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法律修理机
市场上总是充斥着无数的信息,有些信息有用,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而有的信息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会误导你去往错误的方向,得到坏的结果。这种无用的信息,我称之为“噪音”。我们需要屏蔽噪音,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较长,将会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 哪些情况下会遇到噪音?
- 如何应对市场上的噪音?
- 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决策系统?
这个时代的信息真的太多了
作为新兴人类,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消息。
不论你是一名内容创业者,还是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抑或是创投相关从业者,现在你所面临的信息,和过去相比只会多不会少,甚至可以说“过载”。
信息过载是什么概念?
举例来说,互联网人获取信息的地方,通常是像36氪这样的科技媒体。虽然和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相比,科技媒体的内容是算少的,但要想完全吸收也不容易。
比如36氪,一个工作日至少会上传 200 篇文章,每篇文章 2000-1W 字不等。你需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普通人也一样。
你可以点开你的公众号列表,看看你关注了多少个公众号,这些公众号的文章你都会看吗?有多少个公众号你已经很久没点开了?在这些推送中,你如何选择值得看的信息?是公众号推了你都看?还是你会选择性地去看?
这个时代的信息真的太多了。
很多人被信息所累,觉得不堪重负。但这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被信息所累,有可能是认知水平不够带来的,和信息量的多少无关。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噪音”太多。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屏蔽噪音,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是一个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
如果你刚好从事的是经常和信息打交道的工作,比如商业分析师、内容运营、内容创作者,如何筛选出对你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为你所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把你和行业内平庸的人区分开,这也是一个优秀的面试官会看重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平时对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求不高,我还是建议你适当地筛选信息,这样可以减少舆论场(如微博)对你情绪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没什么好激动的。
如何应对市场上的噪音?
回看过去二十年,互联网有三波新媒体内容创业的机会,分别是博客、微博、微信。这三波机会生产了海量的内容。
但这些内容里面,是不是有噪音的成分?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选择优质的信息源。
在筛选信息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是高信噪比的信息,这些信息释放的信号多,噪音少。
与此同时,信息的生命周期也会有所不同。
生命周期长的信息有很多,它们往往以作品的形式呈现,比如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追逐的更多是生命周期短的信息。
生命周期短的信息可能是一些新闻,比如各种吃瓜事件,这就是一些自媒体喜欢追的热点。
生命周期短的信息也可能是严肃新闻。
比如,滴滴事件。
滴滴事件的影响是空前的,聪明的公司和创始人应该做出及时的反应,反应慢一点,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预估的。法律修音机上周发表的《滴滴事件之后,大厂们纷纷加码「法律政策研究」》,就分析了滴滴事件的潜在影响,以及大厂们的应对举措。
也就是说,我们在筛选信息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两个维度:及时性 和 有效性。
首先,及时性很好理解,比如滴滴事件及其背后的监管动态,我们需要及时知道。
能满足及时性的信息源有很多,不论是媒体、流媒体,还是工具软件,通过爬虫基本上都会及时上传这些信息。
难的是有效性。
滴滴事件发生后,一般人其实很难预判它会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监管会出现什么新趋势。
也就是说,你只是知道了这条消息,但你不知道这条消息的价值。
要想真正理解一条信息的价值,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门槛。就像谍战剧中演的一样,想要破译一条密电,你首先要找到这条密电所依托的密码本。放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就是需要有人给我们解读这些信息。
因此,能满足有效性的信息源不多,通常就是科技媒体和优质的自媒体,而不是大众化、娱乐向、舆论场之类的信息源,比如新浪、微博、搜狐这些门户网站。
当然,科技媒体也分优劣。国内最好的科技媒体就是36氪,其次就有很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你应该优先看36氪,36氪每天至少上传 200 篇文章,能看完就已经不错了,有时间再看别的。
第二,屏蔽明显与你无关的信息。
我们所说的噪音,通常是与你无关的信息。但是,一条信息是否真的与你无关,有时候并不容易分辨。
您就好比说,吴亦凡被刑拘这事,就肯定与我无关。原因很简单,这条信息没有给我提供任何价值,因为法律修音机不做法律科普内容,看这条信息只会浪费时间。
但是,滴滴事件就不一定了。咋一看,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法律修音机不做法律科普内容,那像数据安全、VIE 架构、反垄断之类的问题,对我也是没有价值的。
看起来与我无关,就要屏蔽吗?
不可以。
因为滴滴事件有几个关键点:互联网公司、行业垄断、境外上市......无不与监管有关,与行业前景有关,那我就可以从这个事件出发,洞察到大厂的「法律政策研究」动向。
这是跟我有关的。
所以,我们应该屏蔽的是明显与你无关的信息,对于那些看起来与你无关的信息,我建议你还是应该给予一些关注。
但问题是,如何发现那些看起来与你无关的信息的价值?
首先,你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蝴蝶效应”,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虽然事物的发展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但我们仍然要尽自己所能发掘出其中的规律,这就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人脑擅长的是提取,而不是记录。
在《神探夏洛克》第一季中,就提到福尔摩斯竟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
华生:小学的东西,你怎么能不知道?
卷福:就算我以前知道,我也把它删除了。
华生:删除了?
卷福:大脑是我的硬盘,但它只有装了有用的东西才有意义。真正有用的。普通人用各种垃圾充满自己的脑袋,这让它很难找到要紧的东西。
人们希望将大量的知识装进大脑,可以随时调用,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去重新组织知识,但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工作的。
我们大脑的进化方式是记住跟我们相关的事物,所以一定要建立相关性,不然记忆的过程会很痛苦,也很困难,因为看上去太抽象而无关紧要。所以必须有相关性和重要性,要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
对此,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文档产品,用于辅助人脑的存储功能。
纵观市面上的文档产品,大多都有“文档关联”的功能。
比如「飞书文档」就有一个“文档关系图”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引用文档”和“反向引用文档”的方式,将多个文档置于一个“文档关系图”中,这样你能直观地看到各个文档之间的联系。
「印象笔记」也有一个“知识星图”的功能。和「飞书文档」类似,除了文档引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打标签的方式,将多个文档以可视化的方式关联起来。
当然,使用文档关联的前提,是你有可以用于关联的内容,这就要求你平时有记录信息的习惯。那对于平时没有记录习惯的人,怎么判断一条信息的价值呢?
第三,加上时间尺度,适当装蠢。
很多时候,当你不理解一个现象或者一条信息的价值,加上时间尺度,让子弹飞一会,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十三邀》的最新一期中,许知远就将女团文化这个现象加上了时间的尺度。第一次拍摄是 2018 年,最后一次拍摄是 2021 年,在这 3 年里,参加这次选秀的女孩们,经历了节目录制、成团出道、进入娱乐圈等成长路径,3 年后往回看,往往能将这个现象看得更清楚。
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也是一样。
想要判断一篇内容的好坏,看数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你今天看一篇内容的数据是这样的,明天再打开这篇内容,从数据的增长情况上看,大概就能判断内容的好坏。
当然,单纯用数据来衡量内容质量是愚蠢的。而且普通人所理解的数据也有可能是假的,比如阅读量、公众号的点赞量、在看量等等,这些数据都有“刷”的可能性,行业内也确实有相关的产业链。原因很简单,刷这类数据的门槛太低了。想要提升阅读量,找多点人点开文章就行,点赞和在看也是,点一点就行。
但是,有一类数据是不容易刷的,那就是真实的用户反馈,比如留言、打赏、弹幕。
留言很容易理解,高质量的留言需要用心去写,成本比点点文章刷下阅读量高多了。
打赏也是一样,刷打赏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你先把钱打给别人,然后别人再打赏你。二是别人先打赏你,然后你再把钱退回去。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信任成本。
弹幕更是如此。大家都羡慕 B 站的弹幕文化,所以很多视频网站都在做弹幕功能。我曾经在一个视频平台上发过弹幕,我发的这条弹幕很长,明显不是在刷梗,比如突然出现一大片“爷青回”。但过了几秒钟我发现,竟然出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弹幕。然后我就知道了,这个视频平台对弹幕的理解是“把这条评论复制一遍”。但是,不论是我这个发弹幕的人,还是其他看弹幕的人,看到两条一模一样的非刷梗类的弹幕,就会感觉莫名其妙。这时,弹幕不是在放大信号,而是在放大噪音。
在 B 站,弹幕是一个高信噪比功能的体现。而在其他网站,弹幕是制造噪音的工具。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数据其实不是数字,而是“用户反馈”。
也就是说,判断一条信息是否有价值,最重要的就是看真实的用户反馈,比如留言、打赏、弹幕、转载、转发、收藏等等。
与此同时,由于内容的评判标准变了,内容创作的主要阵地跟着也变了。
为什么很多内容创作者都去做短视频和 B 站?就是因为能够获得即时反馈,有了即时反馈,就能持续迭代,还能快速变现。
短视频不用多说,平台能够给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流量,用户反馈是即时的,创作者可以得到持续的激励。B 站的用户反馈也很直接,你的内容不好,弹幕就少,更别说一键三连了。
很多信息的价值是需要时间去考验的,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我会说:我不懂,我还没看明白。我不懂,所以不予评论。
克制自己的表达欲,适当装蠢,其实是过滤噪音的一种方式。
选择优质的信息源,屏蔽明显与你无关的信息,同时,加上时间尺度,适当装蠢,这些都能有效屏蔽噪音。
如何建立自己的判断系统?
在看过很多信息和内容后,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套判断系统,它能帮我们更有条理地屏蔽噪音,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持续优化信息源库。
如果你有一些经常使用的信息源,那你就可以建立一个信息源库。它的呈现方式有很多,比如你经常访问某些网页,那你就可以将这些网页建立一个文件夹,这就是你的信息源库。更常见的信息源库,其实是每个人微信里的公众号订阅列表。
但问题是,各个信息源的质量并不稳定,我们需要持续优化信息源库。
所以在使用信息源的过程中,其实会产生两个动作,一是选择信息源,二是管理信息源。
比如,关注某个公众号是“选择信息源”,过一段时间后是否取关是“管理信息源”。
选择信息源的成本很低,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写的好,可能就会关注这个公众号了。
但管理信息源是一件麻烦的事。
比如,你关注了几百个公众号,后来你发现某些公众号质量不行,你宁可取关,也懒得去管理。最难取舍的是那些输出质量不稳定的公众号,取关也不是,不取关也不是。
普通人会明显地感知到关注带来的负面结果,但很难理性地去修订关注列表,从而改变这些负面结果。以至于关注越多,关注带来负面影响的概率就越高。
所以大部分人获取的信息都很糟糕。
你需要不断添加新的信息源进来,同时你还要管理,把不够优质的信息源筛掉。事实上,随着你自身的提升,必然有一些信息源会被淘汰,否则就意味着你没有进步。
第二,对世界保持开放。
人们往往会倾向于看简单的、自己熟悉的内容,而忽视困难的、自己陌生的内容。因为理解前者比较容易,对大脑的耗能最少。
但是,过多消费简单的、自己熟悉的内容,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如果你对新的领域缺乏了解,那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新的领域。
你需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
比如,多看看陌生领域的文章。当然,如果你不喜欢看文字内容,那不妨尝试多了解一些新鲜事物,比如苹果 WWDC 大会,多玩玩电子产品、多看看新上的电影、多刷刷抖音和 B 站、多打打游戏。这些都能让你摄入大量新知识,而且还没有很大的认知负担。
又比如,最近「元宇宙」概念在创投圈大火,但有多少个投资人玩过豆瓣 2010 年推出的「阿尔法城」?
吃喝玩乐,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三,及时消化信息。
很多人都有学习热情,只不过热情稍纵即逝。看到一篇文章写得不错,请进收藏夹吃灰。
建立判断系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及时消化信息,前两个步骤都是搜集信息,但最关键的还是消化。你收藏的公众号文章,你打开的网页,都要及时消化,不要囤着。
事实上,很多人喜欢收藏文章,除了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觉得这篇文章所包含的知识、理解难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这些困难的、自己陌生的内容,在当下确实很难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你的知识量和认知能力提升了,以前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了,那就及时消化掉。
消化过往的信息,会有两个作用:一是审视你的内容审美水平,二是练就快速判断内容质量的能力。
我举个例子帮你理解。
你今天打开了一篇文章,觉得质量很高,而且一时间消化不了。比如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完整,是一篇万字长文,哪个段落都是知识点,但现在没那么多时间看。关掉吧,又还没读透。那就放着吧,或者添加到收藏夹。
又过了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甚至大半年,你再回去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嗯,大部分内容都能看懂了,而且有些理念也应用到工作中了,现在,就是读完这篇文章的时机。
这时你可以做一个动作:“刷新网页”。
刷新网页可以看到这篇文章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对比。比如当时你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收藏量是 10 ,现在这篇文章的收藏量是 999+ ,那就说明你比绝大多数人更早地看到了这篇优质文章,并且更早地实践这篇文章的知识。
能否提前发现优质内容,代表了你的内容审美水平。
同时,由于你已经看过大量的内容,现在你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摘要,或者只是点进去大概浏览一下,大概就能知道是什么内容,是不是值得看。这时,每天看 200 篇文章,甚至一目十行,根本不是问题。
这就是快速判断内容质量的能力。
简单来说,整个判断系统,第一个问题是:持续优化信息源库;第二个问题是:对世界保持开放;第三个问题是:及时消化信息。
当然,很多判断标准也是慢慢建立的,初期的时候不一定对,需要在时间中不断地打磨。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应该专注于法律科技行业,但这让我错过了对更大的趋势的洞察。而且法律的内容太垂直,专注于在这个领域做内容很容易内卷。于是我才意识到,不行,这个不对,我要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法律行业的媒体是重要的信息源,但是,它们本身也存在噪音的问题。
比如,市场会认为法律检索赛道的格局已定,不会再出现什么大的创新。但市场分析这条赛道的用户需求和用户画像可能已经过时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自己去做判断。
每个人看到的信息不同,理解信息的深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和事实也注定是不同的。
1.《如何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如何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3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