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当今时代,公益需要注入精神建设的灵魂,以提高其质量,实现其真正价值。
精神建设的本质是营造一个“爱”的太和场,让公益活动周边的捐助者、志愿者、受助者都能为这个场增添爱火,让爱火更亮,让他人更亮,让自己更亮。
做公益,要变悲悯、焦虑、恐惧为敬畏、吉祥、明心,激活受助者生命的无限潜能,资助者、志愿者也能从中受益。
孙: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
上海惠帝基,公益人士心理关怀主任;
中国唯一的本土心理学流派——图像对话疗法的创始人。
“当代中国公益需要注入精神建设的灵魂”
孙博士
公益需要提高质量和效率
我在浦东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女的,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志愿者。她分享说因为生了一对双胞胎,街道给了她很多经济上的支持,但是街道给的每一笔捐款她都流着泪记下来,然后她努力做公益,一参与就划掉一笔。她觉得这样心理上就不会那么沉重和压抑了。
我们惠帝基公益心理关爱中心去云南楚雄帮助学生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说自己大学是贫困生,冬天没有棉衣穿。当时学校给每个贫困生一件军大衣,穿着军大衣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好像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所以她拒绝带头。她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昂着头走在校园里。一个同学问她你冷不冷。她的回答很经典:“虽然我很冷,但我的精神是独立而强大的。如果我穿上军大衣,人就不会冷,但我在里面抬不起头。”
这是两个典型的公益案例,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公益逻辑,那就是捐助者提供燃料,志愿者是爱心火,受助者是穷煤。“你可以帮我点亮,让我温暖,让我活下去。”在这样的逻辑下,受助者会觉得很窝囊,没用,很不幸,很沉重。
当我把这些案例告诉志愿者时,他们也很感动。“我们认为你应该很开心,应该更加阳光积极。”事实上,人的心理运作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这种补贴带来压力,甚至成为精神负担。
因此,我们提出公益应该注入精神建设的灵魂,提高公益的质量和社会效益,实现公益的真正价值。
有了精神建设的品质,捐赠者给的钱承载着爱的阳光,爱的吉祥,爱的信任,接受者也就不再是贫穷无助的对象,而是被熊熊的爱情之火点燃,也能温暖这个世界。
比如双胞胎的母亲,在捐献者支持她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可怜好辛苦,传达了生双胞胎是一种折磨的信息,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压力。如果捐赠者在给她经济支持的时候很开心,就说:“太好了,你生了一对双胞胎天使。他们将来会是这个社会的栋梁,所以你要好好照顾他们,好好爱他们。这些经济支持代表了更多人对他们的期望。”你给她的是幸福、荣耀、价值,公益承载着精神建设的品质。这样的公益会滋养母亲和孩子的心灵,他们的脊梁会竖起来。
打造“爱”太和场
当我们谈论精神建设时,我们不仅仅是谈论公益行为的对象。我们建构的是一个生态,是包括捐赠者、志愿者和接受者在内的精神建构。精神建设的本质是创造一个“爱”的和平场。在公益项目中,公益事件的捐助者、志愿者、受助者共同构建了一个“爱心”太和场,也就是说三方甚至多方都在这个场中加入了这个爱心之火,让爱心之火更旺,让他人更旺,让自己更旺。
现在很多企业或者捐助者一般都是捐款把事情办好。除了表现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整个企业都得不到任何滋养。志愿者把自己烧得很苦,心理压力很大。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让他的生活更加成长,精神更加饱满。更有甚者,受助者并没有因为接受经济援助而更加精神健全。
真正有质量、有价值的公益项目,应该是在公益实施的过程中,三方的心都能建立起来,能产生美好的共鸣,产生爱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公益行为的辐射是360度立体的,是为全社会注入精神和精神基础。所以,真正好的公益必须是双赢的,包括捐助者、志愿者和受助者。
比如惠帝基推出的“百万幸福家庭行动”大型公益项目,就是以精神建设为基础,让捐赠的企业从企业主、管理层、员工中受益,同时提升企业文化。志愿者的心也是被构建的,充满爱的能量。他们看到的接受者不再是弱势群体,而是为社会、为时代、为人类创造价值的人。所以,志愿者付出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彼此的赞美和感谢,决定彼此的价值。通过这样质量的公益资助,受助者和家庭的心也建立起来了,生活也更加正直充实。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完整的公益生态链,辐射到全社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精神层面和精神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需要通过公益之窗得到帮助、服务、滋养和激励。所以,公益不再只是简单的财富和事物的转移,还需要重新注入精神建设的内涵和底蕴,从根本上改变公益的土壤,让每一件好事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做好事。
精神建设需要“三颗心”
公益的精神建设需要重建“三心”。
第一,把“同情之心”变成“敬畏之心”。
我们平时做公益都是带着慈悲心的,很简单,很珍贵,也很简单,但是很容易带着善意去做“坏事”。要从“同情之心”变成“敬畏之心”。受助者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理由,有精神上的东西,这种精神上的东西是需要敬畏的,不要以捐助者和志愿者的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甚至摧毁他们的价值观。例如,当我们做一个学生援助项目时,我要求志愿者怀着敬畏的心情倾听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很穷。
第二,把“焦虑的心”变成“吉祥的心”。
因为很容易产生带着同情的焦虑,焦虑的心会推动人去行动,但这种行动就是焦虑推动焦虑,让公益人士把自己穿出去了,挖出来空。所以要把“焦虑的心”变成“吉祥的心”。为什么幸运?因为你可以意识到生命的本质是爱美创造的有机体,志愿者以吉祥的心面对任何物体,创造吉祥的场域,让公益不再是焦虑的循环,而是“爱生爱,美生美”的链条。
第三,把“担惊受怕的心”变成“光明的心”。
同情之心和焦虑之心的背后是恐惧之心。在这个浮躁的物质世界里,很多人的内心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侵蚀,充满了恐惧,然后会把恐惧投射到那些所谓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以至于容易受伤,公益福利有限。所以,我们把“担惊受怕的心”变成一颗真正超然的心,一颗非常智慧的心,一颗“光明的心”。
我们有怜悯,有焦虑,有恐惧,各种问题都会产生。无论接受者有多穷,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天灾人祸,面对这种生活,我们都充满了无限的敬畏、吉祥和光明,让我们可以开启他生命的无限潜能,从公益中受益。
本文节选自上海惠帝基公益人民心理关怀中心主任、孙形象对话疗法创始人孙博士的讲话。全文刊登在《爱情》杂志2015年12月刊上。
(本文版权归上海惠帝吉公益人民心理关爱中心所有,授权珠穆朗玛峰及相关新媒体使用。)
1.《惠迪吉 惠迪吉理事长孙新兰博士谈中国公益品质的提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惠迪吉 惠迪吉理事长孙新兰博士谈中国公益品质的提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8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