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形扁,种色白,为豆科,谓之白扁豆。
白扁豆今处处有之。人家多种于篱援间,蔓延而上,大叶细花,花有紫、白二色。荚生花下,其实亦有黑、白二种。白者温黑者凉。人药当用白者。
白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一年生草质藤本,常常攀沿在篱笆上生长,故又名沿篱豆,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除去杂质及霉、瘪者,洗净,干燥。药店抓方用时需捣碎。炒白扁豆为取生品炒至表面微黄色,有爆裂声,香气逸出,略具焦斑时,取出,摊凉。用时捣碎。
处方为白扁豆、生白扁豆、扁豆均应付白扁豆;写炒白扁豆付炒白扁豆。
本品因具有很好的药用功能所以叫作药豆。本品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于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主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后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白扁豆除了种子入药以外,花、种皮均可入药。扁豆花性味甘平,可消暑,化湿,和中,用于暑湿泄泻,痢疾,赤白带下。扁豆衣为白扁豆皮,为原药材置沸水锅内,不断翻动煮至种皮微鼓时,捞出放入凉水中,搓皮干燥。本品可与香薷、厚朴等同用治夏令受暑,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生扁豆长于消暑化湿;炒扁豆性温微香,能启脾和胃,长于健脾化湿;扁豆衣作用与扁豆相同,力弱而无壅滞之弊,主要用于祛暑化湿。
白扁豆首载于《名医别录》,药用最早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一书记载有:扁豆得味之甘,故传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脾苦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传于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实,则水道自通。
白扁豆是一味非常好的药食同源的药物。其健脾补益之力虽不如白术、山药,但本品不腻不燥,最适宜病后初愈需进补而又不耐峻补的患者。近代研究白扁豆主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钙、磷、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白扁豆补脾气作用较弱,往往作为脾气虚辅助药。另又化湿,可治疗湿阻中焦。
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为和中益气佳晶,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
《食疗本草》中载有患冷气之人勿食,《随息居饮食谱》中记有疟疾之人忌食。寒热病指疟疾,冷气是气虚生寒,脏腑寒凝,表现为腹胀、腹痛,面色发青,手脚冰凉,关节酸痛等。
十人九痔,十女九带。女性白带异常可谓是最常见的妇科病。症状有白带量多质地粘稠,如豆腐渣异味很大,而炒白扁豆多用于治疗白带过多。女性带下病多源于脾虚,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形成带下。无论是痰湿困脾,还是湿热犯肺,本质上都是健脾化湿。因此本品可谓直中病机。正如李时珍所写:取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这里我推荐一方:扁豆止带煎。配方为炒白扁豆30g,炒山药30g 和红糖。将炒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炒山药共煮至熟,加红糖即可,温热服食。
古方还用扁豆炒黄为末,灯心煎汤调服治水肿,可资参考。
本品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淡黄色,平滑略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子叶黄白色,肥厚,嚼之有豆腥气。炒制品表面微具焦斑。扁豆衣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轻易碎。
白扁豆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等地,目前主产于云南楚雄、玉溪;进口货主要是缅甸经云南进口,两品种鉴别:国产扁豆种芽处带黑眉,俗称黑眼圈,但是个头小,现在国产货因为杂交基因改良使其高产,黑眼圈已经不见;进口为全白色,个头大于国产货。传统认为国产货为佳,但产量小价格高。
白芸豆和白扁豆在生活中都非常常见,常常会把白芸豆和白扁豆混为一种。
二者是同科植物,但并非一物。芸豆叫四季豆,与正品外观区别较大,种子较小,炒后嚼着较面,白扁豆个头较大,炒后嚼着有韧性。
以颗粒饱满、外皮有光、含水量低、无杂质及霉、瘪者佳,采购时注意有无虫蛀。
1.《中药知识必学:炒白扁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药知识必学:炒白扁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