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今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迄今世界上最严重的民用核设施泄漏事故。这场波及欧洲多国的核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十数万当地居民被迫撤离,百万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有媒体认为,此事甚至间接导致苏联解体。如今,切尔诺贝利事故已过去整整30年,事故现场的安全与维护工作仍对国际社会构成巨大挑战。英国广播公司26日称,彻底排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隐患或需要“另一个30年”时间,全球核安全课题仍任重道远。
事故死亡人数仍是谜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离首都基辅110公里,是苏联时期在乌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失火并引发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是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的400倍。爆炸尘埃随风飘散,导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多地遭受核辐射污染。
俄总统普京表示,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全人类来说是一个沉痛教训,如果不是消防员、军人、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的英勇和奉献精神,灾难的规模将更大。这些人光荣地履行了自己的公民责任,为挽救他人,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今日美国报》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各界一直争论不断。官方统计显示,核泄漏现场释放巨量有害物质直接导致31人死亡;之后一段时间内,约9000人罹患绝症相继离世。然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估算,事故可能造成一二十万人死亡。美国纽约科学院认为,这场事故“在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100万人死亡。如今,核事故释放出的有害物质仍对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部分区域造成污染。在受影响区域,居民癌症发病率和新生儿先天畸形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日前走访了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意味着“杳无人烟”。随着维护和建设工作的开展,隔离区内如今驻扎着约6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建筑工人,还有一部分人是科研人员和警察。此外,隔离区里还住着约200名不愿背井离乡的当地老人。向导狄米奇·波波夫介绍说,核安全建设项目带动了当地就业,不少撤离的当地人都重返切尔诺贝利工作。他还开玩笑说,如何适应放射性灾区的工作是自己学会的“新技能”,“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在日本福岛找到新工作”。
“新围堵体”将覆盖核泄漏区域
美国《华尔街日报》说,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苏联派遣工作团队在仓促时间内建成一座石棺形建筑,覆盖在发生爆炸的第四号反应堆上,极大地降低了辐射水平。“石棺”如今已年久失修,核泄漏旧址面临新危机。在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及国际捐赠者的大力协助下,被称为“新安全围堵体”的拱顶形建筑2010年破土动工,预计2017年竣工。
造价17亿欧元的“新围堵体”长152米、高106米,总重量超过3万吨,被媒体称为“工程学上的非凡之举”。从占地面积上看,它可将英国温布利体育场连同停车区域一并囊括在内;从高度上看,美国自由女神像可被纳入其中。不仅如此,它还是全球陆地上最大的可移动建筑,将其运至目标核反应堆需耗时两三天。
《每日电讯报》说,“新围堵体”能将有害物质封存长达百年之久,巨大的拱顶建筑并非仅是为隔离有害物质,设计者在建筑内留出充足的空间,以便今后工作人员能操作机器在建筑内拆解现存的“石棺”、解构核反应堆和高放射性内核。英国广播公司称,97%的放射性物质如今被封存在电站内,而中和这些有害物质可能还需要30年。
核安全风险仍面临挑战
虽然全世界40多个国家为切尔诺贝利的“新围堵体”项目解囊,但项目本身仍然面临融资挑战:事故区域急需建设一座新储藏室,用于安置高放射性的核乏燃料棒,却出现1亿欧元资金短缺。原来,该项目的承包方是美国一家能源技术公司,合同签署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化,导致出现资金缺口。据称,项目捐助方将于本月底进行会晤,商议融资问题。《华尔街日报》说,即便捐赠者填补这些资金空缺,切尔诺贝利的后续维护工作仍将给乌克兰带来极大挑战,因为乌政府正在疲于同分裂分子作战,国内经济萎靡。
英国广播公司说,即便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过去30年,不少欧洲人至今对这场噩梦仍心有余悸。今天,不少媒体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会不会发生第二起切尔诺贝利事故”?以表达对核能这柄“双刃剑”的警惕之心。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核安全部门主管诺瓦克说:“切尔诺贝利事故严重影响了民众和政界对核能的接受程度。”从积极角度看,相关国家从这一事故中汲取了教训,使同类设施的安全级别得到显著提升。多年前,诺瓦克信誓旦旦地表示“绝对相信”世界上不会发生与切尔诺贝利同级别的核事故,但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他的措辞变得十分谨慎,“核电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各国当局态度的转变,同类事故的风险将大幅降低”。专家强调,核安全问题“没有让人骄傲的余地”。
1.《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 切尔诺贝利事故:人类之痛30年 核污染至今犹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 切尔诺贝利事故:人类之痛30年 核污染至今犹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