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刘为民被派到中国驻欧共体使团工作。当时中国与欧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经贸领域,使团只有两个人负责中欧双边政治关系,平时打交道的部门只限于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总司和欧洲议会,主要工作也是以“打架”为主,在人权等问题上进行斗争和交涉。如果想约人就一些外交事务进行沟通协调,对方总是把时间尽量往后拖,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地位不太重要,也不会有什么急事。刘为民发现欧洲媒体上关于中国的报道很少,有时翻遍了也找不到一条。

1998年中欧领导人第一次会晤后,中欧关系逐渐升温,其间的一次经历令刘为民记忆深刻。1999年,前港督卫奕信的儿子、时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爵士办公室成员的魏磊,主动打电话到我驻欧共体使团,说要来拜会使团领导。没过多久,魏磊就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在刘为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有欧盟机构工作人员主动来中国使团拜会。

刘为民介绍说,现在国际上发生什么大事,外界都希望了解中国的意见。驻英期间,他本人不光是和英国外交部中国处打交道,翻开名片夹,英国外交部负责缅甸、苏丹、伊朗、巴尔干、中东、中亚、非洲、G8、联合国、防扩散、气候变化、公共外交等问题的官员都曾与他有过接触。刘为民坦言,有时候英国对中国的期待甚至超出中国自身的能力,但这也体现出欧洲国家已经意识到,解决多数国际热点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行的。“除美国外,想解决问题,就要同中国谈”的想法在欧洲越来越普遍。

人们对中国的兴趣大大增加。关于中国的活动特别多。去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后,我驻英国使馆决定举行十七大报告的媒体吹风会。吹风会当天,接到邀请的二十多家媒体悉数到场。他们都是有备而来,问题多种多样。吹风会结束后,有记者对刘为民说:“关心中国,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虽然今年不是英国的中国文化年,但身在英国却有“不是中国年,胜似中国年”的感觉。今年,英工商界发起了“时代中国”大型综合活动,除了近几年已成为品牌项目的“中国在伦敦”等活动外,大英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展、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当代设计展、皇家歌剧院中国演出季等活动接连不断。

当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对中国的看法常常滞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欧洲有些人很不适应,遇到问题的时候,各种偏见、成见也容易沉渣泛起。今年奥运火炬在伦敦和巴黎传递时受阻以及目前的中法摩擦就是明证。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曾在英国媒体上发表文章感叹,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她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这份感慨道出中国不少外交官的心声,中国外交就是在这种沟通和角力中一步步成熟起来的。刘为民表示,目前的困难并非中方所愿见,中欧关系走过30年,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使中欧关系继续稳定发展。▲

1.《刘为民 驻英大使馆新闻参赞刘为民:欧洲看中国,从不关心到很关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为民 驻英大使馆新闻参赞刘为民:欧洲看中国,从不关心到很关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1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