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邦达故居
邦大仓,西藏巨商排名第一;曾垄断西藏羊毛、珍贵药材出口业务;分号遍布藏区四省,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成都、香港、印度等地;员工3000多人;家里有500个警卫,650把钢枪;360多名佃农和40多名牧奴属于其管辖范围;这里有无数的田野、牧场、牛羊...
十月的芒康是收获的季节,堆积在屋顶的厚厚的青稞堆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海拔不到4公里,被认为是青藏高原上气候良好、物产丰富的地区,但其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川藏、滇藏路线都经过芒康,大陆的茶叶通过这个地方进入西藏,而藏区的珍贵药材和当地畜产品也是通过芒康运出。自古以来就有在这里做生意的传统。历史上,寺院、喇嘛、老百姓都参与经商。最突出的事务所是邦达康。我来芒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这个强大的藏族家族的过往历史。
邦达仓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商品名。创建它的邦达仓家族是西藏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家族。不仅是首屈一指的富商,也曾被称为政坛风云人物。邦达家族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西藏近代史…看了资料中沉重的邦达家族历史,我们驱车前往邦达家族故居所在的芒康县邦达乡。
但邦达一家解放后搬到了昌都,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邦达仓管员的儿子平罗。因为无法确认要面试的人能不能提前找到,所以有点忐忑。如果没有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史料就会显得干巴巴的,即使邦达家的旧居辉煌一时,也只能给人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感觉。
◎图为芒康县商队
邦达家族的祖先曾经是佃农。随着古代茶马古道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逐渐富裕起来。到上世纪初,邦达的商队生意已经达到拉萨和印度。后来,班达烈江一家之主,通过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关系,获得了藏羊毛和珍贵药材出口经营权的垄断权。自此,邦达良财源滚滚。在邦达三兄弟这一代,邦达家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三兄弟可谓乱世枭雄。他们在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所经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西藏和康区近代史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没有任何受访者的联系方式。我只知道他叫平罗。除了管家儿子的身份外,他还是邦达三兄弟的三弟邦达多杰(Bunda Dorje)的警卫、翻译和书记员,多年来一直紧紧跟随主人。没想到,老人很快被乡政府找到,家就在附近。他穿着一件灰色夹克和一顶带绒球的羊毛帽子。他的身体很瘦,但他的背很直。他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看起来很精神。他现在是邦达乡唯一一个和邦达家族关系密切,会说中文的人。我采访他的时候,老人已经73岁了。
平罗为了表示心意,说乡政府现在就在邦达家,不过他们在新居住了一段时间。在那之前,他们住在不远的一所老房子里。他建议我们先看看那个。走了几分钟,平罗在一扇白腐色的木门前停了下来,我张大了嘴巴——想象中那个气势恢宏的富商的故居,现在只有一堆蒿草丛中的土坯!
◎图为班达多吉-平罗老人管家、翻译、秘书
平罗带我走过。我们从院子走到外面,从下门走到门口,绕着整栋房子走。老人边走边给我讲了邦达仓的大致情况:“他们的商队生意很大,往来于云南、四川、西藏、印度之间。商队去下关运圆茶和唐红,去康定运砖茶,去西藏运兽皮,去印度运鼻烟、天鹅绒等土货……”那些是枪眼”,老人突然指了指房子的前墙。很多方孔对我说:“半个多世纪前西藏动荡不安,邦达家族掌握了500人的武装。这些枪眼是家族士兵守卫时使用的...
平罗在废墟上用玉米秆踩地,给我讲了邦达三兄弟的经历:大哥邦达羊比(或写邦达羊比)是西藏在印度的商务代表,亚东总经理;第二个孩子邦达·饶(Bangda Rao)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他把关于三民主义的小册子翻译成藏文,并于1939年在印度成立了西藏革命党。三哥邦达多杰的生活就更动荡了,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上上下下的寻找。
大多数话题都围绕着平洛的主人邦达·多杰。他最早被西藏当地的喀什任命为茶雅、芒康总经理。后来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康宣威使”下的军事部长,被四川军阀刘任命为川康边防骑兵大队长,又被共产党任命为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副主任。他既打击了川军,也打击了藏军,在北上途中打击了红军,后来积极参加康藏商界,支持抗日战争...
说到兴奋,平罗会有一张灿烂的脸,薄薄的牙齿张开嘴,开怀大笑。他帽子上的大绒球随着他的笑声跳动着,皱巴巴的脸上有一种童心。尤其是当他说起跟随邦达多杰来京参加开国大典,见到毛主席的那段时间,老人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毛主席)的大手拍了我肩膀三下,‘你17岁的儿子看见我毛泽东’……”
我想这种经历一定是平罗一生的骄傲,但是时代变了,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段历史呢?他有多少次机会说出这个动情的故事?看着他眼角的笑纹,脸上容光焕发,我被他的喜悦感染了,傻乎乎地笑了。
◎邦达家族故居
参观完旧居,我们步行到邦达家的新居,这是一座巨大而完整的三层楼土坯房,门、窗、檐都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大门前挂着邦达乡政府的牌子。“这是邦达家的新房子——卓玛拉康”,平罗在院子里介绍。这个房子的图纸是康定邦达多杰专门设计的。宽敞明亮,采光极佳。一楼是塔拉庄园,二三楼是生活区。神圣与世俗合二为一。“当时盖房子的时候,工人都是村里欠邦达家粮食和钱的人。邦达多杰让村民以工作时间的方式干活还债。他们很高兴,很快就把房子修好了……”
平罗轮流带我参观:“一楼供和尚念经,二楼供他们(邦达多杰),三楼供和尚居住……”,每层楼都有许多房间,沿着漂亮的木梯从一楼到下一楼,两个低矮的木门出现在我面前,弯下腰进去,里面有两个又黑又干的小屋。“这是一个地牢,村里有些人有争斗和纠纷,他们是
“然而,多杰本人并没有住在这里。他安排了房子的修理,去了昌都……”
“但是,邦达家的后代在拉萨和昌都,家里有个女儿在国外做生意。几年前我听说她想回家建一个保健中心……”平罗的脸又亮了。
老人的脸上有一种孩童般的单纯,情绪都是各种形式的,仿佛这几十年的历史都发生在昨天。曾经的起伏,动荡,荣耀,孤独...都变成了回忆,珍藏在我的心里。田野里的生活把他归因于日常的无聊,无聊到他成了村民的邻居,无聊到历史几乎忘记了他。
他的文字真诚质朴,性格和蔼可亲。他对邦达一家的感情,深深感染了从此时到空千里之外的人。我和他的谈话让我很舒服,我从采访话题中获益匪浅。要不是旅行的压力,我真的很想多呆几天,享受每天和平罗在阳光下聊天,听他细细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叫平罗的老人。他本人和他的口述历史都是我们后代的瑰宝!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摄影师说要带几面Pinlos 空镜子,正好,我要上厕所,暂时离开大家。没想到离开了这么久,让我后悔了很多年。
这个厕所不好找。我在这个三层楼里逛了好几次,最后去了屋外的公厕。回去的路上,我想我一定要感谢平罗老人,把背包里的巧克力给他。他会喜欢的。我也想和他保持联系方式。以后可以和他交流,继续深入采访他。更多历史细节...
回到刚才那个地方,看到摄影师已经在收拾装备了,但是没有看到平罗。“没有合适的场景,就没有拍摄,”摄影师说。我转向乡政府的领导。他们说:“面试完了,我们让他回去!”“回去!?我还没跟他说谢谢呢!我……”我傻眼了。“哦,不用了,谢谢!”看着他们指的路,我连个人照片都没有。我坚持要去他家道谢告别。乡政府领导无奈地说:“他家有点远,没必要!”!制作人也催我赶紧!着急的时候鼻子有点酸。人们不懂得珍惜和尊重老人和他所经历的历史,不懂得珍惜和尊重他思路清晰、叙述清晰、口若悬河的叙述。他们不知道它对正在消逝的历史有多珍贵!他陪了我们几个小时,我却无法和他说再见……我强忍着眼泪,却要和大家一起上车。
十四年过去了,我没有去过芒康的邦达乡,也没有留下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方式去找他。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我心里永远记得那个平罗老人,记得他瘦弱但挺直的身体,记得他张开无牙的嘴,笑得像个孩子,帽子上的绒球跳了起来...
总觉得欠他一句谢谢,一句告别。这是我唯一一次做了十几年的媒体人。
1.《邦达 邦达故居: 一次没有告别的采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邦达 邦达故居: 一次没有告别的采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4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