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王明,常常想到那一年——那年,去海南过年。儿子王伟带着他在部队周边走走,突然警报响起,他一转身,王伟不见了……“警报离我们很远,声音那么轻,我听不见,他听见了。”王明理解,虽说陪着他在散心,但儿子心里还记挂着部队的事。作为军人,这是他的天职。但王明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儿子会成为一尊雕像、一块牌匾、一篇篇有关英雄事迹的报道……2021年4月1日,“海空卫士”王伟牺牲20周年。
每年,都有人来王伟烈士墓前祭奠。我们记住英雄,也挂念他的父母,这些年,他们还好吗?
湖州吴兴区,一个安静的老小区,王明和王月琴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如果不是客厅里挂着一块“湖州人民的好儿子”的牌匾,这里,看不出和其他家庭有什么不同。
4月1日,让两老又忙碌起来。采访当天上午,他们刚刚去区里开了缅怀英烈的座谈会。今天,老人要来给儿子王伟扫墓。
忙碌,是他们忘记悲伤的方式。
忘不掉的
是那个打不通的电话
20年,约7300个日夜,还是不足以让人忘记一件事。
每年,一入3月,78岁的王月琴心情就开始变得沉重,到了4月还会失眠。只要躺在床上闭起眼,脑海中,都是关于儿子王伟的成长片段,以及20年前,连续几天都打不通的电话——那种担心和着急,让她感到压抑。
2001年4月2日,王明和往常一样出门遛弯,有个邻居告诉他,收音机里听到南海出事了。临近清明,王月琴正在家里忙着包粽子,看老伴急匆匆推门而入:“南海撞机了,王伟可能出事了!”
王月琴知道,前几天,儿子刚刚打回来电话,说周末要值班。难道他值班的时候出事了?
虽然有点心慌,但她还是继续低头包粽子。
每周末,王伟都会给父母打来电话,可那个周末,电话一直没来。电视里、收音机里,都是关于南海事件的报道,王明和王月琴坐不住了。可不管是王伟的电话,还是他单位的电话,都打不通。4月3日,王月琴急得打了110。直到那天半夜,有人来到他们家里看望。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里,也出现了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和照片。
真的是他,他们的儿子。
2001年4月1日8时55分,美国海军的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歼-8II战斗机发生碰撞,歼-8II战斗机坠毁……
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明和王月琴走不出痛苦的阴霾。王月琴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身影像王伟,都会流下眼泪。
记得住的
是儿子不后悔的选择
王明很清楚,想当飞行员,飞上蓝天,是儿子王伟的梦想。
在父母眼里,王伟从小是个脾气温和的孩子,从不与人吵架,却喜欢在土堆上玩对战游戏。一到暑假就缠着母亲,要听《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这些英雄故事。成为一个战斗英雄,是从小埋在他心里的一颗火种。王月琴的家族里,她的哥哥姐姐每家都出了军人,“有十几个人当过兵”,家族的传统,也让王伟深受影响。
到了高中,参军报国的种子开始萌芽。学校招飞时,他想着偷偷报名。“老师说这么严肃的事,一定要父母签字同意。”王伟这才来说服父亲。“我就跟他说,你既然要干,那就要好好干,拿出勇气,坚持到底。”王明尊重儿子的选择。倒是王伟奶奶,需要家人说服。
“招飞要求很高,飞行员啊,有几个能选中的?先让他报名了再说。”他们这么劝奶奶。
谁曾想,当年,湖州30位同学去杭州参加考试、体检,最终只剩下2棵苗子,而王伟就是其中之一。
从1985年送儿子入军营开始,王明和王月琴就见证了一只雄鹰的展翅翱翔——
那时候,王伟每次回家,王明的第一句话,总是“干得怎么样?”
儿子话不多,成绩有目共睹:在军校时,第一个当班长、区队长,第一批入党;在部队改装歼七飞机时,飞行学院同期学员中他第一个放单飞;同一批飞行员队伍中,他驾驶最先进的国产歼击机,第一个飞满1000小时,成为能飞四种气象的“全天候”一级飞行员……
“他可以留校做教官,却说‘南大门要紧’,觉得自己一身好本领,要去开战斗机。”王伟父母家中,一只大大的盒子,里面装着王伟从小到大的照片。有一张,王伟剃了光头,“他是班长,带头让全班人一起剃光头,立志要一辈子留在部队。”
这些照片,王明一张张都塑封好,一尘不染,仔细保存。
最想说的
20年了,我们都很好
20年来,王明和王月琴尝试从沉痛中走出。王伟离开的最初几年,在伤心时刻,他们选择外出旅行,云南、四川,五台山、峨眉山……到处走走逛逛,可以暂时忘记丧子之痛。
家人、朋友给了他们暖心的照顾。比王伟大5岁的姐姐,每到4月弟弟生日,就会买上一只蛋糕,送到湖州烈士陵园王伟墓前,“年三十肯定不会让我们两个老人单独过,全家人一起吃饭,很热闹。”
天气好的时日,朋友也会约他们到周边走走看看。各界的关爱,也让两老倍感欣慰,“社区每周还会派人来打扫两次卫生,有些民间组织志愿者也会上门来陪我们聊聊天,对我们都很敬重。”就连邻居碰见二老拎着很多东西,也会帮忙拿回家,“慢慢地也算走出来了。”
王月琴喜欢太极拳,最近十几年,她又学了弹琵琶,跟着老姐妹们外出学习、演出,用充实的业余生活调解心情;王明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平时聚在一起喝喝茶,说说话。
回想当初,如果不在王伟招飞的报名表上签字,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
“一个国家没人当兵行吗?没有人保家卫国行吗?”面对类似的提问,王明和王月琴的回答,都是语气坚定。
王伟牺牲后,家里又多了好几个军人,这也是最真实的答案。“孙子当兵了,外孙女也当过兵,表现都很好,这就是一种传承。”王明和王月琴也希望看到这种传承,“保家卫国是好事,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会受欺负。”如果王伟能成为像章原(近日给王伟写信的上海交大学生兵)一样年轻一代的领路人,对于二老来说,更是莫大的安慰。
算一算,20年,如果王伟还在世,今年已经53岁。老两口也会想象,儿子会推开门,回家。
“最近干得怎么样?”王明说一定会问这个问题,也相信儿子给出的答案,不会让他失望。母亲总是温柔慈祥的,“我们过得挺好的,你放心吧。”王月琴会这么说,“你是英雄,我佩服你,没给我们家丢脸。”
1.《王伟牺牲20周年,父母睹照思人:我们都很好,只是很想你 事情的详情始末是怎么样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伟牺牲20周年,父母睹照思人:我们都很好,只是很想你 事情的详情始末是怎么样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16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