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做过的最傻的事情之一,就是一度很喜欢与人在网上PK本站,后来发现网络根本不是适合辩论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喜欢用“情绪”而不是用“逻辑”说话。情绪容易感染人,能一下子把网友拉到自己一边同仇敌忾。因此网上辩论常常出现黑格尔笔下那个卖鱼老婆子的情形,人家说她的鱼臭,她说是对方的嘴巴臭;人家说我嘴巴不臭,老婆子说:你嘴巴不臭,但你妈妈与外国人相好。大家都纠缠在“你妈妈是不是与外国人相好”上,至于卖的鱼臭不臭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

不讲逻辑不只是卖鱼老婆子的“专利”,连一些文化人也犯这样的毛病。前不久有几位名人在网络视频中讨论司法改革,说到刑讯逼供,有一位律师说,冤假错案不一定因为刑讯逼供,但刑讯逼供一定导致冤假错案。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重复看了一遍,他的确是这样说的。

刑讯逼供是个坏东西,这一点我与那位律师的看法完全一样,但刑讯逼供与冤假错案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刑讯逼供导致冤假错案,有的刑讯逼供不导致冤假错案,就像闯红灯可能导致交通事故,也可能不导致交通事故。导不导致交通事故与禁闯红灯无关,禁止刑讯逼供不是因为它导致冤假错案。如果要强调刑讯逼供的危害,顶多只能说“刑讯逼供不一定不造成冤假错案”。这有点像绕口令,但逻辑有时就是绕口令。一个人如果有逻辑,就不会被绕晕。律师应该是最有逻辑的人,居然也犯这样的错误,说明逻辑的确是一个令人着急的东西。

生活中不讲逻辑的现象多如牛毛,所以总有那么多问题吵得不亦乐乎,但永远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一个人有没有逻辑,像白发一样,也是随着年龄渐长的。我年轻时也有不讲逻辑的毛病。大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年谷物歉收,我看到有个专家写文章说玉米比大米有营养,我觉得专家这时候写这样的文章是“别有用心”,因为没有大米吃,就忽悠玉米有营养。当然,也跟我见识有限,从小只知道农村拿玉米喂猪有关。现在想想,人家什么时候说玉米有没有营养都没有关系,我不服,应该就事论事,不应扯到动机上去。

“就事论事”是辩论的一个原则,但网上很多辩论总是不知不觉地转移话题,把两回事当成同一回事。GDP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年因为环境问题,人们把GDP当成罪魁祸首,弄得不少地方对GDP羞羞搭搭,GDP增长快一些,像做贼一样不好意思,总要修修补补。有一天我听一位专家的讲座,他声称“我们要纠正过去那种只讲GDP的观念,GDP并不是越大越好”。坐在台下的我哑然失笑,只讲GDP固然不对,但GDP越大越好有什么不对呢?中国GDP由改革开放前全球第十位变成现在的第二位不应该吗?美国GDP比中国大,我们追赶并超过它有问题吗?说GDP不是越大越好,等于说花不是越鲜艳越好、姑娘不是越漂亮越好,或者说身体不是越强壮越好,这不……违反逻辑吗?

GDP是衡量经济总量的一个尺度。既然希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然就得不断积累财富,而不断积累财富,当然GDP越大越好。一些地方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或者说一味追求GDP的现象,这绝对要不得,但这是另外的问题,“一味”干什么都是不对的。改善民生是好事,但不切实际“一味”去做也是不行的,可能导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保护环境,不应以GDP论英雄、搞“GDP主义”,但“GDP越大越好”与他们完全是两回事。“姑娘越漂亮越好”和“姑娘应该心灵美”,本来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问题,硬要扯一起,难道说为了心灵美,就得在漂亮的脸蛋上划两道伤疤吗?

国人喜欢辩论,喜欢辩论又不讲逻辑,每天围绕着这样的“伪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表面上互不相让,实际上是自说自话,既没有交集,也不能达成共识。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每天像村妇一样唇枪舌剑,只在乎是非,不关心真假,头脑不清却真理在手,真是一件好笑又可怜的事情。本站

1.《梁思奇 非逻辑的语言暴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梁思奇 非逻辑的语言暴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