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没过完,在北京上大学四年级的小杨就拿着厚厚的个人简历和资料,匆忙走进2010年新春第一场招聘会,汇入了庞大的大学生求职的人潮中。中国今年将有630万大学生毕业,而1997年时只有100万。中国大学毕业生近年“井喷”式的增长,让世界许多国家惊叹。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已经打造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过,“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等新闻不断爆出,让许多人感叹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像10年前那样“风光”,许多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放下身段,让国际许多媒体对中国是否为大学毕业生“井喷式”的增长做好准备议论纷纷。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对《环球时报》说,“中国大学生比农民工‘廉价’并不说明中国大学生多了。中国发展和大学生都处在转型的关键时候,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转型成能大规模容纳高知本人才的全新经济模式,大学生也没有适应中国的发展。大学生们的今后发展状况将决定中国未来能否占领世界产业的制高点。”

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井喷”期

中国大学的发展近年来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尤其引人注目。这位在美国常青藤大学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2月初在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称,由于中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顶级学者被吸引到北京、上海的高校中去,中国大学将迅速赶上英美。在短短10年时间里,中国已经打造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10年来,中国高校从1022所增加到2263所,教育投入也大幅度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达600万以上。德国《明镜》周刊日前的一篇文章称,三四十年前,中国一切技术靠进口,世界普遍认为中国最缺乏的是人才。现在中国高校有2000多所,这样的人才储备将让中国在全球格局重新洗牌中胜出,“龙之国度为此增添了新的动力”。

也有一些分析为中国大学生过快增长带来的隐忧感到担心。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20日称,中国大学生增长过快,教学标准却在下降。文章引述教育专家的话说,“中国大学扩大了校园,招收了更多本科生和博士生,生产出更多论文,但就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而言,没有太多变化,事实上甚至可以说变得更糟了。”文章称,中国并没为大学毕业生“井喷式”的增长做好准备,每年的毕业生中有1/5的人为找工作疲于奔命。

德国国家电视一台报道说,今年中国又有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拥入就业市场,虽然中国许多地区正在闹“劳工荒”,但大学生们的就业市场却并没有扩大。《明镜》周刊分析说,中国大学多数是“非实用性大学”,中国大学生数量增长很快,但跟高质量还有距离。

德国《世界报》认为,许多中国大学生也没有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通常想留在大城市,不愿返回农村地区。他们一门心思只想进入国家机关,当享受高待遇的公务员。

大学生正在中国“贬值”?

许多媒体关注到,中国近年来不断呼吁大学毕业生“摆正位置”、“放低姿态”,鼓励他们去西部、去基层、去中小城市和乡村大显身手,但多数大学生仍然执着于大城市,拼命往公务员这一狭窄的路上挤。目前,许多沿海企业出现了“劳工荒”,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依然不乐观。有媒体引述南方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话称:“现在的问题是企业能请得起大学生,请不起民工。但大学生又不可能去做民工的工作。”

一位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连年扩招,但教学硬、软件设施并未相应跟上。原本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一个实验室供10多人使用,如今却常常是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一个实验室供上百人使用。有些名义上的导师只重“经济价值”高的研究生、博士生,很少关心本科生教学,加上教材、教学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学生“贬值”并不足奇。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局限性,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所学知识难以立即转化为生产力,许多单位雇用后不得不重新培训。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育学教授埃里克•伊内斯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洲高等教育也经历过从“精英教育”到“通才教育”的转变。许多人认为这是大学生“贬值”,但实际上这主要在于人们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个是“文凭一定代表能力”;另一个是“大学生就要有工作”。事实上,在就业面前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企业和公共组织在招聘人员时,都是从岗位需要出发的。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应该是“谁更有本事”,而不是“谁有更好的文凭”。

1.《大学生事件 外媒热议中国大学生“井喷式”增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学生事件 外媒热议中国大学生“井喷式”增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1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