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的精神类疾病患者人数是世界同类疾患总数的1/3,比发达国家的患者总和还多,但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得到有效治疗。”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刊登的最新报告披露,两个人口大国在精神类疾病方面存在惊人的医疗缺口;专家警示称,这种局面在未来数十年间恐怕还会加剧恶化,印度的境况尤为令人担忧。

香港《南华早报》19日报道说,过去10年间,中印两国患有精神、神经性疾病患者总数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中国只有不到6%的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印度只有约1/10的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帮助。

研究人员认为,造成精神类疾病巨大医疗缺口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中印目前均缺乏专业的精神健康专家、患者就医困难,这种状况在乡村地区尤为突出。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美国埃默里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迈克尔·菲利普斯表示,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明显精神失调症状的患者得不到诊断,更不要说接受治疗。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同类疾病的就医比例超过70%。其次,两国相关财政投入有限。有统计显示,中印两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国家医疗预算投入均不足1%。美国在该领域投入的医疗预算约为6%,德国和法国达10%以上。除医疗资源和国家投入不足,文化观念和社会不平等也影响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就医。比如,不少人将罹患精神类疾病视为“耻辱”,而且,这类疾病还影响就业机会和社会经济地位,这些因素均导致患者“讳疾忌医”。

尽管中印两国近年来推行不少有利于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政策,但这些进步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研究人员建议,两国可借助传统医学或养生学从业者的力量弥补医疗缺口,比如培训中医和瑜伽师参与疾病的诊断和辅助治疗。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徐凯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柳叶刀》的数据有一定道理。2005年中国精神障碍发病率是17.5%,即2.48亿中国人患有精神障碍。鉴于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这个绝对数值非常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是世界上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美国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是26.4%,远高于中国和印度。

徐凯文指出,中国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长和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只有1.12%,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精神疾病患者的快速增长几乎同步。社会运转速度加快、实际劳动时间延长、科技进步引发的全球性焦虑,例如互联网和手机的发明使得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失去界限,往往下班后还在处理工作,还有对金钱、物质的过度追求,都成为当今社会精神疾病发病率持续提高的重要原因。徐凯文说,春季和秋冬之交一般是精神类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时期,但现在这种季节性的特点呈越来越不明显的趋势,因为精神障碍的总体发病率持续上升。此外,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徐凯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国的心理专业人员仍然十分匮乏。全国精神科医生只有约2万名,所占人口比例非常低。事实上,如抑郁症等大量的轻性精神疾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更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要解决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走西方那样单纯依赖药物治疗的道路,而更需要加强预防,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注重塑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与家庭环境。

1.《中印医疗 《柳叶刀》:中印精神类疾病境况堪忧 专家:恐会加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印医疗 《柳叶刀》:中印精神类疾病境况堪忧 专家:恐会加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