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方首次闯入抓人,3名探员涉嫌教人作伪证

《环球人物》杂志驻香港特约记者凌德

在香港,如果一大早有人敲门,说廉政公署请你去喝咖啡,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成立36年来,专查官员腐败的香港廉政公署已经让不少官员把咖啡喝了个够,但这一回却风水轮流转——11月19日上午10时30分,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几十名警员浩浩荡荡直捣廉政公署总部,他们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大规模搜查后,以“涉嫌妨碍司法公正”拘捕了3名廉政公署人员。廉政公署不“廉政”?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外界形容,这是廉政公署成立以来的“第一大案”,它正面临“最尴尬的时刻”。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采访。

记者见到的廉政公署

香港廉政公署本站总部位于香港北角区渣华道303号,它成立于1974年2月15日,原名港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上世纪60年代,香港社会腐败成风,警界尤甚,廉政公署也就应运而生。

记者曾进过廉政公署采访,大楼外部和普通商厦没什么区别,内部设施却非常先进,安全系统更是世界顶级。普通人可以走入大楼,但要想四处看看,却绝非易事。大楼的每一道门,都必须刷卡才能进出。因此,即使能混入大楼,想出来,也可能“逃生无门”。

电视剧里,廉政公署审讯室灯光昏暗,桌子上还有一盏刺眼的台灯,而现实中的审讯室空间不大,没有台灯。除了摆放在中间的一张三角形桌子,就是墙角的录影设备。审讯开始,室内的3台摄像机同时启动,最终的3盒录影带,一盒在疑犯面前封存,需要时用作“呈堂证供”,一盒交给疑犯本人,一盒留工作人员做调查用。室内最上方还设有一个类似街道拐角处的“广角镜”,确保可以拍摄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杜绝有人在录像过程中“做手脚”。

廉政公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独立性。香港基本法规定,“廉政公署独立工作,对行政长官负责”,其职员并非政府公务员,既不受公务员条例的约束,也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公署里部分职员配枪,而且经过严格的射击训练,但从廉政公署成立至今,职员在查案过程中没有放过一枪。

被污点证人暗算

此次廉政公署职员遭拘捕,缘起于一起金融诈骗案。2008年,香港里昂证券前交易员吴镇涛串通4家证券发行商,利用虚假买卖操控市场,被廉政公署起诉。吴的下属张青浩原来被安排作污点证人,但出庭时,张青浩临阵退缩、拒绝作证,后也被廉政公署以串谋诈骗起诉。

今年6月3日,法庭开庭审理张青浩案件。答辩前,张青浩突然通过律师向法庭提交了长达6个小时的录音材料。这些材料是张青浩利用MP3偷录的,记录了他与廉政公署调查人员在一家茶餐厅会面时的对话。与他谈话的,正是此次被带走的3名廉政公署职员。律师称,这3人在游说张青浩作污点证人时,涉嫌教他作伪证。

香港警方马上对这一举报进行调查,并最终在本月采取了行动。警方证实,被拘捕的3人分别是廉政公署总调查主任曹永年、高级调查主任陈启鸿、助理调查主任欧剑锋,3人年龄在37岁至45岁之间。目前,他们已获保释。根据香港现行法律,如果对上述3人的指控成立,他们将被起诉妨碍司法公正,或企图作出妨碍司法公正行为,最高可被判刑7年。

输在调查手法“踩红线”

事实上,这已是廉政公署第五次“栽跟头”。早在2003年,就有一名助理调查主任被指在侦破一宗诈骗案时引诱他人作假口供,结果,这名调查主任被判入狱9个月。但香港警方专程赶赴廉政公署总部采取拘捕行动,还是头一遭。

廉政公署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刚退休不久的一位廉政公署前总调查主任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廉政公署一向指导前线调查员,教他们怎样接触证人,此次可能是调查人员急于求成,调查手法欠妥,最终导致违法情况出现。

曾任廉政公署高级调查主任的林炳昌律师也认为,上世纪70年代廉政公署查案时,在器材上的科技优势十分明显,但时至今日,这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次,调查人员就是上了被调查人员的套。”另外,香港近年贪污案愈来愈少,廉政公署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对调查的每宗案件都想赢,调查手法也就时不时“踩红线”。林炳昌说:“廉政公署必须检讨及改正办案手法,否则,一旦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绝非香港之福。”

不会失去民众信任

当然,将一个曾经腐败频发的地区,管理成为当今的廉洁之地,廉政公署功不可没。

多年来,廉政公署查案从不手软。很多人都记得,1973年,时任英籍总警司葛柏在退休前被发现拥有430多万港元财产来历不明,尽管已名列出入境的“留意名单”,但在办案组行动之前,葛柏仍利用职务之便绕过正常关卡,逃离香港。廉政公署成立后,经办的第一个大案就是成功将葛柏引渡回香港受审。

此后,廉政公署侦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其中,涉及最多执法人员的案件,是上世纪70年代“油麻地果栏贪污案”。当时,有贩毒集团在油麻地果栏一带贩卖毒品,香港工商署和警方在对这一地区进行集中整治时涉嫌集体贪污,后被贩毒案中的3名嫌犯举报。廉政公署随即展开调查,最终,有超过260名在职或前任公务员涉嫌贪污遭查处。而廉政公署查办的最“微不足道”的案子,则是一名调查人员在下班后,看到有警员接受小贩贿赂,虽然警员只拿了对方一块价值10元的手表,但调查人员还是当即将其拘捕。

一起起案件的侦破,帮廉政公署树立了威信。也正因此,香港当地一位官员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廉政公署或许偶尔会出错,但不要忘记,香港社会的廉洁与它息息相关。”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1.《廉政公署2009 廉政公署36年“第一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廉政公署2009 廉政公署36年“第一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