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春分,《白花花》和《警察日记》同一天上映,都有海外获奖的光环。《白花花》四天拿下5020万元,已经算是文艺片的高票房作品了,《警察日记》票房只有250万。柏林电影节的得主廖凡和东京电影节的得主王景春都没有足够的票房号召力。获奖只是对演技的肯定,事业荣耀的注脚,但并不代表影片会大获成功。
《白日焰火》和《警察日记》依然没有打破国内很多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有人预测《白日焰火》最好票房会过亿,但能否过亿还是未知数。国内很多文艺片都无法破除“叫好不叫座”的魔咒,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电影众多的电影王国里,文艺片的地位很低。即使文艺片广受好评,也改变不了其地位低下的尴尬。按理说好电影应该是票房,但其实文艺片是好电影,商业片是好电影。但是,“票房才是硬道理”,没有票房支撑的文艺片几乎不可能有市场前景。我们“不甘心”。毕竟文艺片的期望值很高,艺术品质也很高。但是,除了政府的支持,即使有政府的支持,文学电影的尴尬现实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恐怕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对文学电影感到尴尬。但考察原因,只能说“理想丰满,现实太骨感”,这是形容文艺片市场的恰当方式。毕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是很少的。第一,我国的文学氛围不强,和纯文学一样,文学电影没有太大的市场。第二,中国对文艺片的投入少,文艺片的产量很低。第三,国内优质文艺片不多,票房不如商业片有吸引力。像《白色烟火》,我们都很期待。比如第一天全国电影占比排在17%以上,在同期新片中排名第一,第一天票房突破1000万,也高于去年同期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但是和商业片相比,就差远了。
《白日焰火》最终票房可能破亿,但很难说《白日焰火》能打破文艺片“叫好不叫好”的魔咒。文艺片小可能是必然的,尤其是现在。然而,我们必须努力改变少数民族文艺电影的现实。毕竟很多文艺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这种正能量。幸运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努力使文学电影走向市场。比如长沙有文艺片绿洲,潇湘国际影城每个周末有两个影院上映高质量的文艺片。而且中国电影集团作为中国电影的龙头企业,即将建设艺术影院,今年开始在其影院放映艺术片或微电影,进一步探索建设艺术影院的可能性。也许艺术电影需要更多的人来“拾柴”,但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不希望文学电影等同于商业电影,但我们希望文学电影能够在良性循环中健康发展。
1.《小众文艺片 文艺片的小众化或是一种必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众文艺片 文艺片的小众化或是一种必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02524.html