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网络课逐渐成为正常的教育模式。5月1日长假前夕,济南很多中小学通过家长会、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发出了安全通知。其中“防止网络欺诈工作”也成为其中之一。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低。这些网络原住民可以享受从网络上带来的信息红利,但家长不熟悉的网络黑洞背后也有潜在的危险,有新的网络。
解绑游戏限制时间、加“粉丝群”
孩子们一步步落入陷阱
小冉(化名)是济南市天桥区的一名小学生。4月初,他在上完网课后,从某视频App上看到一则解除某热款游戏限制的广告,他扫了上面的二维码并进入QQ群。群内客服要走了他的游戏账号,并告诉他腾讯公司规定“防沉迷解除”必须法定监护人才可以,所以要解除游戏限制,需使用小冉父母的手机来进行认证。
小冉去拿了妈妈的手机,对方引导他把妈妈微信的个人页面拍照片发过去。随后,客服发给他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后,出现了“扫描的内容并非微信提供,请谨慎辨别信息,该微信被警方锁定,请联系相关人员解除,30分钟内如没解除,该微信实名制下的资金将被永久冻结,一旦冻结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文字。
小冉将这段文字拍给了对方,对方对他说:“完蛋了,一会儿警察会去抓你家长。”小冉害怕了,“对方说要解除,需要加另一个QQ号。”小冉赶紧加上,对方让他打开视频聊天,给他发来了支付宝二维码,恰好小冉知道家长的支付宝密码,就按照对方的指示,扫描支付转账了2万余元,随后对方还让小冉给多个电话号码分别充值了500元的话费。不久后,小冉的妈妈张女士发现并报了警。
小桢(化名)在家中玩手机时,经同学推荐进入了明星直播间QQ群。进群后群主持人要求其支付28.8元才可进入。小桢用手机微信扫码支付28.8元后,名为“后台管理”的QQ添加小桢为好友,称操作时因小桢是未成年,公司账户被冻结6万元,要求小桢帮忙解冻,否则就要起诉小桢。
小桢心里很害怕,便按照对方的指示用妈妈的手机,将微信钱包界面、绑定银行卡界面截图给对方发送过去。发送后,一个男子与小桢进行语音通话,让小桢在微信小程序里的“京东到家”购买5张面值为1000元的礼品卡,小桢用手机微信零钱通支付4次,共计20000元。购买之后,对方又发给小桢一个微信收款码,让小桢支付598元,小桢共扫27次……就这样,小桢一步步落入对方的陷阱。
培养网络素养
才是挡住网络黑手的根本方法
网络新型犯罪已经越来越低龄化、多样化,虽然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截断一部分的网络犯罪,但再多的技术,都不如良好的家庭教育来得更直接。
济南市天桥区反诈中心教导员许勇表示,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如果家长用强硬的态度完全割断孩子与网络的关系,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引导为主,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多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教会孩子网络相关的安全知识。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做‘低头族’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网络素养的重要方法。”
许勇建议家长做好自身移动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不要将绑定支付功能的手机录入孩子的指纹;最好把用于网课学习的电子设备取消绑定支付功能;孩子要求刷脸支付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再支付。
许勇向孩子们提出一些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能随意在网络上填写个人及家人的信息资料;陌生人要求孩子使用父母手机完成某项任务的,一定提高警惕,并及时告知父母;凡是要求转账、可以充值返利的勿轻信,要多方核实;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App;网络购物交易选择正规官方平台,不轻信对方引导私下联系转账。
许勇提醒孩子们,与陌生人之间谨慎使用视频聊天或“共享屏幕”等功能。“‘共享屏幕’相当于手机的录屏操作,它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并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的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
来源: 山东省委政法委
1.《微信别人的银行卡怎么解除?总结很全面速看!告诉自己家的孩子!这些是骗钱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信别人的银行卡怎么解除?总结很全面速看!告诉自己家的孩子!这些是骗钱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7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