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很多以二战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但这部电影从儿童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赋予了电影不同的深刻内涵。@薛定谔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作家约翰·博因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片。由马克·赫尔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瑞德主演。我在豆瓣考了9.1的高分。与纳粹军官8岁的儿子布鲁诺一起,故事从视角上向前推进,以一种微小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画面和人性的异化,使这部电影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这部电影的聪明之处在于,主角是两个善良天真的孩子,来自大自然的表演往往最动人。影片通过儿童的天真善良与成年人阴暗的理性思维的碰撞,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陷入沉思,赋予影片更深的内涵。因此,今天我将结合《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故事情节,进一步分析原作者和导演试图呈现的对战争和人性主题的批判和思考。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基于我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我将分享如何从儿童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一部战争电影。01.从孩子的角度,展现战争背景下成人世界的丑陋与残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最巧妙的设计,就是从一个孩子的“探索”角度出发。一方面是孩子对父母的崇拜。在孩子心中,成年人自然是正确的,对自己充满了关爱。另一方面,成年人邪恶的一面被一步步发现,矛盾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布鲁诺的思维陷入了冲突。导演在那部电影中是如何进一步唤起观众的情感和思考的?我将从儿童和成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从主人公布鲁诺的儿童视角,逐步揭开现实世界的残酷。影片开头,布鲁诺,一个8岁的男孩,和朋友在街上玩耍后回家。跟随正在奔跑的布鲁诺,镜头逐渐展现了笼罩在纳粹统治下的柏林众生: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社会,一方面是纳粹士兵及其家人和普通德国公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是被赶出门外的犹太人像动物一样上车,被送往集中营。导演有意识地通过笑声和无忧无虑的儿童视角来展开故事,通过轻松欢快的音乐对比来实现对战争的批判和讽刺。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导演继续以布鲁诺的视角来衡量和探索未知的世界,逐渐发现隐藏在美好背后的黑暗面,将儿童世界的美好与成人世界的丑陋形成强烈的对比,制造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后来布鲁诺回国,被告知军官的父亲升职了,于是一家人从柏林搬到了郊区。布鲁诺的新家是郊区的别墅,周围没有其他房子。布鲁诺无聊的时候,在离窗户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农场”。有很多人穿着条纹睡衣——就像帕维尔一样,一个老犹太仆人在家。父母禁止布鲁诺与“农场”上的人接触,并向布鲁诺解释“农场”上的人与自己不同。同时,父亲还特意请了一位导师给布鲁诺和他妹妹讲课,从小就给他们灌输纳粹思想。老师认为布鲁诺已经不年轻了,应该走出成为探险家的幻想,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影片表现了布鲁诺的生活节奏,而故事则慢慢向前推进。让观众在布鲁诺的足迹中探索发现黑暗的真实世界。
②通过两个孩子的相遇,美好的幻想逐渐被撕碎,黑暗的现实世界展现给观众。镜头来到了故事的转折点。这一天,布鲁诺趁父母不在,偷偷溜出了仓库的窗户,来到了他的心里
“农场”——被铁丝网包围的集中营。透过斑驳的铁丝网,布鲁诺遇到了一个坐在角落里的陌生犹太男孩。男孩刮了胡子,穿着肮脏破烂的囚服,穿着条纹睡衣。他身后是一个正在工作并被监禁的成年犹太人。通过初步交谈,布鲁诺得知男孩的名字叫himl,和自己一样8岁。然而,天真的布鲁诺仍然认为他正在经历一场冒险,前面有一个农场,他身上的车牌是玩耍的标志。
无辜的他也不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处境,但他莫名其妙地被逮捕了,并和成年人关在一起。此刻,在成人世界里,政治、经济、文化、种族之间没有隔阂和仇恨。只有两个孩子在纯粹的美丽中相遇。但很快,纳粹士兵的哨声打破了这短暂的美好,himl慌慌张张地和布鲁诺告别,把大车推了回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导演有意让布鲁诺去发现之前被成年人刻意隐瞒而他不知道的未知世界。他从孩子的角度一点点撕碎了美好的幻想,向观众展示了黑暗的现实世界。
02将充满罪恶,成人世界中的欺骗,和儿童世界中的纯真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影片的批判讽刺。(1)通过两个孩子之间简单的友谊,凸显了成人世界对种族仇恨的批判和讽刺。在布鲁诺的理想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没有迫害。他不明白现状意味着什么。他回到家,去地下室找一个球给他玩。无意中发现了一堆被遗弃的娃娃——我12岁的妹妹已经不喜欢这些小女孩的把戏了。她把纳粹海报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想成为一个“爱国女孩”。影片正是通过姐弟恋的鲜明对比,展现了纳粹对人性的异化,童年美好的理想随着成长被黑暗的理智所取代。至此,电影正式步入正轨,成人世界的丑恶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布鲁诺没有告诉家人他的发现。他偷偷去看了他几次,给他带了食物。两个孩子之间没有隔阂,只有单纯美好的友谊。在himl眼里,士兵们强行逮捕自己和家人,强迫家人穿上条纹睡衣,而原本是钟表匠的父亲却被迫补靴子——他恨那些士兵。在布鲁诺眼里,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一直立志要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是他崇拜的对象。奇怪的是为什么像他父亲这样的成年人这么容易放弃他们的理想。此外,布鲁诺邀请他去参观他的家。但是himl说这是不可能的,通电的铁丝网阻止了他们逃跑,仅仅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导演通过两个孩子天真的对话,有意识地揭示了现实的残酷:铁丝网的一边是光明,另一边是黑暗。成人世界的仇恨和迫害,注定了两个孩子的友谊只能这样存在。
布鲁诺通过和他的对话开始怀疑对世界的认知。他不懂意思,就问导师问题,反而被老师灌输犹太人是邪恶的。另一方面,布鲁诺问大人,从“农场”的烟囱里冒出来的难闻的黑烟是什么?但是成年人故意向他隐瞒杀害和焚烧犹太人尸体的真相。布鲁诺又转向妹妹问她,妹妹最后告诉布鲁诺,他认识的“农场”其实是个劳改营,里面的犹太人都是邪恶的。当他回家帮忙擦杯子时,布鲁诺给了他饼干。布鲁诺被愤怒的中尉发现后,出于恐惧,把责任推到了他身上,说他自己吃了饼干。然而,布鲁诺总是拒绝相信他是一个坏人,并责怪自己背叛了对方。但是在成年人的洗脑教育下,布鲁诺开始怀疑自己的认知。布鲁诺一方面还不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恨。另一方面,他不知道如何判断和选择下一步。在我看来,布鲁诺寻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导演通过“求真”的桥梁,展现了幼儿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相比之下,成年人黑暗的理性世界要简单得多,他们可以通过自我蒙蔽的方式制造善恶二元对立的观念,宣传种族仇恨,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童心来体现这种矛盾,是最关键也是最讽刺的。
②以布鲁诺的死为结局,为了加强故事的悲剧色彩,为了表现战争对人性美好一面的破坏,很多军官来到布鲁诺家,一起看集中营用来粉饰太平的宣传片。布鲁诺还偷偷爬上窗框偷窥——在布鲁诺看来,犹太人白天在农场里悠闲地干活,下班后舒舒服服地生活,里面各种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他们的“理想乌托邦”。他相信了电影里的内容,给了父亲一个拥抱。大人对孩子的洗脑,对真相的隐瞒和欺骗,最终促成了布鲁诺的悲剧。布鲁诺再次来到营地,看到他的眼睛受伤了。带着布鲁诺的愧疚和歉意,两人达成和解。这时,布鲁诺已经确信了他在集中营里的“幸福生活”。这时,布鲁诺的父亲准备再次搬家,布鲁诺在和他告别时得知他的父亲失踪了。于是布鲁诺用铲子挖了一个深坑,换上条纹睡衣,和他一起去营地找父亲。
然而,在布鲁诺此时的眼里,帮助他找到父亲仍然只是一场冒险和一场“游戏”。天真善良的他,依然对黑暗的成人世界怀有美好的想象。没有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但当布鲁诺进入营地后,发现他面前的场景和宣传片里看到的大不相同。尽管布鲁诺很害怕,但为了向他的朋友们承诺,他还是跟随他和被赶进毒气室的犹太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原作者之所以安排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布鲁诺可以算是理想主义的象征。他的死代表了理想的幻灭和战争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另一方面,作者慈悲为怀,让布鲁诺意识到成人世界的残酷。在被黑暗理智污染之前,他可以简单而善良的去另一个世界。
03.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为例,从孩子的角度谈谈如何更好地欣赏一部战争片。①儿童文学包裹的残酷成人童话。虽然原著被列为儿童文学,但改编后的电影主题仍然过于现实和残酷,以至于在英国上映时就被划入了12A级电影。以一个纳粹军官的孩子的视角展开故事,揭开战争的黑暗与丑恶,是相当不落俗套的。在布鲁诺一家平静生活的背后,犹太人被当作动物一样驱赶、毁灭。通常儿童文学的结局都是积极美好的,尤其是避免儿童死亡。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不落俗套的作品,以布鲁诺之死为悲剧结局,无形中升华了主题。作为看客,我们一路见证了布鲁诺对纯真和美好的幻灭,会对他的死感到特别惋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看到了更多犹太人的悲惨经历,我们将削弱所有犹太人在himl和“农场”死亡的不幸。其实这正是原作者和导演想进一步引起观众思考的:无论是布鲁诺还是himl还是所有犹太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给犹太人造成的苦难。
2儿童与成人世界观的碰撞往往是为了突出主题
对布鲁诺来说,他不知道成年人认可的善恶“理性”。他只从一个孩子最纯粹最简单的概念去衡量眼前的世界。在他眼里,小男孩himl和老犹太仆人都是善良的朋友。但是在以布鲁诺的父亲和中尉为代表的纳粹眼中,他们已经被黑暗的理智蒙蔽了双眼,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他们的行为不是邪恶的,而是在为国家做着“伟大的事业”。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仅靠故事内容是无法传达完整情感的。所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个人观念的矛盾,才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影片中,无论是孩子之间的天真对话与互动,还是大人之间的仇恨与敌意,还是大人对孩子的隐瞒与欺骗。导演通过展示儿童与成人世界观的碰撞与对比,呈现出导演在人们视野中未曾说过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会帮助观众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从镜头语言和形象隐喻的角度,分析电影中作为最重要形象的电影主题条纹,象征着牢笼和失去自由的象征隐喻,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反复强调,在更深层次上表现电影的主题。以布鲁诺刚搬入新居的场景为例。布鲁诺不高兴,坐在楼梯上。这时,楼梯的栏杆就像一个由竖条纹组成的枷锁,把布鲁诺关了起来,给他一种在监狱里不自由的感觉。
当布鲁诺站在百叶窗前眺望远处的“农场”时,挡在他面前的百叶窗的木板条也像枷锁一样禁锢了布鲁诺。
此外,影片中的犹太囚服也包含在符号系统中,导演用人物的氛围渲染和情感表达使这种画面符号系统反复出现,以达到强调效果。成年人试图用条纹和枷锁把布鲁诺禁锢在自己创造的“美丽的虚假世界”中,把它与外面黑暗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但这并不能阻止布鲁诺探索求职的欲望。对于布鲁诺这样的孩子来说,他要探索的外部世界是真实的,虽然是残酷的,不可接受的,最终孩子会为大人的罪而死。影片中布鲁诺的最终死亡也象征着被黑暗理智蒙蔽了双眼的成年人心中残存的纯真和美好的幻灭。那些被纳粹洗脑,被自己蒙蔽双眼的成年人,他们的心里不是都打上了条纹吗?
综上所述,如果你真的想去理解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显然你不能仅仅从故事内容本身就完全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战争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儿童视角的呈现,以及儿童和成人世界观念的碰撞和对比。文末还结合自己的电影经历分享了如何更好地从儿童角度欣赏一部战争片。分发
1.《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 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为例,解读儿童视角战争电影的魅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 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为例,解读儿童视角战争电影的魅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9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