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上友好交往
曾培炎:互信互惠是基础 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指出,互信与互惠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两大基础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需要我们秉持友好的信念,多说有利于友好的话,多做有利于友好的事;不说不利于友好的话,不做不利于友好的事。
唐家璇:日应重视与中关系 莫让路越走越窄
中国前国务委员、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表示,改善中日关系,首先日本到底视中国为对手还是伙伴?其次日本到底是东亚国家还是域外大国的代言人?如果日方轻视同中国等亚洲邻国的关系,这只会使日本的路越走越窄。
赵启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民之交在于心相通
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通。中日关系的发展离不开两国民众的支持。
王晨:40年曲折起伏 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认为, 经过40年的发展,中日关系虽经历曲折起伏,但总体上不断发展前行。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汶川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两国相互支援,相互帮助,充分展现了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的深厚友谊和友好感情。
蔡名照:增强战略互信 夯实民意基础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表示,为了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两国应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民间友好,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程永华:中日迎来国民大交流时代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认为,双方人员交往逐年扩大,40年来增加了500倍,中日正在迎来“国民大交流”时代的到来。
陈昊苏:珍惜中日友好合作 实际言行维护成果
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认为,风云七载付悠悠,友好论坛创一流。亚太和平新视野,一衣带水写春秋。两国要珍惜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而不是损害这些成果。
刘泽彭:媒体不要煽动性报道 避免伤害国民感情
全国政协常委刘泽彭认为,“媒体就是小的事情可以夸大,大的事情可以化小”,两国媒体不要进行煽动性的报道,应从更高层面考虑双方利益的平衡,避免损害两国国民感情,误导两国的民众。
瞿永安:日方慷慨救灾援建 北川心怀感恩回报
中国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瞿永安说,“5?12”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派遣救援队、医疗队赶赴灾区,提供给我们急需的帐篷、药品等应急物资,还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我们恢复家园。
朱灵:打造常态交流平台 增进中日国民感情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表示,论坛在中日关系的起伏跌宕中一路走来,打造了一个准常态的交流平台,建立了官民并举的运行机制。
加藤纮一:几百中国大学生参会 牵挂改善中日关系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会长加藤纮一表示,论坛的意义在于“会面”,此次论坛有几百人中国的大学生,这让我很吃惊。我没想到有如此多的中国大学生在牵挂着日中关系。
明石康:困境中召开凸显意义 愿未来美好共进
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说,正因为此次论坛是在日中关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才显得更加有意义。今后,希望两国人民能够乐观地向着共同的美好未来前进。
福田康夫:两国要求大同存小异 不能大同牵着小异走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说,两国要“求大同存小异”,不能出现大同被小异牵着走的现象。他认为,日中合作是亚洲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是两国的唯一选择。
山田启二:发挥地方团体智慧 加深两国“友谊之海”
日本全国知事会会长、京都府知事山田启二表示,中日在环境、灾后重建和老龄化社会问题上都有广泛的合作空间,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两国地方团体的智慧。地方政府加强对话将积极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会让重重波浪的日本海变得平静”。
松本健一:围绕地缘相近性 构建东亚共同体
时任日本内阁官房参与、丽泽大学教授松本健一认为,日中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日中应围绕这一共同点,努力平衡双方关系,积极构建东亚共同体,为亚洲的未来做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北京-东京论坛”自2005年开始举办,是中国新闻界、学术界与日本民间组织携手,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加强中日相互了解而共同搭建的中日精英交流平台。与会人员来自中日两国政商界、学术界、传媒界等各界。论坛的主旨和目标是通过官民互动来加强交流,并影响和引导中日两国公众舆论。通过数年来的发展,“北京-东京论坛”已经成为中日间为数不多的公共外交平台,影响也日趋扩大。
1.《刘泽彭 回顾往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应友好交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泽彭 回顾往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应友好交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