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一般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王朝变化引起的内部战争。另一个是中原王朝应对外族入侵的对外战争。
当一个王朝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下,便可以集中全力应对外族威胁,相对来说此时更容易抵御外族入侵。而当中原处于四分五裂,内部相互攻伐不断的状态时,这时如果不能处理好对外政策,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往往会趁虚而入,导致像“五胡乱华”这样惨痛的悲剧发生。古代战争是十分惨烈
三国便是处在一个典型战乱的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相互之间攻伐不断,多年的战争致使百姓生灵涂炭、国家满目疮痍。并且外部强敌林立,北方有两汉的老对手匈奴虎视眈眈。不仅如此,氐、羌、胡、鲜卑、乌桓等新崛起的游牧民族实力更是不容小觑。
这些游牧民族军事实力强劲,趁三国内乱他们深入中原腹地,严重威胁了中原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此时摆在魏蜀吴三国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内要积极防御其他政权的进攻,对外还要采取合适的民族政策。
曹魏的边塞局势异常严峻
三国对立时期的曹魏,虽说实力最为强大,但其面临的民族问题却最为严峻,同时其对外政策也最为成功。国家北面有匈奴、鲜卑、乌桓、氐、羌、胡、羯等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鲜卑、乌桓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此前这些游牧民族一直居住于长城以北地区,但自汉末中原内乱,他们趁势深入中原腹地劫掠百姓,形势十分危急。
曹魏周边局势
如若处理不好对外政策,便会使自身面临内外夹击的局面。但如果处理好民族关系,就会增加人口,增强自身实力,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局面。而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恰当的对外政策,下面我就从军事、政治等角度,首先为大家分析最为典型且成功的曹魏对外政策。
一、对匈奴恩威并重,分化瓦解其内部势力
匈奴原是两汉时期的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西汉晚期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来北匈奴在东汉的连续打击下,被迫西迁远离中原纷争,南匈奴则在东汉时大量内迁中原。因此曹魏面对的主要是南匈奴的威胁。
曹操
东汉末年,连年的混战导致中原内部一片混乱,曾经归附于汉廷的南匈奴顺势起兵造反,连续攻克黄河流域多座城池,后来又与曹操在陈留、襄邑和宁陵等地作战。曹操对于这些反叛的匈奴毫不手软,采取了强硬的武力镇压。202年,曹操派遣钟繇于平阳围攻单于呼厨泉,南匈奴因此彻底归附了曹操。
《三国志·梁习传》: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虽然曹操采取武力镇压了南匈奴的叛乱,但其在后续的安置工作上,主要采取怀柔安抚政策。当时匈奴主要聚集于并州,其家兵拥众,难于管理。并州刺史梁习针对这种情况,积极采取怀柔安抚计策。其首先推荐匈奴首领到中央任职,使得匈奴群龙无首,并给予单于封侯的待遇。后又征发匈奴青壮年服兵役,并迁移其留守家属到邺城定居,充当做人质,并使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不听从曹魏调遣的则采取武力镇压。就这样曹魏初步控制了匈奴,并增加了自身的兵员来源和劳动人口。
匈奴形象
但南匈奴久居中原人口众多,根基仍然十分深厚,曹魏为了进一步的削弱其实力,在怀柔安抚政策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分化瓦解措施。公元216年,曹操诱骗扣押单于呼厨泉于邺城,后又派遣亲魏的右贤王去卑监国,以其制约左贤王的势力。这项措施使得匈奴各方相互猜忌,始终不能形成完整的统一力量。后曹操又将匈奴一分为五,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各部分别由匈奴人做首领,汉人为监军,最终有效的控制住了匈奴势力。
二、曹魏主动出击征服乌桓,并将其内迁壮大自身力量
乌桓聚居地
乌桓原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又称乌丸,历经两汉时期的两次南迁,活跃于河北和内蒙古河套地区。乌桓主要势力有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统领的五千余落, 辽东乌桓首领苏仆延统领的数千余落,右北平乌桓首领乌延统领的八百余落,史称其为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丘力居死后,其从子踏顿统领三郡乌桓。
东汉末年,三郡乌桓趁中原内乱,频频入侵幽州掳掠百姓,公孙瓒因此常与乌桓交战。袁绍占据冀州后,联合乌桓一起灭掉了公孙瓒,又与乌桓首领踏顿结为联姻,两方关系甚为密切。随后曹操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尚、袁熙率领残余势力投奔乌桓,妄图依靠乌桓势力重夺冀州。
《三国志·武帝纪》: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曹操北征乌桓示意图
曹操为彻底平定北方,同时消灭袁绍残余势力,遂听从郭嘉建议,主动出击攻打乌桓。于是曹操率军深入敌后,在白狼山的遭遇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乌桓,同时斩杀乌桓首领踏顿,此战曹操基本征服了乌桓部落。
除了使用武力之外,曹操对于主动归附的乌桓,则采取了安抚奖励政策。如阎柔率领鲜卑、乌桓部众归附曹操,曹操封其为护乌桓校尉。毋丘俭征辽东时,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叶,率领其五千部众尽数归降。曹魏因此封其渠帅等三十余人为王,赏其珍宝物品,以示安抚奖励。
至此曹魏彻底征服乌桓各部,并将征服的胡、汉二十余万人,连同主动归附的乌桓各部,迁至邺城附近各郡,按照对待匈奴移民的政策安置乌桓各部。此后乌桓势力式微,内迁中原的各部逐渐与汉族融合,而留守的乌桓余部则并入鲜卑部落,最终乌桓这一游牧民族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三、曹魏利用鲜卑各部矛盾,分化瓦解从而控制鲜卑各部
鲜卑起源于东胡族,与乌桓同属东胡联盟部落。在西汉早期,鲜卑与中原王朝并无联系,但随着乌桓部落的南迁,鲜卑渗透至乌桓原住地西喇木伦河流域,开始与中原王朝接壤并建立政治联系。汉桓帝时期,檀石槐曾短暂的统一了鲜卑各部,但在其死鲜卑又陷入分裂状态,形成了以柯比能、素利、阀机、弥加、步度根为首的几方势力。
东汉末年,因中原内乱,鲜卑各部频繁侵扰边境,对边塞造成极大威胁。曹操针对鲜卑各部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以怀柔安抚、分化瓦解为主的基本政策,因而使鲜卑各部各自为敌,相互攻打,从而达到削弱其实力的目的。
古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公元220年,柯比能、素利、阀机、弥加、步度根遣使向曹魏称臣,并进贡马匹,曹操因此各封其为附义王、归义王等。但鲜卑各部虽向曹魏称臣,但却各自独立并不受曹魏节制。随着柯比能部的壮大,其隐隐有统一鲜卑各部之势,甚至与蜀汉勾结,对曹魏北方构成巨大威胁。后来柯比能、素利、弥加三部结为联盟,拒绝与曹魏通市卖马,公然抗衡曹魏。
《三国志·魏书》: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
曹魏为了瓦解三部联盟,积极拉拢实力较弱的素利部,并向其买马,令其背弃盟约。也因此素利部受到了柯比能的进攻,曹魏于是助其抵抗柯比能,最终瓦解了三部联盟。随后曹魏利用步度根与轲比能的矛盾,极力拉拢步度根,对其授予厚赏,并将其部迁至太原等地,借助其势力驻守边陲抵抗轲比能。后来形势恶化,轲比能将步度根部吞并,势头一度达到顶峰。曹魏无可奈何,只得派遣韩龙于235年将轲比能刺杀,另立其弟为首领。
曹魏就此瓦解了鲜卑的威胁,后来鲜卑虽相继崛起宇文部、慕容部,但都臣服于曹魏,并无威胁。244年,曹魏又设立辽东属国,加强了对鲜卑各部的管辖。
四、对联蜀抗魏的氐、羌、胡,采取武力打击并施以苛租重税
氐、羌、胡各部主要居住于凉州、益州、河西一代。韩遂、马腾曾借助其力量割据一方,甚至出兵对抗曹操。因此曹操在消灭了韩遂、马腾集团后,随即对其部下的氐、羌、胡各部予以严厉的武力打击。如213年,夏侯渊征讨韩马集团,击败其所率羌、胡各部,甚至击杀氐王杨千万。
西凉骑兵
韩马集团被击败后,氐、羌、胡聚居的陇西、汉中等地,随即成为魏蜀对峙的前线地带。正因如此,这些氐、羌、胡各部对待魏蜀的态度反复无常,时而归附时而反叛,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实际控制。
因此曹魏一方面对联蜀抗魏的氐、羌、胡予以严厉的武力打击。如222年曹真击败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余级。240年郭淮讨伐羌族迷当等部。另一方面则将主动归附和武力征服的氐、羌、胡各部尽数迁移,将较为安定胡人分散安置于天水、南安等地,将反复无常左右摇摆的氏人安置于扶风等地。
《三国志·郭淮传》: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胡人形象
但曹魏对内迁的氐、羌、胡却施以苛租重税,远没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的待遇好。曹魏对于氐、羌、胡征收的租税要比一般农民高很多。除此之外,郭淮曾调集羌、胡以补充司马懿作战时的粮食缺口,氐、羌、胡因此备受劳役之苦。曹魏对氐、羌、胡施行如此高压政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三族聚居地,位于魏蜀交战的前沿地带。曹魏要以战争胜利为首要目标,因此不可避免的要牺牲氐、羌、胡三族的利益。
结语
曹魏的对外政策大体来讲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对反叛的势力予以武力打击,另一方面对归附或征服的各族人民内迁安置,并采取怀柔安抚措施,如对待匈奴、鲜卑、乌桓就是如此。但曹魏对待氐、羌、胡的安置政策又太过偏激,致使三族人民心中积怨颇深,间接导致三国末期了秃发树机能的反叛十年未能平定。
但不可否认,曹魏的周边局势最为复杂,但对外民族政策相对来说是十分成功的。其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和谐与稳定,客观上又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有效遏制了民族间潜在的冲突与矛盾。在那个战乱年代,曹魏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已属实不易,确实也值得我们后人的称赞。
1.《三国乱世154曹魏军团怎么过?总结很全面速看!白骨露于野,人口十存一!盘点三国乱世当中曹魏的民族政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国乱世154曹魏军团怎么过?总结很全面速看!白骨露于野,人口十存一!盘点三国乱世当中曹魏的民族政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32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