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高峰时间,重庆南岸成龙湾十字路口,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警察指挥过往车辆快速通过。一辆私家车经过,慢了下来。司机摇下车窗,做了个表扬的手势。老警察绷着脸催促对方离开。一,二...来打招呼的车越来越多。这是怎么回事?
当绿灯亮的时候,他们刹车只是为了给老警察一个表扬
菊成龙湾路口位于南岸青龙路和大石路之间,是南岸区几条主干道的连接节点,也是连接巴南区和渝中区的重要通道。高峰时段每天早晚都有一万多辆车在路口,车流非常繁忙。
在今天晚上的高峰期,像往常一样,在十字路口连接的所有道路上都排着长队。红绿灯下,邵刚忙着指挥过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走。
绿灯亮了,本来要加速离开的私家车却在路中间意外刹车,司机摇下车窗。“邵警官,你辛苦了。”司机说着给了老警察邵刚一个大拇指。
“谢谢,赶紧走吧,后面还有好多车。”邵钢板着脸,催促着说道。但只是“抓”一个,然后又来了一个。“你是邵警官?我们赞美你。”女司机摇下车窗,投去赞赏的目光。邵刚脸上还是冷冰冰的,示意女司机尽快离开。
一,二,三...越来越多的车停下来打招呼,邵刚的眉头越来越紧。
邵刚,南安区公安局交通巡逻支队西大队民警。在这段时间里,他突然在网上走红。
因为“凶”,他成了“网上名人交通巡警”,但他并不是真的凶
“我不想成为‘网络名人’,影响道路畅通。”对于邵刚来说,保证道路畅通是第一要务。汽车一旦减速或停下来和他说话,必然会影响道路的畅通。
突然成了“网络名人”,邵刚有点惊讶:“我很凶,司机应该不是很喜欢我。”
邵刚为什么走红,应该从今年9月28日的一篇帖子说起。“三年前,我贴了一个帖子,感谢风雨中来的交警叔叔。今天,我想再次发帖表达我的感受。”网友“蒋亦学,蒋强”贴出了一篇题为《三年后,我再一次发帖向巨大的成龙湾里的交警大叔致敬》的帖子。
“一开始警察叔叔的印象是一个字——凶,两个字很凶,三个字很凶。每辆车都要管。红灯不亮,车就不让过。”《江江江亦学》说,不管是烈日空还是雨天,总能看到这个“凶神恶煞”的交警,鬓角斑白,指挥交通一丝不苟。
“蒋以学,蒋强”的帖子吸引了众多网友跟贴。短短几天,阅读量突破10万,有1500多条帖子被赞被评。邵刚成了“网络名人中的交警”。
今天下午,记者在成龙湾路口看到了邵刚。在他成为“网络名人”之后,他依然“凶狠”。邵刚解释说,他之所以“凶”,是为了让交通更顺畅,让司机更舒服。
“巨人成龙湾路口有很多车。如果有不遵守规则的司机,为了追到路,会影响后面更多的车。”邵刚对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毫不留情。甚至等红灯的时候,有车辆压线,他也会去“吼”。
路不堵,心不堵。邵刚虽然凶猛,但很快就赢得了过去司机和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业余时间,我经常站在路口看他值班。他每天很早就去上班,劝说流动小贩离开马路。对于随意停车的市民,他始终注重说服,而不是贴罚单。”住在成龙大哥湾附近的市民张说。
他已经坚持红绿灯五年了,每次换都知道。
邵刚除了对刁民司机凶之外,还遵守一套原则。每当红灯即将亮起时,他就会走到斑马线附近,向驶来的车辆挥手让司机减速。因此,有网友“投诉”说,红灯还没亮,车就不准过了。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菊成龙湾路口虽然有四个方向的红绿灯,但在高峰时间,如果只按红绿灯通行,两个车道的车在红绿灯时间内还没来得及通过,就会在中心相遇,造成很大的堵塞。
邵刚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每天比规定的早晚高峰值勤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到岗,观察分析交通流量,有针对性的疏导疏导,逐渐摸索出一套方法:从大石路到青龙路的主干道,直接通向菜园坝大桥,需要在红灯到来前10-15秒提前停车。当您从青龙路向龙丹路左转时,您需要提前20-25秒停止交通流量。这样,现场手势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多车道堵车的问题。
但是工作量大增,他需要随时站在路中间,用手势指挥车辆停车或通行。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即使邵刚背对着红绿灯,他也知道红灯绿灯什么时候会亮,并按时向车辆和行人做手势。
多年的经验,让他对红绿灯的时间有了准确的把握。四个路口有四组红绿灯。韶钢可以通过查看一组红绿灯剩余的秒来计算另外三组红绿灯的时间,甚至可以计算下一个路口的红绿灯时间。
五年来,在邵刚的指挥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有条不紊的各奔东西。这就是我们日复一日坚持下去的方式,让小路口变得更加文明,让人觉得过去的安全舒适。正如经常开车经过的司机龙女士所说,每天看到邵刚在路口忙碌,心里都很温暖。我感觉他是大家平安出行,平安回家的指路明灯和路标。
1.《重庆交巡警因太凶成网红 红绿灯切换了如指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庆交巡警因太凶成网红 红绿灯切换了如指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4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