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晔卿

从音韵学角度审视京剧上口字

自元明以来,曲界即有“北遵《中原》,南守《洪武》”之训,是说北曲用韵依据《中原音韵》,南曲用韵则依《洪武正韵》,京剧也不例外。既然京剧诞生在北方,我们就依据《中原音韵》为京剧上口字分类,并结合《广韵》十六摄,阐释这些上口字音的来源。

我们考察了梅兰芳、程砚秋、杨宝森、言菊朋和奚啸伯等吐字讲究的前辈艺人的唱念,归纳他们的上口字音,把上口字分为以下几类:

01

在北京话里不分尖团,而京剧上口字音则秉承《中原音韵》分尖团。所谓分尖团,即古精组和古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有分别,声母读音不同:反之,古精组和古见晓组在今细音前没有分别,声母读音相同,就是“不分尖团”。来自古精组的字称“尖音”,来自古见晓组的字称“团音”。京剧既然遵从《中原音韵》而分尖团,那么在它的上口字系统中,“箭”与“剑”、“心”与“欣”读音就不同“箭”和“剑”来自古精组,是尖音字,读zian,sin;“剑”和“欣”来源于古见晓组,是团音,读jinn. xino

02

“zhi chi shi ri”四个音节的字,在京剧中分为两类,读音不同。北京话里“zhi chi shi ri”四个音节的字都来自《中原音韵》支思、齐微两韵,由于来源的不同,在京剧上口字音中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支思韵的,如,“支、持、诗”等字,与北京话发音相同,韵母都是不能独立成音节的舌尖元音;另一类来自齐微韵的,如,“知、吃、失、日”等字,它们的上口音则与北京话发音不同,其上口字音的韵母是可以独立成音节的“i”。

03

“zhu chu shu”三个音节的字,在京剧中,因其中古声母的不同分为两类,读音不同。北京话里读“zhu chu shu”三个音节的字来自《中原音韵》的鱼模韵,这些字的上口字音也分为两类,分别的标准是依据它们中古声母的不同。在中古属于庄组声母的,如:“助、初、疏”等字,就与北京话读音相同,读“zhu chu shu"。而中古属于知、章组声母的字在京剧中就要上口,如:“诸、出、书”等字,必须要上口读作“zhüchüshü”。

04

《中原音韵》中桓欢韵的字,都是来自中古山摄的合口字,本来是都有“u”介音的,但是,随着语音的演变,发展到今天的北京话中,桓欢韵的唇音字,如:

“搬”“慢”等字的“u"介音消失了。可是京剧上口字音中保留了合口的读法。如,《贺后骂殿》中“搬一把金交椅娘且坐下”一句中的“搬”字就读“buan”。

05

除了上述四大类数量众多、系统性强的上口字之外,还有几种上口字,它们数量不多,但也很特殊。

一是来自《中原音韵》歌戈韵中的见组字,这些字在北京话中读“e”韵母,而京剧中则上口读“o”韵母,例如“歌”读go,“河”读ho之类;

二是在北京话中有文白异读的入声字(主要是中古宕江二摄的入声字),它们京剧上口字音都从其文读音;

三是《中原音韵》齐微韵的轻唇音,如“费、非”等字,京剧中上口读“fi”,不念“fei”;

四是《中原音韵》皆来韵中的字,有一部分属于古蟹摄开口二等见系的字,在北京话里韵母是开口呼“ai”,而京剧中则读齐齿呼的“iai"。如“界”读jiai,“鞋”读xiai等;

五是《中原音韵》齐微韵中的来母字,如“泪、雷”等字,京剧上口读作luei,这是因为它们在中古是于蟹摄合口的字,有“u”介音,京剧中保留了古音成分;

六是《中原音韵》东钟韵的唇音字,在北京话中已经并了“庚青”韵,如“鹏、风”等字,但这些字在京剧中仍旧归入东钟韵,韵母作ong,不作eng。

06

京剧上口字音中有一点不遵守《中原音韵》之处,那就是“庚青”“真文”“侵寻”三韵的分合,京剧上口音与《中原音韵》不同。在《中原音韵》中,这三韵的依据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韵部,韵尾是“-ng”的归庚青韵,韵尾是“-n”的归真文韵,韵尾是“-m”的归侵寻韵,而在京剧中,这三韵则合而为一,韵尾通作“-n”,所以“生、身、深”三字的上口音都相同,念shen。

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12

本平台以传播京剧艺术为宗旨,平台文章欢迎转载,在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原创”稿件必须授权转载。

1.《哪些字该上口,哪些字不该上口,依据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哪些字该上口,哪些字不该上口,依据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