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丹东宽甸河口村村民由“吃不上饭”变成了“有钱人”,农村由“没兴趣的人”变成了“愿意循规蹈矩”的游客。
原文如下
鸭绿江畔的新“桃花源”
新华社沈阳7月7日电鸭绿江碧水绿,两岸桃花烂漫。辽宁丹东宽甸河口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景色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几十年来,村民从“吃不上饭”变成了“有钱有势”,农村从“没兴趣的人”变成了“愿意循规蹈矩”的游客。好像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桃花开落的年代。
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陈清很爱讲故事。
"我们的村庄原本是一个富有的村庄,有着深厚的根基."200多年前,河口村是宽甸最大的集镇和水旱码头。大陆货集中在这里,外地客商成群结队而来。繁忙的码头常年排列着桅杆,大小品牌近百个,鼎盛时期人口2万。
摩托艇在鸭绿江上行驶,再也找不到200年前那种像船一样航行的景象,但岸边艳红的桃树像过去的桅杆,带来了新的商机。
“起初,村民们不认识这棵外来的树。”冉陈清说:“上世纪80年代,果树技师李景和外出学习带回了几根桃枝,终于活了两个芽。经过多年的栽培和嫁接,村民刘种下了40多棵艳红桃树,一年就成了“万元户”,村民们也认可了这种“富贵果”
沉寂了一百多年的老码头,在桃树顶上焕然一新。
但是桃子也怕巷子深。桃树分散种植在各家各户,到了秋天成熟,只能卖给路人,可以换成油、盐、酱、醋、面包、火柴。硬栽的桃子只能卖几毛钱一斤,让人担心上火。为了提升附加值,2005年在河口村成立了洪雁桃业协会,2008年成立了合作社。10年来,大桃子卖十几块钱一斤。
河口村有2万亩艳红桃树,年产量4000万公斤,年产值约1.52亿元。“我当了20多年的村党委书记。这一次,我们河口村真的付出了‘桃花’的运气。”冉青辰说道。
"我把桃园从我爸手里抢过来,在果园里建了个农舍."43岁的村民季洪洲拥有100多亩艳红桃树,每年靠卖桃子赚几十万元。桃子好吃,桃园更好看。看到商机的不仅仅是季洪洲,河口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桃树环绕的农舍。
“拆掉自己的好院墙不算浪费?”“郎大嫂农家乐”的经营者程书华,最初抗拒拆院墙开农家乐,心里想:如果第一年能赚到6000元,就拆院墙继续干活。
第二年,年近60的程书华迫不及待地向墙扔大锤。“不仅砸了墙,我还在后院建了个客房。到了第二年,不但大楼欠的外债还清了,还剩下三万多。”
就这样,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留在了村里,开办了农舍。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口村的农舍从原来的17栋增加到现在的200多栋。旅游旺季一到,农家院外的街道整洁多彩,院内张贴的炖河鱼等菜肴让人食欲大增,村里十分热闹。
“现在河口村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一千八百万存款。口袋里的人还不错,素质也提高了。”冉陈清说,去年村里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时,白天为村民开会后,晚上成立了一个92人的志愿者小组,村里的垃圾每周清理两次。游客来了,评论说村里的小路比城里的大路干净。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都不急着开门迎客,积极配合封路,证明口袋里的钱还不错。”淳朴的冉陈清把河口村的美丽归功于“老百姓口袋里没有劣币”。
如今的河口村,春天赏桃花,夏天在河里游泳,秋天品尝新鲜的桃子,冬天钓鱼。农家乐外花果芬芳;鸭绿江畔,远远望去桃树瑰丽如海,近看美丽迷人,如少女初妆。
"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每当有客人来,冉总是说:“桃花开在哪里”这首歌就在这里唱。”面对一些人的怀疑,他总是不屑一顾。
如今,和冉嘉宾之间关于歌曲的“争执”仍时有发生,但两个桃花芽和一抹花香,确实让河口村成为了一个新的“桃花源”。
1.《桃花村的艳嫂 新华社发现丹东鸭绿江畔新“桃花源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桃花村的艳嫂 新华社发现丹东鸭绿江畔新“桃花源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6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