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香港为何一直未能踏上信息高速公路,首先要对香港的经济模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众所周知,香港金融极其发达;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金融本身是一种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创造利益的活动。说白了,不工作的时候躺着也能挣钱。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其实香港没有发展出互联网企业的原因已经凸显出来了。
如果对高一学的历史课还有一些印象的话,记得有一节课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小柴的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结论:“虽然资本主义在中国古代萌芽很早,但是当时的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了一个“超稳定”的社会;所以,如果没有外来的干扰,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永远停留在萌芽状态,无法进一步发展。”。
其实套用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说,香港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就形成了一个以金融和经济为主的“超稳定”社会;无论是信息革命还是其他因素,都难以撼动城市的日常循环。
在古代,封建皇帝会通过过度发行纸币这样的伟大发明来为自己赚钱。
但是,现代香港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当他们用上了房价、房租、物价、水电煤等。,给香港工人戴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在使数百万人的劳动成果完全落入他们的口袋之后...
无论是房价调控还是互联网革命,都有可能给香港目前的模式带来变数,不允许这些大家族出现。
1999年,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试图让香港不要错过互联网革命,并推出了一项著名的政策:数码港计划,计划绕过当地富商,发展互联网技术。
结果,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中标,他在这块土地上建了一座豪宅,赚了很多钱。
后来,不死心的董建华提出“硅港”计划,要在香港建设美国硅谷...
结果“硅港”的影子没有出来。反而被几个大户以类似“炒学区房”的方式刺激,给香港房价又来了一波。
为什么香港是互联网公司的沙漠?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有的模式足以让那些大佬过得很舒服;而互联网公司的所作所为,可能并不能让他们过得更舒服,甚至会造成一些变数,所以老板们显然对这东西并不太感冒。
早在2013年,一篇据说是香港一个小学生写的“李嘉诚,李家之城”的短文在网上疯传,说香港是李嘉诚的私有财产。
时光飞逝,已经过去六年了,但香港这座城市仍在不知疲倦地重复着那一年的故事,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什么也没有改变...
哦不,应该有一些变化。
李嘉诚前段时间没有在英国投资一波大产业。有网友统计发现,李嘉诚在英国基本参与了电信、电网、自来水、管道燃气、机场、公寓、铁路、原油等领域;我被网友嘲讽买了半个英国。
嗯,还是熟悉味道,熟悉配方;好像在大洋彼岸,有些故事也许能在1234年再走一遍?
1.《荒漠 香港,为何成为了互联网的荒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荒漠 香港,为何成为了互联网的荒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7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