租车——公司单位”2点一线的生活,你的生活也成为了两条路:要么奔向办公桌,要么奔向床。
可即便你非常努力工作,也仍然避免不了微信的狂吼乱炸。
下午5点55分完成了当天工作的你准备收拾回家,结果59分的时候微信很及时的响了“等会开会”,而从会议室出来的时候你发现已经是晚上7点半了。
在公司加班到晚上12点的你已经合上了电脑,老板发来微信“后天那个案子你今晚给我吧,客户改了时间说明天见面讨论!”
喜欢的电影上映了,你约了很久没见的闺蜜,说好了周末去看的,可周五的时候领导的微信来了“约到了,周老师有空,周末我们去做个采访,明早的飞机”
最难得的是你好不容易申请到了一个长假,买了张巴厘岛的机票,结果从出发到落地,客户都在不停的给你发微信,你奔溃的把备注名称直接改为了“休假中!休假中!休假中!",可即便如此你也不敢把手机关了,因为上一年你就是因为一条消息丢掉了年终奖。
而节假日的时候,很久没发朋友圈的你终于在屏幕前编辑了好久,可最终你还是忍住没发,这个时候你的微信响了,你以为是好友的问候,结果是公司群消息“这是公司这次做的海报,文案也在这里了,大家转发一下朋友圈哈”。
工作的一个公司有十几个群,有小孩的又还有几个家长群,生活里我们被各种群追赶:领导指示,回个"ok"、"知道了"是不懂礼貌,而“收到”不及时还成了工作态度不行。
终于,有一天你的身体熬不住了,你想要倾诉,但是在密密麻麻的的微信头像里你竟然找不到有谁可以说话!当你点开朋友圈编辑完的时候:
“该怎么分组呢?这种事怕父母心急太操心,怕好朋友担心,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被无关痛痒的人看了还容易变成笑话,好像怎么分都不行,还是不要影响到大家了吧!”
你把编辑好的内容删了,抬头看了看吊着的药水瓶,眼睛开始苦涩模糊,一股热浪从眼角溢出,终于,你还是忍不住哭了!
7.qq的真××变成了微信的假××
假心情:不开心装着开心,失落也化为了面具上的微笑。
假状态:“在吗?”,成为了一道‘对谁要隔多长时间才能回复才精妙’的数学题!
假精致:现实里嚼着馒头泡面,朋友圈里不是文和友就是海底捞,过一会还不忘从手机相册囤积的一大堆素材里选出一张星巴克在朋友圈里告诫自己“明天在健身房我可要好好努力了!”,然而在回家的路上明明口渴也不舍得买上一瓶怡宝。
假友情:入职新公司后,每次发朋友圈,点赞评论里面从此就会多了一帮人。如果你还是个小领导的话那么恭喜你啦,你什么时候不小心只发了个简单的句号"。”都有人可以帮你联想到阿q在地上画的圈,你可就有文化了。可当你离职之后在你发的动态下的点赞评论里这帮人就消失了,当然这些都无关痛痒,你也明白这是朋友圈默认的礼仪,只是当那个和你在摄影方面很有互动的“朋友"发了一条街头摄影的动态,你激动地去评论,结果人家再没有搭理你,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当初在加微信好友的那一刻你就被别人定义好了有益还是无害,
是否删除也取决于你潜在的价值!
用qq那会,不管是头像、签名还是主页都代表我们当下真实的表达,上网时也可以自主地选择在线状态:
还有上线下线的敲门声,加好友的咳嗽声,来信息的嘀嘀声……每一个声音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心情。
在不方便或者打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自主设置自动回复消息。
而每当某人的头像从灰色变成彩色时,自己的心情也像被灯泡点亮一般,收到Ta的信息时,心跳更是随着‘嘀嘀嘀’的声音加速。
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也拿水果、明星、歌曲或者是动漫角色给朋友给每一个好友做过分组备注,但相信过去的日子里总是会有那么几个人曾被你偷偷的放到特殊分组里吧。
过去的那些主动和仪式感在微信里都消失了,连离开也都悄无声息!
8.I seed you
谈到即时通讯,我们不得不说ICQ,ICQ即 I seed you,ICQ是互联网即时通讯的鼻祖。qq的前身叫OICQ(opening I seed you),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世界)里寻找那个了解、懂得、无话不说、并且能分享的你;我觉得更加深刻而精准的说法可以是:找到你内心的自己,做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对了,关于qq和微信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零零后(现在的初高中,相当于七八年前的我们)平常用qq多过微信。
有次去扫墓,腼腆的侄子在车里低着头玩手机,十分专注,看他手机竖着,大拇指来回慢慢的拉屏幕,也不是玩小孩嘴里天天嚷嚷的王者吃鸡的游戏,虽然我没带眼镜,但坐在边上从他屏幕里的内容和颜色可以判断出是qq空间,说真的我真的挺惊讶的。
到后面思考qq微信的变化和一些问题的时候,我还特别留意过村子里那些玩手机的孩子:虽然现在手机很方便,很多小孩从五六年纪就有自己的qq微信了,但是相比于加微信他们更倾向于要qq,而且平常几个小孩凑一块经常说的也是‘谁谁空间里发了什么’而几乎没听说是‘谁朋友圈干嘛了’。而在不同的年龄段里,从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开始娱乐时间都以qq为主,不时炫耀一下游戏等级、不时展示一下自己的各种零食、剪了头发或者买了新衣服也摆个酷酷的样子,对谁有意见了,带着谁的名字就在空间里开骂,喜欢谁也直接说一辈子,发的动态里什么爷什么啊什么老子什么啊的多了去。
我才发现原来现在他们也和我们过去一样,不过,大概是从高中就开始转变,尤其是高二高三很多学生的社交重地移到了微信,qq空间的更新也就停了。
后来,有次侄子蹲着翻空间的时候,看着他全神贯注,来来回回如数家珍的刷着那几条内容,每一条还特意的点开去看看:谁点赞了,谁是怎么评论的,也有谁都看了。
我不禁想起以前自己每当在qq空间发了条动态后会特别留意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有没有看到,而对方发了动态后我也会留意那些点赞评论里都有哪些是我不认识的人,为此还特意去看别人的主页,以做好应对情敌的准备,不管是看自己还是对方的空间也会特别留意各自的浏览痕迹。
此刻在微信朋友圈里关注着暗恋对象的你此刻肯定倍感压力却又十分无奈也无力吧!
“现在大家都玩微信了,你还玩qq啊?”,我说。
“qq好玩啊,什么都有,微信除了聊天就没什么了"
“朋友圈啊”
“呵呵”,侄子摇了摇头,似乎一点也看不上微信。
I seed you,不管是wechat(微信英文名)还是qq,找到内心的自己,做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我看着侄子,心想:“但愿以后你们也还是这样子吧!”
最后,刚刚登陆了qq空间,我发现自己最后的一条真实动态在2015年12月23号,也很高兴发现还有坚守在空间一如既往的朋友,更感谢那些仍然偷偷来逛我空间的铁子。
当然了朋友圈我还是会继续更新,也还会继续写文,因为我知道也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有个人一直偷偷的关注着你,如果哪一天我突然停更了,Ta肯定会担心的,我害怕关心我的人失望,我更怕我对我自己失望。
也许,我更新的频率变慢了,但这是因为我爱的更用力,爱的的更用心了。
1.《80后90后:从qq到微信,失去了快乐,也变得孤独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80后90后:从qq到微信,失去了快乐,也变得孤独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1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