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世界从一个IDEA到临床应用还有多远?关于前世载药囊泡的系列故事开始了。
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来自美国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Rothman)、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和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C . Sudhof)。细胞与分子之间的亚类结构,即细胞内囊泡的物质转运,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除了胞内囊泡分子转运系统外,细胞间也存在囊泡转运。细胞间的物质和信号通讯主要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分泌信号分子介导的间接接触来完成。细胞释放的囊泡作为一种新的信号传递方式,已成为研究热点。
细胞外囊泡根据其来源、结构、大小和生化性质,主要分为外体和囊泡(也称“微粒”)两种类型。
外体是一种早期内体,由细胞通过内吞作用摄取外源物质而形成。在由外体向晚期内体的转变过程中,多囊体(MVB)在胞吞腔中形成。由细胞骨架的运动介导,当胞吞作用迁移到细胞膜附近时,胞吞作用膜与细胞膜融合,在细胞外释放小泡,称为外体。
1981年,外泌体首次被用作描述肿瘤细胞释放5-核苷酸酶的囊泡样结构的术语[1]。几年后,Stah和Johnstone报道了内吞小泡的分泌起源于培养的网织红细胞。这些囊泡(直径为50〜100纳米)起源于大的多囊内体,携带转铁蛋白受体[2-3]。
电镜观察到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导致这些内囊泡分泌到细胞外。这些囊泡主要通过高速离心纯化。然而,这些结果是有争议的,因为内体在当时被认为是过渡区室,它们的内容物注定被溶酶体降解,不能再循环回到细胞表面。
1989年,Peters等人表明细胞毒性T细胞的胞质膜与晚期内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融合轮廓,可以解释T细胞分泌细胞毒性颗粒的现象[4]。直到1996年,当研究由EB病毒转染的b细胞多角体释放的内囊泡时,外体的功能才开始被广泛研究[5]。
一般来说,囊泡(MP)是一种直径为100-1000nm的球形结构,通过母细胞膜向外凸起包裹胞内物质并释放出来。其表面为磷脂结构,表达其母细胞表达的特殊抗原。囊泡和外来体在形态、大小、形成机制和含量成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逐渐成为细胞生物学专家密切关注的对象。
1967年,彼得·沃尔夫首次发现血小板可以释放大量囊泡,被认为是没有生物学功能的细胞碎片[6]。
最近的研究证实,体液中存在大量的囊泡,包括血液、尿液和腹水[7-8]。几乎所有真核细胞,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小泡。对囊泡的产生和释放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参考
[1] Trams EG,Lauter CJ,Salem NJ,Heine U .膜胞外酶以微泡形式脱落。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1981;645:63-70.
[2]受体介导的转铁蛋白内吞和转铁蛋白受体在大鼠网织红细胞中的再循环。j细胞生物学1983;97:329-39.
[3]潘BT,腾K,吴c,亚当M,庄士敦RM。绵羊网织红细胞中泡状转铁蛋白受体外化的电镜证据。j细胞生物学1985;101:942-8.
[4]皮特斯·PJ、盖兹·HJ、范德冬克·哈、斯洛特·JW、格里菲斯·JM、斯塔姆·新泽西、克莱夫斯·HC、博斯特·j .与T细胞-靶细胞相互作用相关的分子存在于人T淋巴细胞的溶细胞颗粒中。欧洲免疫杂志1989;19:1469-75.
[5]拉波索G,奈曼HW,斯托沃格尔W,利延德克尔R,哈丁CV,梅里夫CJ,盖兹HJ。b淋巴细胞分泌抗原呈递小泡。《国际实验医学》1996年;183:1161-72.
[6]沃尔夫·p .人血浆中血小板产物的性质和意义。br J Helol 1967;13:269-88.
[7]霍斯特曼·LL,安·YS。血小板微粒:广角透视。暴击Rev肿瘤科血液1999;30:111-42.
[8] VanWijk MJ,VanBavel E,Sturk A,Nieuwland R .心血管疾病中的微粒。心血管研究2003;59:277-87.
1.《囊泡 诺贝尔医学奖与囊泡的发现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囊泡 诺贝尔医学奖与囊泡的发现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7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